做一位快樂幸福而且有智慧的人 縱橫數位時代系列24 許炳堅教授

A. 在世界文明進程裡,我跑了哪一棒?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功能?

人生不只是重視結果,因為大家的結果都是難逃一死,而是更要(的是)重視過程;還有,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何種深刻的良性影響?每一個人都有親自選擇的權利:「究竟要如何活一生?」

生命是一個無法重覆的過程,從出生、受教育,(、)長大、在社會上工作與貢獻,到衰老、死亡。無法回頭,不能夠再重新來一次。

「人生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懂得怎樣去過!」這是軒尼詩酒(Hennessy) 的廣告詞。米蘭.昆德拉說過:「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最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方式。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無法準備。」

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三大場合,在哪一個讓自己哭得最厲害:出生、結婚、死亡?說真格,死亡時根本哭不出來,因為一切力氣已經用盡了要揮別這個世界。出生時哭得最大聲,因為累積了足夠的能量要開始闖蕩世界。

<商業周刊>的「博雅教育:不一樣的大學」文章指出,美國東岸哈佛大學等世界前導大學、以及有些獨立文理學院所倡導的「博雅教育」,非常重視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要讓自己能夠回答三個關鍵問題:

1.今天的世界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2. 現在發生了什麼?

3. 我該怎麼做?

(A.1) 誰是我?生存、生活與生命的三個層次

幾乎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都會警覺地問自己一連串共同的疑問,包括:誰是我?我從哪裡來?我在時空的哪個位置?

每一個人在世上,來無影、去無蹤,就像民國初年徐志摩在膾炙人口《再別康橋》裡的詩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生、老、病、死是正常人會經歷的自然過程,每個人所經歷的人生樂章不盡相同。

可口可樂前總裁認為:「人生的要項是健康、工作、家庭、朋友、靈魂」,哈佛大學創業教父霍華.史蒂文生則認為:「人生應該專注於成就、快樂、意義、對後世影響」。

人生努力的指標可以綜合起來歸納為四大項,分別是:

.身體健康,

.工作財富,

.快樂幸福,

.智慧靈性。

俗話說得好,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偉大的事業,身體健康是享受人生樂趣的根本要項。在年輕的階段首重於學習,成年之後則要有正當的工作,一方面養家活口,另一方面完糧納稅,對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當然啦,個人也要調劑精神生活,增進自己的快樂與家庭、朋友等人際關係的幸福。如果還有餘力,可以涵養於智慧領域,提升靈性的境界。

如果從「手、腦、心、靈」來看,分別是:

.手對應到健康,

.腦對應到工作與財富,

.心對應到快樂、幸福與智慧,

.靈對應到靈性。

這四者的相對比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專注於前兩項、甚至於只是工作與財富而已。

有些人是齊頭式平等的25% : 25% : 25% : 25%比重,又有些人選擇30% : 30% : 20% : 20%比重,當然還有其他的比重選擇。

人的一生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我要如何活得有意義?」本質上要健康與長壽,內涵上是快樂與幸福。另外,有些相關的議題需要思考與取捨:

議題一,每個人究竟是否有前世與來生?

議題二,人生究竟要追求什麼,追求名利?還是兩個都要兼顧,或者兩個都不重要?

議題三,自己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何種深刻的影響?譬如: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或者像是船過水無痕地無足輕重、不痛不癢!

人類各個世代的努力,是否在冥冥之中有「超能的上帝、或是上天」在主導與銜接?或者只是每一個人誤打誤撞的偶然?這就牽涉到宗教與信仰的領域。兩千多年來,有不少全球化的宗教在流傳,可以讓世人去自由選擇。

不同的人因為出生與成長環境的差異,受教育的機會也不同,分別在生存、生活、與生命的層次努力著。生存,這是個人與家庭的層次;一個年輕人如果屬於低薪族,每天為了三餐溫飽與住宿問題在奮鬥,就忙得不可開交;如果還想要籌組家庭,就變成非常挑戰的事情。

生活,這是民族文化的層次。進入這一層次的人手頭上比較寬裕,有很多選擇的機會,在飲食、住宿等各方面可以表現出個人的品味與風格。在工作方面,創新與突破也在適當的選項之內。

