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減法的優質養生
許炳堅教授/臺大電機系校友
A.注意氣與血液的循環
俗語說得好:「無長生之術,但是有養生之道。」網路上有不少養生方面的好建議,我們選了有代表性的四則放在附錄,供大家參考。華人普遍都期待特效藥丸的出現,希望能夠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於自己身體的健康,一般並不會耐心等待,也不投入長期的養生,更不樂意吃虧或者接受眼前短暫的不便。
(A.1)養生四大要素:體質、環境、生活習慣、心態
影響養生的因素很多,可以歸納為:體質、環境、生活習慣、以及心態。體質方面因人而異,很大程度受到遺傳基因的決定,另外年齡因素也要考慮進來。遺傳基因非常重要,這是遵循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幾千幾萬年長期演化留傳下來的,算是每一個人出生的個別立足點。
至於年齡的因素,同一個人在年輕、中年與老年的時候,分別需要不同的養生方式。年輕的時候因為運動量足夠,胃腸的機能很好,即使每天吃大魚大肉也可以順利地消化與吸收。至於上了年紀的人,不僅每日的運動量明顯地不足,而且胃腸機能也退化了不少,所以飲食要調整為少量與清淡為主;盡量以植物類為大宗,並且減少動物類的攝取。
生活的環境,受到個人財務狀況很大的影響。有錢人的住宅不僅室內空間寬敞,有的還有前後院,視野好、採光佳、空氣也很流通。至於工作的環境,就看白領工作或者是藍領工作而定。例如,在學校任教的老師,即使薪水比不上在科學園區裡高科技公司上班的工程師優渥,然而校園裡林木扶疏,對於身心健康有著極大的助益。另外,氣候也屬於環境因素的一部分。
生活習慣是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的,有些人追求精緻的美食,又有些人喜歡享受食物的原汁原味,不做太多的烹調或者改變;有些人經常熬夜而且睡眠嚴重不足,又有些人生活有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避免過度燃燒自己;有些人為了追求財富,每天絞盡腦汁,勞心勞力,又有些人能夠量入為出,只要能夠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就好。
至於心態,完全是個人的認知。就像長江的水流入大海一樣,不會枯竭,也不會填滿。同樣地,人心的慾望可大可小,人心的志氣可進取,也可以內斂。每一個人的心態與心境,反映出他的自我修為,究竟是追求名呢,還是追求利呢?或者名利於我如浮雲,只要與自然和諧共存,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人生瀟灑地走一回就滿足了。
(A.2)飲食的注意
人類必須從食物獲得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與各種的維生素和基本物質,所以消化系統很重要。在飲食方面,經常是口腹之欲與腸胃的拔河和對決。有些人胃口很好,每天吃了很多,卻害得腸胃過度勞累,得不到適當的休息。
一般說來現代人是吃太多了,而不是吃太少。因為吃多了,消化系統負荷不了,身體的各種毛病就陸續出現,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膽固醇等。接著就要吃對應的西藥,有些人甚至於一天要吞好幾種慢性疾病的藥丸。
其實,每個星期裡只要選定幾餐的時段來禁食,讓腸胃得到充分的休息,把體內累積的食物完全地消化掉,並且產生飢餓感,相關的病狀就會減輕許多。
還有把體重控制在「身高體重指數」(BMI,body mass index)的標準範圍內,也就是18.5 – 24之間。至於健康腰圍的規範男士們不要大於90公分,女士們則不要大於80公分。
食物的攝取雖然是維持生存所必需,但超量了也不好,因為一方面會造成消化系統的額外負擔,另一方面食物本身也並非完全無害,灑過農藥的總會有一些殘留,對於身體會造成傷害。
現代的食物屬於高熱量的居多,造成青少年普遍肥胖,體重超重的人不在少數,所以飲食方面要注意少油、少鹽、少糖。如果超重情況嚴重,就要進一步去執行無油、無鹽、無糖的膳食,在烹飪時只加入天然的配料如青蔥、薑、蒜頭、洋蔥等即可。
