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人生舞台的三套劇本:主角、配角與龍套、反派

縱橫數位時代系列26 許炳堅教授

A. 面對人工智慧來襲,智慧三部曲

谷歌公司(Google Inc.)的圍棋比賽AlphaGo 軟體,先後於2016年擊敗了韓國九段棋士李世乭與2017年擊敗了中國大陸的世界棋王柯潔,讓「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聲名大噪。很多年輕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人工智慧的技術與產品即將大量來襲,已知的白領工作(亦即辦公室工作)有很多會被電腦自動化全部或者部分地取代。人們的失業率在未來十年內,很有可能會快速飆升。年輕人必須趁早仔細地審視與盤整自己的專長能力、專業知識、以及人際關係,還有對新機會的掌握能力。

「人工智慧」一詞是在臺灣的習慣性說法。根據李開復先生的提醒,在中國大陸則稱呼為「人工智能」。在本文裡,我們就交互地使用。

(A.1)智慧三部曲:快速數位(smartness)、人工智能(intelligence)、智慧精華(wisdom)

有三個英文字的中文翻譯都是智慧,分別是smartness、intelligence、wisdom。它們有先後的發展次序關係,可以看成是「數位三部曲」(digital trilogy)。第一部曲是快速數位(smartness),代表作品是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在2017年已經在4G第四代的尾聲了,平均每八年就會進展到新的一代。智慧型手機給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特別是年輕人,如果一天不能夠滑手機,就會覺得渾身不對勁!

第二部曲就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代表作品即將在各行各業廣泛地出現,包括:無人駕駛汽車系統、醫療自動診斷軟體、銀行貸款評估軟體、教育的一對一授課軟體等。

年輕人即使有心想向智能機器的表現認真地學習,也無法獲得僱人主管的青睞。為什麼?因為電腦的計算速度比人快很多,記憶容量又可以大量地擴充,而且電腦連續操作也不會喊累,沒有一例一休的問題。再加上大數據(big data)與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的結合,電腦獲得的答案品質也比較好。

未來的第三部曲就是跨時超界的自然人智慧精華(wisdom)。這是跨越時代的,從幾千年前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文明開始,一直到今日所累積的智慧精華。還有,這是超越學科領域界線的,除了條理分明的邏輯辨證之外,概率式的量子計算(quantum computing)與量子思維(quantum thinking)也包括在內。

年輕人想要具有與人工智能系統並存互補的生存能力,就要在這一方面多下一些功夫才行。

把現在的第二部曲與未來的第三部曲合起來看,就成了「數位雙智慧」,包括人工智慧與自然人智慧精華。

跨越時代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涵蓋了過去、現在、與未來。如果只專注於過去與現在,所體現出來的不外乎:已知、勞力、物理、本金、對、說地。能夠積極面對未來,所體現出來的則是:未知、價值、心理、利率、不一樣、談天。

已知與未知的對比非常的清楚,無需贅言。至於勞力與價值的差別,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沒有機會貢獻腦力,那麼主管就會以每一個月22K左右的最低工資來僱用勞力。出勞力的遵循的是物理法則,而出腦力的就遵循了心理法則。

不少華人子女一味地擠進大學就讀,想要增加自己就業的本金。殊不知,在職場上利率大小更為重要。王永慶、郭台銘、馬雲等極為成功人士,他們進入職場的本金並不是特別耀眼,但是他們創造的年利率卻大得驚人。

另外,在方法上要超越人為的界線與藩籬。現有已知的電腦運算,植根於凃林(Turin)計算機形式,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馮·諾伊曼(Von Neumann)運算架構。我們面對的挑戰就是,以後的研究無論是採用串聯的方式、或者並聯的方式、也可以是兩者的組合,就是要想辦法做出更有效的運算模型與架構。

目前數位電腦的運算依賴「布寧邏輯」(Boolean logic),對於邏輯-0與邏輯-1分辨得清清楚楚地。有些人的想法很簡單,做事情只需分辨對與錯,屬於單位元(binary)運算。如果可以提升到處理多重選擇,就屬於多位元(digital)運算。

再往上提升,如果可以處理更多的選項,像是連續一片的,就屬於類比(analog)運算。再更進一步,可以接受有些模糊狀況的情形,就屬於模糊(fuzzy)運算。更上一層的,用概率(probability)來表示而不需要選邊站,像是波(wave)一樣,就屬於量子(quantum)運算了。

