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派學者 胡佛與306研究室的佛門子弟

記者/黃泓文

臺大政治系退休教授胡佛和他的夫人,緩步走進社科院的教師聯誼室。當天是社科院週五傍晚的happy hour,正好輪到東亞民主研究中心主辦。胡佛拿起麥克風,展現說話有條不紊的個人特色。他的學生包括政治系教授朱雲漢、張佑宗、陳淳文、國發所教授陳明通,都在現場聆聽老師說話。臺大社會系副教授范雲也在現場另一端,靜靜聽著。

挑戰權威禁忌 叛逆的民主

胡佛和他的學生們,有著特殊時代背景的師生情誼。當時臺灣尚處於威權體制,學術界就像噤聲的寒蟬。解嚴前夕,胡佛和學生們,一同在臺大政治系306研究室進行選舉調查,直接挑戰當時近乎禁忌的研究。

解嚴後民眾力量終獲得釋放,學生運動同時興起。大學時期參與學生運動,對林佳龍、范雲和徐永明而言,在研究所尋找適合的指導老師並不容易。「某種意義上算黑名單。」立法委員徐永明憶及當年,一句話道盡當時參與學運後,對勢單力薄的學生也可能造成重重阻礙。陳明通也跟著胡佛做研究,他眼中的胡佛,對民主始終抱持堅定信念。即使面對當時社會的保守風氣,也始終挑戰統治權威,提倡自由與改革開放。

胡佛說:「當時學者不能接受我的研究,認為這樣是叛逆。」叛逆兩字,是他堅持民主的評價。

胡佛與他的佛門子弟

如果說胡佛的研究是叛逆,那麼叛逆的研究生,從事叛逆的調查研究,倒也合情合理。胡佛表示,從事行為科學研究的人很少,並且受到歧視。「做這些研究比較辛苦,需要自我創造和創新的觀念。」胡佛想起當時的狀況說,當時環境保守,要找願意吃苦、擁有新觀點的年輕同學並不容易。這樣的想法,促使胡佛非常樂意接納學運成員。

臺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認為,胡佛與學運學生的相遇,不是偶然。他說:「老師對學生不問政治立場和信仰,只要有心走學術,就盡所能指導。」朱雲漢比許多人更早受教於胡佛,充分瞭解胡佛的學術態度。因而,林佳龍、范雲和徐永明等學運成員,先後進入胡佛研究室。「他很有包容性,學生找他也幾乎不拒絕,團隊包括統獨左中右。」胡佛開放與包容的態度,在臺中市長林佳龍的心中,刻下深刻的印象。

陳明通分享以前他曾經和胡佛遇到一名政治系教授告誡胡佛:「老胡,聽說范雲在你那邊當助理。這個學生功課不好,又搞學生運動,你用人要小心一點。」事後胡佛私底下和陳明通說:「當然要用這種學生。會造反的、搞學運的,一定是有思想的。」陳明通說,胡佛可以看出學運學生的理想和目標。

臺大社會系副教授范雲回憶當時說,胡佛研究室的團隊非常年輕,政治立場也不同,但政治立場不是胡佛和學生互動的考量。在她心中,胡佛是真正具有包容性的自由主義者。范雲提到,當時到胡佛研究室一同開會除了朱雲漢、陳明通、林佳龍、徐永明與她,尚有游盈龍、吳乃德、徐火炎、陳德禹、梁雙蓮,討論相當精彩。「學術是求真,政治是求善。求善的前提必先了解社會的真實。胡佛放下個人的意識形態,到現場求真。」范雲記得她在大二時,曾在胡佛的研究計畫中,擔任選舉調查訪員。回想起曾經到現在大安森林公園前身的違建中,訪問貧窮老兵的經驗,讓她體會面對面訪談,能夠看到理論上無法提供的現實。范雲從選舉研究的一名小訪員,蛻變成為研究執行者。雖然訓練嚴苛,但在執行研究時,她逐漸確立學術研究的方向。「對臺灣政治社會改造有理想,卻不了解臺灣政治社會,又如何奢談改造的方向?」從頭到尾執行一個研究計畫,她體會了社會科學對政治社會改造具有正向幫助。在這個過程裡,她對社會科學產生信心,也慢慢堅定出國念書的想法。

跨出臺灣 鼓勵學生出國進修

陳明通也記得,胡佛尤其鼓勵學運成員,有機會應該出國進修,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胡佛認為,願意進行行為研究的學生,思想較為靈敏自由。而研究需要跨文化的比較,自然應該跨出臺灣,到國外進行比較研究。回憶起留學的日子,范雲相當感念胡佛。她說,胡佛研究室讓她有機會參與本土經驗研究,分析資料、寫研究論文。如果沒有胡佛研究室的啟發與支持,她很可能不會選擇深造以及順利申請到博士班。胡佛甚至跟她說,如果經濟上有困難,他可以幫忙。後來范雲拿到獎學金,就不必讓胡佛多負擔上這筆支出。

徐永明所認識的胡佛,是相當重視情感層面的老師。他說:「他很重感情,喜歡與學生互動,是和其他老師不同的地方。」胡佛喜歡和學生聊天、聽取學生意見。進行選舉研究時,從研究的方法、到問卷如何設計,都是胡佛和同學一起討論而做出的成果。

306從胡佛的個人辦公室,演變成為與研究生共同使用的研究室,就可以知道這個老師和學生間緊密的關係。徐永明印象中的306研究室雖然不大,也放滿了蒐集回來的各種研究資料,卻一直都是個富有人味的舒適空間。徐永明跟著胡佛一起執行的經驗研究和實證調查,到臺灣各地訪查,與基層民眾互動。在這之中,對民主的意義、民意與臺灣社會都有進一步瞭解。「不敢說和學運草根與基層的理想結合,但更可以瞭解什麼是草根與基層。」他說。

「這些訓練和經驗是很重要的。」徐永明說,他在306研究室的學習與後來出國念書、和學校的選擇有很大的關聯。由於曾經跟著胡佛得到的經驗啟發,讓他選擇美國選舉與行為研究的重鎮密西根大學。執行臺灣研究的經驗,確立徐永明後來的研究目標。林佳龍也有相同的經驗。他提到,306碰到源源不絕的臺灣研究,成為他發表論文的材料,讓他在耶魯的學習非常順利。林佳龍大學時上過胡佛的憲法和政治學,心中志於民主理論和實踐,因此投入知識與行動上都非常感興趣的胡佛研究室。執行研究產生的啟發,也讓他決定出國留學。「胡佛在這個領域是很重要的學者,推薦信是很大的幫忙。」林佳龍說,當時他拿到傅爾布萊特獎學金,選擇進入耶魯,找到與胡佛研究方法相近的教授Juan Linz作為指導老師,都與在306研究室的經驗有關。

經師易找 人師難求

在美國社會科學重鎮深造,無論對林佳龍、范雲還是徐永明來說,都因為在307研究室紮實的訓練,相對輕鬆許多。面對西方理論深遠的發展歷史,探索深厚的理論,不卑不亢地進行研究;胡佛讓306的研究生看到,透過學術研究改造臺灣社會的可能性,讓知識成為挑戰權威的力量。這些都讓研究生在與胡佛相處的經驗中,對臺灣前途和認同更有信心。

「經師易找,人師難求。」這句話出現在上述306研究生口中。從每個學生的談話中,隱隱能看到昔日胡佛在306研究室的面貌。

「我們都把自己叫做『佛門子弟』。」他們不約而同地這麼說。

責任編輯/劉佩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