至於生命,這是人類文明的層次,與金錢財富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牽扯到智慧,還有對於全人類、乃至於對宇宙的瞭解與熱愛。能夠在生命層次做出貢獻的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真正幸福的人。例如,耶穌基督追求真知、而被釘在十字架,釋迦牟尼放棄了王子身份、在菩提樹下領悟而成為佛陀,以及騎著青牛過函谷關而留下《道德經》的老子,等。

人們有生存、生活、與生命三個層次要面對;從基本的生存,到日常的生活,再進一步提昇到生命的追求。東漢時期的《古詩十九首》裡的句子「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描述得相當傳神。我們在可能的範圍內,要善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超越生存層次,進入生活與提升到生命的位階。

(A.2) 由靜態的空間富人、提昇為動態或永恆的時間貴人

一般傳統的看法是,富人與窮人的差別在於空間物質的掌握。看誰擁有比較多的土地、房子、股票、金錢,他就是空間的富人。

換個角度來看,對於時間的掌握也能夠判別人生的高下。誰能夠影響深遠、流傳百世,他就是時間的貴人。在這方面,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與古往今來的偉人在精神與智慧上相連結,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更進一步的深遠貢獻。

愛因斯坦發現了能量與質量互換的公式。同樣地,有價值的時間掌握和有價值的空間掌握也存在著某種互換的方法。空間加上時間放大了格局,就可以由物質的三度空間轉成更多彩多姿的四度時空體。

(A.3) 人生最快樂的時光:慈悲與奉獻、以及成就共享

快樂與高興是內在的,就好比是牛頓第一定律:(不受外力影響下)靜者恒靜、動者恒動。幸福是外在的,就好比是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反作用力與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聰明的人與普通人、有錢人與平常人,何者比較容易快樂與幸福?賈伯斯為什麼提醒我們:同時保有hungry與foolish呢?Stay hungry對應的是「當然」(進取心),而Stay foolish對應的是「自然」(平常心)。

人生的境界,如果可以超越在基礎三層的「深入、淺出、旁通」,而提昇到第四層的「忘我」與第五層的「無我」,就是把心中放空,不要有特定的期望。能夠如此,則無論結局為何,都不會有相對的失望。

學會放下,不要眷戀曾經擁有,就不會有失去的痛苦感覺。隨年齡愈大,我們更要學習善用剩下的器官與機能、隨遇而安,不要一直期望著恢復年輕時期的十全十美。反正「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能夠瀟灑走一回,可以給自己無窮的揮灑空間。

金錢並非萬能,有不少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首先,個人的健康與壽命,非金錢所能購買。其次,快樂與幸福需要靠真心的付出,不是花錢雇幾位幫傭就辦得到的。還有,名聲以及別人對你的評價、觀感,不是花錢就可以買得到的。只有真誠的服務與奉獻,才能贏得他人衷心的讚賞與推崇。當然啦,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你使用過的錢,才真正屬於你。你用不到的錢,並不是真正屬於你;很多是看得到,用不到。然而你已經用過的錢,現在也不再屬於你了。

無論是出世、或者入世,我們的一生不斷地在修行、犧牲、悟道。耶穌.基督在兩千多年前,代替世人被釘在十字架上。佛教強調的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告訴我們,中國大陸有個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對於人生很有啟發性。茲引用如下:「出生一張紙,開始一輩子;畢業一張紙,奮鬥一輩子;婚姻一張紙,折磨一輩子;做官一張紙,鬥爭一輩子;榮譽一張紙,虛名一輩子;看病一張紙,痛苦一輩子;悼詞一張紙,瞭解一輩子;淡化這些紙,明白一輩子;忘了這些紙,快樂一輩子。」

(A.4) 三想人生:理想、夢想、幻想的夢幻人生

《禮記》有云:「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既然上天是公平無私的,為什麼每一個人出生的家庭環境、貧富卻如此地懸殊呢?這是上天用不同的方式來舉行個別的考驗,所以每一個人的考題都不相同。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在別人推論與預期你達不到,就像是「不可能的任務」的情況;而你卻能夠跌破他人眼鏡,神奇地達陣成功。所以人生最愉快的,是經由自己的努力與設計,去贏得額外的成就。享受自己奮鬥的果實,才最為甜美。