在現實世界裡,接近量子運算的現象有不少。主要是以雙重或者多重角色的方式展現。例如:

.撲克牌遊戲:Ace 牌可以算是1點,與2點、3點、4點、5點的牌合組成順牌;也可以算是14點,與10點、J、Q、K的牌合組成順牌。

.猜拳遊戲:石頭、剪刀、布的循環;石頭贏過剪刀,再往前跨卻輸給了布。

.年輕人的三套劇本:主角、反派、配角與跑龍套,在順境、困境、逆境交互循環使用。

.跨領域多專長:從單一專長的I型人,轉換成有第二專長的T型人,再提升成為有多專長的π型人。

.五行:傳統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等五種元素相生相剋,也對應了東、西、南、北、中等五個方位,而不受任何障礙的拘絆。

.打破框架:把框架打破與消除,就沒有框架之內、或者框架之外的分別,今後可以暢行無阻,一切任我行。

.多重性格,轉換自如:一般人無法自外於世界,難免要面對世俗的規矩,因此要練就多重性格的能力,做到「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心隨境轉,才能夠遊刃有餘。

(A.2) 人工智能短期內可能取代自然人智慧精華嗎?

不少年輕人既好奇、又擔心地問:「人工智能(intelligence)以後會自行產生智慧(wisdom) 嗎?」根據美國「奇點鄰近」作者的觀點,人工智能在幾千年之後必定會取代人類,繼承人類文明,並且將成為人類進化的最終形態。有學生問到:「如果這一個推論正確,那麼我們還希望智能機器服務人類,也就是讓未來更高階的智慧型態來服務相對低階的生命,想法上是否很好笑?」

事實上,人工智慧進步的速度是時間的函數。如果想問的是五十年後的情況,不少人還可以親眼看得到。如果是五百年後?那就純粹是臆測了。

我們所努力提倡的是:「人類在21世紀裡要自立自強,要兼顧人工智慧與自然人智慧,不可以偏廢,才能夠有足夠的競爭力。」

自古以來,先聖先賢都在思考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之所以需要認真地思考,主要是因為個人的有形生命不是永恆的,平均來說不到一百年。然而在幾百年之後當知識與智慧被智能機器繼承時,機器的生命在理論上可以是永恆的,因為其資料內容很容易被轉移與複製到另一台同樣類型的機器。

到時候,哲學與宗教是否還有其存在的必要呢?其實,哲學是處理「不知、未知的部分」,宗教是處理「無知、先知的部分」。即使地球上的自然人的工作全部被智能機器所取代,對於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仍然有很多不知、未知以及無知的部分,所以哲學與宗教仍然會存在,只是其內容與形式將會與目前有很大的不同。

(A.3) 選擇哪些行業比較不會受人工智能影響?

每一項特定的職業被電腦與機器人取代的程度(亦即百分比,%),是地點與時間的函數。譬如說,在15年後的上海地區,與在10年後的廣西地區,高中英文老師被智能電腦所取代的程度,就會明顯地不同。在2017年,韓國已經在試驗用智能電腦教高中生學習英文,而且效果相當地不錯。

至於年輕人應該選讀哪一科系才好?有很多的因素要考量,包括個人的興趣,以及自己的學業能力,還有待人處事的做事能力等。俗語說得好:「行行出狀元,條條大路通羅馬」,把有興趣的事情做到熟能生巧,能夠隨著時代與環境做出改變,那麼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就可以愈走愈寬廣。

B. 人生舞台的三套劇本,發揮各人的價值

(B.1) 面對矛盾與兩難,一流、二流、三流

幾千年來,華人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天有著規律與熟悉的生活作息。因此,很多人在工作上選擇平穩的道路。但是,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產品即將大量來襲,平日愈安全的平穩工作,就愈容易被智能電腦所取代。

遇到挑戰卻不躲閃的人,愈能夠把握住成功的機會。人生的挑戰,經常是矛盾與兩難的情況。在從前的冷兵器時代,矛是最好的進攻武器,盾是最好的防守武器。能夠同時擁有兩者的話,勝利的機率就增大許多。當然啦,矛與盾要分別保管好,不要讓它們發生內鬥而自相殘殺、自亂陣腳。