(A.3)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人類的血液循環系統布滿全身,負責輸送養分與氧氣到每一個細胞,並且把二氧化碳與細胞的廢棄物運走,還有維持體溫以及使體內的酸鹼值穩定。上了年紀的人,特別是四十歲以後的上班族,每天的活動量明顯地不足,必須要有規律的運動來彌補。
室內的跑步機所占的空間並不大,是很多人的方便選擇。然而長期跑步,或者是特別強調腳部的運動,例如爬樓梯、馬拉松賽跑、爬山等,對於膝蓋的耗損非常地大。我們建議已經上了年紀的人多找機會增加手部運動,例如打太極拳。另外,游泳可以達到全身平衡運動的目的,只是需要水質乾淨的游泳池,並不是每個人很容易接觸得到的。
球類運動可以增加雙手的活動機會。但是,高爾夫球需要特定的大場地,網球則需要找到球技相當的球友,棒球、排球也不適合一個人練習。
相對而言,籃球適合一個人自己練球,球投到籃板之後可以反彈回來,球投進籃框之後也不會跑得很遠,而且籃球有足夠的重量,對於身體健康有明顯的加分效果。籃球場地在各級學校裡都有,練習時也不需要比賽用的全場,只要有一個籃筐的半個球場即可,非常方便。
中年以後的籃球運動,以保健為主,不要進行比賽,以免受傷。還有,運球與投籃都要注意左右手的均衡使用,不要專用單手,以免造成脊椎的不當壓力。
(A.4)現代人飲食與運動一起減量
年輕的時候,一天三餐,每一餐都吃得飽飽地。像是採用「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的方法,把肚皮經常撐脹了。
人活到了中年之後的飲食量,究竟要多少才好呢?這時候,就應該用一整個星期合起來考量,只吃到八分飽、甚至於七分飽即可。最好是一天之中,有幾分鐘、甚至於有半小時左右的時間感覺到飢腸轆轆,代表著胃裡的食物被完全消化了。這像是採用「負回饋」(negative feedback)的方法,可以把突出去的小腹給健康的收回來了。
每日的飲食量要與運動量直接連動。運動量大的日子,飲食量才跟著增加。反之,不太動的日子,飲食量就要減少。
以前有一位得道的高僧,每天仍然辛勤地勞動著。弟子們為了體恤他的辛勞,就搶著幫他把工作做完了。結果高僧就說:「一日不工作,一日不進食」,當天就只喝水而不吃東西了。這是養生的良好典範。
飲食與運動量的連動,可以拿全臺灣發電量的最佳掌控來做比喻。首先是鼓勵大家節約用電,例如隨手把不需要的電燈與電器用品關閉、夏天的冷氣機溫度不要設定得太低等,此外,發電量要保持至少10%的備載容量。
同樣的道理,體重的最低需求是BMI等於18.5,再加上10%的備載容量,就是BMI在20.5或者21附近。
善於利用飢餓感,就有機會把體重由BMI在24附近,拉到中標的21附近,然後每星期的運動量也跟著調節。這樣子可以確保身體的各個器官都發揮上天設定的自然壽命功能,不需要換裝很多人造部位,例如人工膝蓋。
(A.5)氣的循環與使用最少的慢性病藥
對於氣的調養,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看法,氧氣的獲得與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經由人類的呼吸系統來完成。
至於廣義的氣,可以從許多方面來瞭解。中醫所流通的說法:「精、氣、神是生命三寶,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而神是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固守精、氣、神,是健康長壽的秘訣。調節氣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體操、瑜珈、打太極拳、打坐、靜坐、冥思、呼吸方法(例如腹式呼吸)。
想要精神飽滿,先做到睡眠充足與清心寡慾。
長期使用藥物,對於身體的不同器官會產生傷害,特別是肝臟與腎臟,所以每個人心中要有正確的一把尺。藥物可以救急,但並不適合救窮。對於慢性病,需要認真地找出病的源頭,從體質的改善著手,不要長期地依賴慢性病的藥。
總的說起來,良好的養生習慣包括:
.飲食要簡單與清淡,多吃食物原來的樣子(基本原則就是少花錢),避免精緻的加工食品,也避免過多的油和鹽;
.適度地曬太陽,增加維他命D,來幫助鈣的吸收,可以增強骨骼以及血管壁的強度;
.適量的運動,上了年紀的人還要增加手部運動,做好氣的調節以及保持血液流通;
.充足的睡眠;
.知足常樂,看得開,保持平常心,不要受困於得失心。
(A.6) 頭髮保養