發明(提出)相對論的愛因斯坦提醒我們:「邏輯推論可以由A點連結到B點,然而想像力卻可以四通八達、帶你到任何一個地方去」  

在此,要闡述三個不同的層次與境界:理想,對應的是數字與「學科知識」的已知,有合理的推論基礎。夢想,對應的是文字與「哲學智慧」的不知、未知,超出推理範圍之外,依靠想像。幻想,對應的是藝術與「宗教信仰」的無知,能夠海闊天空地去遐想。夢想與幻想的組合,可以成就夢幻人生。 說起來蠻傷感的,也會跌破很多人的眼鏡:「肯定句的說法,有效期限很短,數年、或者數十年之後很快地會被新的說法所取代」,電子產品的推陳出新就是遵循此一法則。反之,疑問句可以流傳得更久。

精彩的人生,必須超越已知學科知識的等式,也就是肯定句;要能夠擁抱哲學智慧的驚嘆號、還有未知的疑問號。至於逗號,頓號,都是不同長度的休止符而已,無法激起雄偉的浪花。

新的中產階級會陸續出現,他們將擁有嶄新的特質:決心、勇氣、與智慧。把等式、亦即已知事項,留給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去提升效率;自然人要能夠巧妙地處理不等式、還有不確定式,來產生新的價值。

B. 生命的活力與選擇:追求真理、享用近似、安於儉約

人生的過程,是每個人的選擇。基本上有三大層次:追求真理、享用近似、安於儉約。

頂尖的科學家從不同角度在進一步探究真理、物理學家在追求比原子更小的各種粒子、生命科學家在探究如何更改具有遺傳指令的去氧核醣核酸(DNA)、資訊科學家努力於大數據(big data)與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運用。

至於一般人,到目前為止日常生活方面並不需要推到極限,也就是說「近似」就很夠用:思想上,孔孟的儒家學說強調入世似乎已經很夠用,不需要推到深奧的老子《道德經》、或者《孫子兵法》;數學上,加減乘除的代數似乎很夠用,不需要推到高等微積分、或者微分方程式;物理上,牛頓力學似乎很夠用,除非在特殊狀況,並不需要推到複雜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或者量子力學。

又有些人,生活與工作上只求能夠溫飽、安於儉約,並不刻意追求名與利。他們浸淫於藝術、宗教、或者哲學領域裡,可以自得其樂的新天地。

有些時候,安於儉約的人也會認真地追求真理。這三個層次,像是猜拳的剪刀、石頭、布,循環地繞在一起。

(B.1) 人們為什麼工作?何所求?到底想成就什麼?

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生活與工作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為了生存下去,每個人必須要消耗能量與天然資源,所以必須要用工作來換取。少數含著金湯匙出生而家財萬貫者,則可以有本錢例外,不必辛勤的工作。

一個人的快樂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人生不能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還要有「快樂、喜樂」來調劑。音樂,以聲音的方式來達到樂的目的。鋼琴的鍵盤有52個白鍵,整個音域極為寬廣。所以聽鋼琴演奏曲,可以使緊繃的神經放鬆,是聽覺上的一大享受。美妙的音樂打動人的心弦,比起相對平淡的交談,更能夠使人心曠神怡、放鬆緊張的心情。

音樂之外,舞蹈、戲劇等動作方面的藝術表演,是幾千年來在視覺方面有關「樂」的主體。近百年來,電影在人類生活的「樂」也占了很重要的角色。最近這幾年,電玩也加入了「樂」的行列。

每個人選擇的方式不同;有些人選擇音樂,包括唱歌、跳舞,以及相關的演唱會,或者熱鬧的轟趴、嘉年華會。有些人選擇美術、繪畫,以及相關的藝文活動。有些人選擇小說、創作、電影等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不一而足。相關的政府機構、民間團體,也會舉辦慶典、年度球類比賽,奧運會、選美會、奧斯卡金像獎等等活動。讓我們生活在一波又一波的期待之中,歲月就不知不覺地溜過去了。

(B.2) 現實與想像的界線愈發地模糊

我們不能夠只專注於現在,而是要有效地連結過去、與未來。在生存環境與天然資源上,我們要留下怎樣的地球給後代的子孫們呢?在文字、文化、文明的多元領界宇宙觀,我們又要傳遞怎樣的學科知識、哲學智慧、宗教信仰給後代的子孫呢?