同樣地,兩難的情況就是兩者都很好,捨不得丟掉任何一個;或者雙方都很重要,不可以得罪其中一方。

對於矛盾與兩難的挑戰,很好的處理方法就是「增加一度空間」,站在不偏不倚的中立方向,與對立的雙方都是垂直的,也就是沒有投影到某一邊的數量。這個理論說起來容易,遇到實際狀況時,就要會臨場活用才行。

另外一個重要觀念,就是一流、二流、三流。字面上其實說得很清楚,水流過一遍就清潔溜溜的,叫做一流;需要用水流過兩遍才行的,叫做二流;需要用水流過三遍的,就是三流的。

英文也有同樣的意思,頭等的叫做first class,二等的叫做second class,三等的叫做third class。為什麼呢?教一節課(first class)就聽懂了,屬於頭等的;教兩節課(second class)才聽得懂,屬於二等的;重複教了三節課(third class)才終於聽懂了,就屬於三等的。真的很有意思!

(B.2) 個人的強項能力與學校的專業知識,相輔相成

在大學求學階段,除了學習專業的知識之外,也要培養思考與辨正的能力,還有表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遇到困難與挑戰的事情,能夠迅速地找出最好的解決方式為何,有可能是單打獨鬥就可以,也有可能需要團隊合作來完成。

年輕人完成學業之後進入職場上工作,他所貢獻的價值是根據稀有性與實用性來綜合決定的。這兩種特性具有矛盾與兩難的競合關係。

一般說來,實用的技能大家很快就學會了,如果沒有專利的保護,一下子就成為擠破頭的職場紅海。反過來說,稀有的技術,一開始說不定派不上用場,也就是實用性可能很差。一個人如果可以把稀有的技術加以調整與磨亮,讓它能夠有益於國計民生來增加實用性,那麼所貢獻的價值就是頂瓜瓜了。

時代巨輪不停地轉動,舊的工作會消失,新的工作會冒出來。原有的工作在消失之前,其價值每一年在遞減。上個世紀的人們,從25歲開始工作到65歲退休的40年期間,平均每20年需要做一次工作技能的大轉換。有些人在公家機關工作,甚至可以用同一個招式從頭熬到尾也行。

在21世紀人工智能全面來襲之後,人們大概每八年就需要學會新的工作技能。智慧型手機進展到新的一代,也剛好需要八年左右的時間。所以人們在40年的職業生涯裡,就要先後學習與掌握大約五種有用的技能,也可能是在同一領域之內的技術做了五個世代的更新與大躍進。

個人的強項能力可以表現在不同的方面,包括:語言表達的口才能力,藝術表演的能力(唱歌、彈奏樂器),變魔術(熟悉與迎合客戶心理與需求),求勝的心態與堅持的精神等。在學校裡學得的專業知識,可以協助增加營業額;而個人的強項可以幫助精益求精,協助獲利。

換一個角度來看,個人的強項能力可以比喻成銷售的通路,而學校裡學得的專業知識可以比喻成貨品;貨品必須經由通路來有效地銷售出去。再換一個角度來看,個人的強項能力可以比喻成通訊的載波(carrier),無遠弗屆;而學校裡學得的專業知識可以比喻成訊號 (signal)。訊號是經由載波的攜帶,才能夠順利地抵達聽眾的接收器或是耳機。

(B.3) 人生舞台三套劇本:主角、配角與龍套、反派

除了當公務員的職業有長期保障之外,在私人企業上班的人必須要隨時擦亮自己的職場本領。年輕人最想提問的是:「學士學位或者碩士學位是否可以成為職場就業的保證?」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目前流浪博士已經到處都是,更不必說碩士或者學士了。

而且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地激烈,有些公司因為經營不善會倒閉,又有些公司因為競爭輸人會被購併與消滅。即使公司能夠繼續存在,也會經常地進行內部改組,有些部門會被收編或者裁撤。在歐美,公司解聘員工要在兩個星期前通知;在臺灣,解聘通知大概是一個月前發出即可。員工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換工作,相對地比較容易;過了四十歲之後,換工作就是一件大事情,必須要先做好周全的準備動作。

在大學就讀期間,就要好好地準備人生舞台的三套劇本,分別是擔任:主角、配角與龍套、反派。所謂擔任主角,就是工作的內容與大學主修的科系相吻合,做起事情來自然是得心應手,是處於順境的時期。譬如賈伯斯(Steve Jobs)創立蘋果公司(Apple Inc.)的初期,工作得很愉快。

