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可以緩解障礙 學障生實然需要理解和包容

報導∕馬琬淳

星期四下午,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們都放學離校了。但在潛能教室裡,一個小二的孩子才正要開始上今日的特殊教育課。「湯圓的湯,旁邊是河流,上面是太陽…太陽將水曬熱了,就是湯了。」老師拿著筆指著湯的圖畫字,解釋著湯的意思和由來。

承浩(化名)認真聽著老師解釋,小手慢慢地寫下湯字。但是,當國語考卷放在承浩的面前時,承浩顯得茫然。只見筆握在手上晃呀晃,非等老師為他唸出題目,思考再三後才緩緩地畫出字來。

承浩有閱讀困難,他是一個學習障礙的孩子。

外表看不出障礙

「學習障礙的孩子,智力跟一般人是一樣的。」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前理事長劉永寧說。但是,這樣的孩子成績卻常常是最後一名、或是倒數幾名,原因是作業不會寫或寫不完。對家長而言,今天教會了孩子,但孩子明天就忘記。這樣的落差不僅家長挫折,孩子的學習意願也難免受到影響。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第十條,對「學習障礙」下了定義,指出學障生智力正常,沒有看不到或聽不到的感官問題,也沒有情緒方面如憂鬱症、躁鬱症的問題。同時,學障生也不是文化刺激不夠,例如不是因為沒上幼稚園而導致跟不上其他同學,老師也沒有教學不當。更重要的,是就算已經有補救教學,也還是難以改善孩子的學習問題。

當孩子都符合以上的狀況時,才能鑑定為學習障礙。

臺灣師範大學特教中心研究員陳秀芬說,學習障礙最早期的定義,稱為「非預期的成就低落」。意思是這群人明明有學習潛力,但是他們學習後的國英數等學科成績卻很悲慘。「這是我們需要重視的教育問題。」陳秀芬說。

另外,除了成就表現差之外,智力測驗的結果發現,學障生不同的能力間,通常會出現極大的落差。例如做出的結果是語文能力很差,但理解能力卻很好。

學習障礙生面對的困難

學習障礙的類型包括閱讀、書寫、數學、口語和肢動協調等不同類型。對這類孩子而言,國中小就學期間是最為辛苦的時期。

「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方法,還是以閱讀和聽講為主。」劉永寧苦笑著說。對閱讀困難的孩子來說,他們看不懂文字和文章,無法以閱讀學習;對書寫困難的孩子而言,寫文章或簡答題是他們的夢魘;而對口語理解有困難的孩子,他們無法聽懂老師上課的內容,或抓住老師說話的重點。

周小姐的孩子有書寫困難,國字常寫不出來。但即便學校老師知道他書寫有困難,還是會覺得是不是多寫幾遍就會了。「其實你再打他、罵他,他不會寫就不會寫。」周小姐無奈地說。

面對考試時,孩子也因會寫的字少,導致成績都考得很糟。周小姐說,她告訴孩子:「沒有關係,就寫注音,就算老師給零分,至少老師知道你是會的。」

除了一些老師不了解外,有時候家長也不懂。承浩的父母剛開始對閱讀困難不了解,以為孩子是不認真、懶惰、不願意學,導致學習落後,所以就更要求他練習很多字。教導承浩的特教老師林郁婷說,特教老師需要與家長溝通,讓家長理解孩子確實有困難。

但未必家長就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更不好的情況是,有的家長不願接受孩子有學習障礙,一味要求孩子,孩子只會學得痛苦。周小姐則是學會了接受。她默默地說:「成績我不介意,我只要孩子不要討厭上學。」不過,她也坦承,兒子多少會介意分數,都會把考卷上寫分數的那塊摺得小小的。

鑑定讓孩子得到資源

由此可知,若必須讓學障生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習,相對的輔助就更重要。

在得到輔助之前,有學障特徵的孩子會先經過層層檢驗關卡,例如補救教學無效,特教老師到班觀課、經家長同意後孩子來潛能班上課一年或半年…等,特教老師才會遞資料到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鑑輔會)去。

當鑑輔會確定資料內容充足,足以排除非學障的因素時,就會鑑定通過確認孩子是學障,否則會判為「疑似」。孩子獲得學障身分後,特教老師就會幫忙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IEP),根據孩子的狀況以及和家長、普通班老師討論後,決定IEP裡的內容。

一般來說獲得學障身分的孩子會有像考試時間延長、報讀、電腦打字等考場服務,或是特教老師提供的課程如國語、數學等基礎課程加強,或是社會技巧、動作協調等特殊課程。

周小姐說,她在鑑定前就先帶孩子看醫生,也準備了孩子的考卷一併送去鑑輔會。她希望孩子一次就拿到學障身分,以後孩子就不用這麼辛苦。因為自己就可以跟老師解釋,孩子考試考不好不是他故意或不用心,是因為孩子是學障生。

不過,鑑定需要家長的同意,如果家長不同意也沒辦法。陳秀芬說,她曾碰過直到孩子上大學後,家長才同意孩子做鑑定。「這沒有辦法,因為小孩在成年前都要家長同意。」陳秀芬說。

接納不同天賦的孩子

許多家長或孩子不願意去鑑定,或是放棄學障的身分,都是因為擔心貼標籤。究竟這個身分是不是負面標籤,還需要社會對學障孩子正確的認識和包容。

在臺灣,有八成的學障生走技職。讀技職的原因,除了操作能力較佳外,也是一般的學習授課方式比較難讓他們展現長才。因此對學障生而言,發掘自己的優勢,和不要花時間訓練缺點,或許比一般生更迫切。林郁婷認為,若能採用一些替代的學習方式,學障生還是可以到一般高中去競爭。

「學障生看事情會繞一圈,有不同的觀點,會讓你很驚訝。」劉永寧說。她舉例,有個學障生參加畫展,畫他爸爸賣魚,但畫的不是魚攤,而是從魚觀看的角度出發,畫魚眼睛看見宰殺刀落下。

然而,陳秀芬仍感嘆,臺灣社會的價值還是很單一,很少去欣賞一個人擁有某些天賦。她說,如果能了解天賦是多面向的,就可以避免孩子往外逃離學校,或因學業成績不好的壓力而憂鬱憤怒。

科技進步給孩子發揮才能的機會

現代科技發達,讀寫等語文能力有困難的孩子借用科技,也能繞過障礙,發揮他們沒被傷到的創造力、想像力等更高層次的能力。劉永寧說,現在最好的輔具是手機,他們可以用打字或是語音輸入法表達自己。林郁婷也說,學障孩子不一定要認得太難的字,因為現在都有電腦可以輔助。

不過,儘管科技幫忙了這些孩子,不必再受讀寫困難之苦,劉永寧和陳秀芬仍堅持,孩子還是需要學會基本的字彙基礎,因為現實社會中還是需要認字和寫字。「你總不能連你的名字都不會。」劉永寧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科技讓這些獨特的孩子可以無礙表達,但理解他們對孩子而言才是最重要的。順應孩子的優勢能力,培養出他們不同的才華,讓他們有機會揮灑出他們的一片天空。

責任編輯/王唯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