人生如戲,戲演人生。人生與戲劇、電影有很多雷同之處。每一個人要選擇好適合自己的角色來演出,並且做得有聲有色。

真實的人生與想像的戲劇、電影相互糾纏,有了非常微妙的關係:前者慢轉,要橫跨八十年或者一百年;後者快轉,兩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放映完畢。在現實人生裡無法實現的願望,在電影裡卻有機會能夠美夢成真。所以人生與戲劇的內容,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虛虛實實、實實虛虛。人生的舞台上,究竟是人生在演戲?還是戲在演人生? 人與機器的分別,在於人有情感,包括了喜、怒、哀、樂、以及七情六欲。在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與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流行之後,現實與想像的界線愈發地模糊。

英文對於電影的造字,非常富有哲理。「我採取行動」(i move),把i移到v與e之間,就得出movie (電影)這個字。 (B.3) 知天、知地、知足、不逞強

人生不要像一窩蜂地,只是盲目地跟隨。我們可以生活得像五彩繽紛的蝴蝶,遨翔於天地之間,令人稱羨。從毛毛蟲開始,經過結繭,再成為美麗的蝴蝶,就像是從悟能、經過悟淨、提升成為悟空的轉換。

如果不能夠完成階段性的轉換,那麼拼命吃的毛毛蟲,拒絕成為被繭包裹住的蛹,就永遠成不了美麗的蝴蝶。

除了身體的健康之外,精神的舒暢、以及個人名譽的維護,也是同等地重要。有錢的人可以讓物質生活過得舒適些。但是精神上的快樂與幸福,仍然要靠自己去努力,並非金錢可以購買得到的。一個人把物質生活看得恬淡,把思想化做一縷清風,才能夠達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境界。

禪字是由示與單兩個字所組成,亦即簡單表示。禪,就是把形而上的大智慧,巧妙地融入於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之中。歷來偉大的思想家,包括老子、莊子、顏回等人,不斷地提醒我們:「生活簡約、減少慾望、歸璞返真」。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我們同情乞丐。乞丐正在偷笑,真正可憐的是你們啊!被榮華富貴兜得團團轉。」

就像用光了一樣,人生要看得開,不要強調擁有的執著;也就是要忘記已經失去的,珍惜還保有的。人生要做到生活簡單、降低慾望、減少期待。不要把時間表排得滿滿的,要找適合的機會來留白,給自己喘息的空檔,讓頭腦能夠冷靜地思考。就像畫圖一般,不要用五顏六色把整張畫紙塗滿。有時候,神來一筆出人意表的勾勒,讓觀畫者充滿了遐想,意境自然地高雅、飄逸。真正的禪意,就蘊藏在無窮的想像與啟發之中。

人生的旅途上,直線與轉彎分別代表了堅持與彈性。轉彎可能是痛苦的決定,也可能是掌握了難能可貴的大好機會。

人生的處境,不外乎順境、逆境、與困境三種。退休之前的奮鬥歲月,就只有逆境與困境之分了。《孟子.告子下》篇提醒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順境裡待久了,會把原有的雄心壯志給磨損掉。所謂的「哀莫大於心死」,就是這個道理。對於肯努力上進的人,應該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

逆流而上需要花費力氣,卻可以使自己步步高陞。面對逆境的挑戰,就需要做出對應的改變。

至於困境,就是被敵人四面包圍、沒有退路,這是極端危險的情況,必須採用非常的手段,才能夠逃脫,也就是需要徹頭徹尾的改變、脫胎換骨,甚至於借助有效的化妝,來避過敵人耳目的偵測,以爭取成功逃脫的機會。

(B.4) 趕在四十歲之前掌握命運

《論語.子罕篇》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四十歲是青年與中年的分界點。在那之前要即早地覺醒,做出有效的努力,並且累積了成功所需的「本錢」(無論是在資金方面、人脈方面、經驗方面等等),才承受得了挑戰過程所遭遇挫折帶來的打擊,而且能夠愈挫愈勇。