所謂擔任配角或者跑龍套,就是轉行了,不再從事原來領域的工作。譬如當年賈伯斯被蘋果公司新聘的總裁給解聘了,被掃地出門,只好轉行去做其他領域的工作。阿里巴巴公司的馬雲也是一個有名的例子,他在大學裡所修習的是英文專業,但是他沒有出來開英文補習班,卻轉行去做電子商務。王永慶先生的轉行是出了名的,他的學歷是小學三年級肄業,然後從賣米開始,接著轉行賣木材,後來又轉行創立臺灣塑膠公司,晚年又新創了長庚醫院系統。

所謂反派,就是時機成熟了,要勇於創新,與舊的工作方式說再見。譬如,張忠謀先生離開了在美國傳統的垂直整合的半導體公司,回到臺灣新創立了專業晶圓代工的台積電公司。還有,以前照相需要使用底片,然後再沖洗出相片來,當時是美國的柯達公司(Kodak)與日本的富士公司(Fuji)在底片的銷售量領先。後來電子照相技術興起,影像直接存在電子記憶體上,整個照相行業就全部翻轉過來了。

兩軍作戰的時候陣勢要擺開,不可以把所有的力量只集中在一點上。要分成正面的主攻部隊、側翼的助攻部隊、以及騷擾與欺敵的佯攻部隊,讓對方發生誤判而發揮不了實力。根據戰場的情勢,不同的點都可以有良好的突破機會,不限於主攻的方向而已。

主角、配角與龍套、反派,可以分別對應於主攻、助攻、佯攻。這幾種角色要如何扮演得好呢?《西遊記》一書流傳下來的智慧告訴我們,三十而立的悟能最適合扮演主角。四十而不惑的悟淨最適合扮演配角或者跑龍套,這時候要愛惜真正需要保有的珍貴羽毛。至於人生基本需要之外的累贅物,愈早割除愈好,也就是割除人生歷程的盲腸。至於反派的角色,五十而知天命的悟空最為適合,要打破現有的格局,開創出新的道路。

一個人在職場上,如果能夠隨著工作環境的需要而相應地擔任主角、配角與龍套、反派的最適合角色,自然成為職場的不倒翁了。

附圖五顯示主角、配角、反派、龍套、慈善家/宗教家等五個角色,依序出現在已知、不知與未知、無知與先知等三個區域,再加上跨區域的分界線。

(B.4) 家庭的現代角色,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育,環環相扣。想進行改變,如果沒有全盤的妥善規畫,就很有可能恰好得到反效果,就像當年吳京做教育部長時期的廣設大學,使得大學生的平均水準降低了不少。整體配套措施如果沒有做齊全,卻冒然地改變,經常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比較好的作法,就是大家先由自己附近的小範圍做起,採取由下而上的努力。

家庭對於年輕人的教育,與學校扮演著同等重要的角色。現代家庭要如何給年輕人真正的助力,而非成為阻力呢?我們建議父母親與祖父母等以下幾點作法:

1. 同舟共濟,跟他們穿一樣的鞋子(wearing their shoes):也就是完全站在年輕人的立場去感同身受。

2. 建構現代環境:提供跟得上時代腳步的課外讀物,儘量以多媒體方式呈現,包括電腦等,而不要侷限於傳統的書本形式。

3. 擔任配角與啦啦隊:配合年輕人演出,而不是去搶他們的風采。多鼓勵年輕人嘗試新鮮事物與接受挑戰。像籃球比賽一樣,投進了就得分,投不進並不扣分。

4. 妥善的支援:提供必要的物質方面與精神方面的後勤補給。

5. 提供避難所:年輕人遇到挫折或者失敗時,歡迎他們回到溫暖的家,做為最好的避難所。重新充實打氣,再出發。

6. 富有想像力的行動模範: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自己帶頭走出舒適圈的框架,迎接時代的新挑戰。

還有,父母親與祖父母等不要老是講述自己的當年勇,不要站在河的對岸只是動口下指導棋,不要嘮叨與期望。

父母親當年能夠達到的成就,沒有必要強迫子女們去重複一次。自己當年達不到的項目,更沒有理由要求子女們去做到。我們要認識清楚,時代不同、環境也不一樣了,每一位年輕人要能夠適性發展,發揮他自己的天賦與潛能。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是了。

附圖說明:

圖五:主角、配角、反派、龍套、慈善家/宗教家等五個角色,依序出現在已知、不知與未知、無知與先知等三個區域,再加上跨區域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