頭髮的保養是整體養生的重要部份之一。如果提早掉頭髮,甚至變成了禿頭,或者提早滿頭白髮,外表上看起來可能比實際年齡老了好幾歲。根據《時報周刊》的報導,落髮原因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兩大因素:內在因素包括來自遺傳、二氫睪固酮刺激,導致毛囊不健康;外在原因最常見就是身心壓力大、疾病影響或是藥物造成。
關於內在因素,在於體內的睪固酮會經由5-α還原酶轉化成二氫睪固酮(DHT),號稱為毛囊殺手,會攻擊促使毛囊萎縮,生長期變短就導致頭髮容易脫落。需要醫師的診斷後,使用處方藥。
如果是因為外在因素,那麼個人的保健習慣與養生方法就非常地重要。有幾項建議列舉如下:
.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不要過勞地工作;
.定期洗頭髮,每兩天或者三天洗一次;
.慎選洗髮精,注意品牌與產地,還有適時地更換,不要一直使用同一個品牌;
.避免染髮,因為染髮藥物會傷害髮質以及毛囊;
.規律地運動,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也有益於頭皮的健康。
B. 潛能 vs. 特異功能
生活的英文字是life,智慧的英文字是wise,這兩個英文字「生活的智慧」的交集是wife,中文的對應意思是「太太」,有很深的意思。
擔任過國立臺灣大學校長職位的李嗣涔教授,任教於電機系。根據維基百科的敘述,半導體是李教授在電機專業的主要研究領域,他是臺灣早期研究非晶矽的學者,亦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在該領域有一定的聲望。他後來應臺灣「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部的前身)陳履安主委的邀請,轉入氣功與特異功能方面的研究。
根據維基百科的另一篇敘述,特異功能又稱作超能力(parapsychology or superpowers),主要分為超感官知覺(ESP,extrasensory perception)和念力(PK,psychokinesis)兩種。普通人的五種感官知覺包括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鼻子的嗅覺、舌頭的味覺、與皮膚的觸覺。超感官知覺俗稱第六感,能夠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也能夠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念力又稱作意志力,指的是通過人大腦的某種特殊意識,去影響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通常的念力能辦到折彎鐵匙或者隔空移物等動作。
與特異功能不同的,還有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叫做潛能(potentiality)。根據維基百科的敘述,潛能又稱作潛在力,指的是一種尚未發揮的能力。
我們所寫的系列文章,主要在探討與潛能相關的議題,而不進入特異功能的領域。一般來說,潛能的發揮容易受到智慧的引導,所以人生經驗愈豐富就愈香醇。
結論:
現代知識的累積速度極為驚人,所以人們要養成「活到老、學到老」終生學習的習慣。在青少年的人生成長期,適合在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的狀態,愈滾愈多,一切的理想與夢想都有實現的可能。當學生的時代最幸福,可以大方地擁抱全世界與整個宇宙,由好奇,經由大用、,一直到五行平衡。
中年之後需要注意養生,妥善地控制自身的體重與心裡的欲望,適合在負回饋(positive feedback)的狀態,牙齒、頭髮等身上的零件愈來愈少,留下來的部分就湊合著用。然後就是老年人階段的養老,與世無爭,一切是豁達與大度。
附錄一: (節錄與微調) 慈濟醫院許瑞云醫師文章內容
養生方面有各式各樣的說法,分別來自專家、學者、醫生、禪師等。他們所強調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有講要多活動的,多安靜的,全吃素的,多拍手的,常泡腳的,經常打拳的,多爬山的,聽來聽去讓人家無所適從,彷彿是越活越不會活了?