每一個人無論貧、富、貴、賤,在一生之中總會有幾次重要的轉彎選擇機會;如果能夠做出明智的抉擇,那麼一生的命運,就可能會完全改寫。

(B.5) 身心靈的放鬆與解脫

在21世紀裡,如何達到思緒沉澱、腦袋淨空、讓靈性提升?因人而異。有些人靠的是幾十分鐘的安心靜坐,然後進入冥想狀態。又有些人靠的是重覆的熟悉動作,自然而然地腦袋瓜就會放鬆下來。例如,打太極拳,或者在籃球場的投籃動作,進行了二、三十分鐘的重複動作之後,一般的雜念被摒除了,新的想法就自然地冒出來了,這是非常良好的潛能釋放方式。又有些人是在洗澡的時候,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心靈就自然清明起來。

能夠安排適當的時間讓自己的身心靈放鬆與解脫,就可以達到「天馬行空、行雲流水」的境界,生活上就會有理想、夢想、幻想的各種組合,這是非常美好的情境。

生活上只辨別「對與錯」的人,就像是活在黑白分明的單調世界裡。其實人生應該是彩色的,五顏六色、多彩多姿。英文告訴我們,不只是追求「低於標準」(under.stand)的消極守成,而是要「超越標準」(out.stand)的積極創新。

如果我們被局限在現有的公式裡,就不容易找到創新的方法。唯有讓自己無拘無束地自由探討,才比較容易跨越框架而闖出一片新天地。英文告訴我們的「自由地畫出來」(figure out),就是這個道理;並沒有「沿著公式想出來」(equation out)。同樣地,對於未來,中文採用的是「規劃」,也就是用圓規畫出來;而不是「矩劃」,四四方方的尺,是無法畫出未來的想像。

(B.6) 從年輕的積極進取、到老年的消極臣服

有人認為,人生的三大明顯階段:出生到25歲的第一階段,最重視的是學歷(也包括能力);25歲到60歲的中間階段,最重視的是工作的經歷(以及成就);至於60歲之後,最重視的則是重視個人的病歷,能夠身體健康、精神愉快,就是最大的幸福。

前兩個階段強調的是樂觀的積極進取,擁有人定勝天的恢宏志氣。到了最後一個階段,則是感恩與接納,與天地合為一氣,葉落歸根地逍遙自在。

人生過了50歲,要活在當下。有人建議可以遵守的幾項法則:

.學會對自己好一些;

.兒孫自有兒孫福,休為兒孫做牛做馬;

.比較誰活得更愉快、健康、長壽;

.我們無力改變的事就不必太操心,操心也無用;

.不要對兒女幻想太多,兒女的錢卻不是我們的錢;

.自己學會找玩伴;

.不要再用健康去換取身外之物了;

.只要心態好就能天天開心;

.精神好,病能好;

.適當地運動,常曬陽光來強健骨骼,飲食多樣化。

網路上有一段話,相當地貼切:「男人20歲時是半成品,30歲時是成品,40歲時是精品,50歲時是次品,60歲時是樣品,70歲是紀念品,80歲是廢品。」大家可以心領神會地笑一笑。

又有人認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醫院是廚房,最好的藥物是食物,最好的療效是時間。這些經驗與智慧,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附錄一: 正回饋與負回饋

英文強調「做得有差別」(make difference),採用的是減法的方法。在回饋系統來說,減法可以促成「負回饋」,讓系統維持穩定。

對於某些情形,「造成指數變化」(make exponential)的加法「正回饋」,可以推向正值或者負值的極端。

就電腦晶片而言,正回饋適用在數位電路,而負回饋適用在類比電路。就年輕人交往而言,正回饋適用在戀愛期間讓感情升溫,而負回饋適用在結婚之後讓婚姻保溫、長長久久。

戀愛時期,雙方展現出化妝之後超過真實的一面,特意地打扮得光鮮亮麗。婚姻期間,雙方的相處是在放鬆狀態,就需要彼此可以接受自然的面貌,能夠互補。

附錄二: 如來 vs. 本來

如來:希望來,很可能沒有來。

如果:希望有結果,很可能沒有果。

假設,假的設定。

等到你可以參悟圓法,不再執著於方法,就可以進階到「如來」的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