長壽的要素,包括了遺傳、習慣、性格與心態。如此複雜,還能夠優選嗎?如果你去問山村裡的老農,他們不懂得養生,只求謀生;不求健身,只愛勞動;不懂休閒,只慣安眠。如果你去問百歲老人瑞,他們大概連半套養生的方法也講不出來。就算講出來了,內容也未必符合大家熟悉的俗世標準。
他們反倒有愛喝酒的,常抽菸的,吃肥肉的,從不體檢的,很少洗澡的。而且,多是歷經艱難,不輟辛勞,一生粗衣疏食的人。
到底哪一種活法比較能夠長壽呢?
老年人的退化,應該視為正常,何必當作是病變?天天量血壓,量體重,形成了負擔,為此寢食難安,反生大患。至於抗衰老呢?衰老豈能抗,天下哪有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人生苦短,半百是短,百歲還是短。已經過去的,要感恩;還沒有到來的,要祈禱。
其實,屬於可以自主的東西很有限。老年之福,在於能夠隨遇而安。一切恰到好處,缺少了不可以,過多了便是錯。
優雅地老去,那是文化的境界;體面地老去,那是物化的支撐,兩者的內涵太講究了。還是心平氣和,從容地老去吧。過你喜歡的生活,喜歡你過的生活!
附錄二: (節錄與微調) 百病皆生於氣
保持健康,重在觀念。比喻來說,美國人可能用100塊錢養生,50塊錢買保險,10塊錢看病,1塊錢搶救。相對地,華人用1塊錢養生,10塊錢吃藥,50塊看病,100塊錢搶救。大多數華人,在生命的最後1–2年內,花光了一生的積蓄,吃遍了含有大量副作用的西藥。再多開幾次刀,然後才撒手離去。 對於疾病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才好呢?答案是,重在預防!
人類的壽命與氣的運行有著密切的關係:
.經常自己找氣生的,即是小心眼的人,像是如《紅樓夢》小說裡林黛玉之類的,一般能夠活20 - 50 歲。
.經常受別人氣的人,是傭人的命,一般能夠活50 - 60 歲。
.經常自我生氣、也常生別人氣的人,叫做俗人,像是普通的老百姓,一般能夠活60 – 70 歲。
.經常讓別人生氣,自己卻不太生氣的人,叫做偉人,如蔣介石、毛澤東之類的,一般能夠活80歲左右。
.不論別人怎麼氣你,也能淡然處之的人,叫做高人,如朱德、鄧小平之類的,一般能夠活90歲左右。
.從不氣別人,自己也不生氣,叫做真人,如孫思邈、張學良、蔣宋美齡、孫立人之類的,一般能夠活到百歲以上。
消氣方法有九個層次,逐級地提升,分別是:1. 傾訴,2. 迴避,3. 運動,4. 娛樂,5. 想得開,6. 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7. 換位思考,8. 放得下,與9. 提高境界。
附錄三: (網路轉載) 汪曾老著作的「茶律」
空杯心態,讓當下幸福人一走,茶就涼,是自然規律;人沒走,茶就涼,是世態炎涼;人走了,茶不涼,是人生境界!
一杯茶,佛門看到的是禪,道家看到的是氣,儒家看到的是禮,商家看到的是利!
茶說:我就是一杯水,給予的只是你的想像,心即茶,茶即心!
杯空香氣來,心空福祿至。再香的茶,不能隔夜,隔夜則壞;再美的回憶,不要經年,經年必累。時時清洗茶杯,杯有清氣,入茗必香;每天清空心事,心有餘閒,幸福自來。
捨不得清洗昨夜的香茗,必然喝壞今天的腸胃;放不下既往的人事,難免有損當下的幸福。空杯心態,讓往事安眠,讓當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