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十三溝面磚餅開賣啦

從十三溝面磚到校園最夯伴手禮:在臺大校園建築中找尋珍饈美饌的文化原料。以後到臺大一遊,除了順道喝臺大鮮奶、吃紅蘿蔔土司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值得品嚐的臺大名產呢?或許「臺大十三溝面磚餅」將會是您另一個好選擇!

溝面磚,在日本稱為「筋面磁磚」,一種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之間廣泛施做於官署、學校、民宅等建築的裝飾牆磚,以磚面上整齊排列的溝痕和山筋得名。溝面磚有許多樣式,其中又以俗稱之「十三溝」最常見;舉凡臺灣大學椰林大道兩側的建物、成功大學的格致堂、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臺灣教育會館)、臺中市大同國小校舍、臺南測候所古蹟建物等,皆可見到這樣的牆磚。

「十三溝面磚」不僅是臺灣古蹟常見的面磚,同時也有許多與之相關的趣聞:比如,許多人在數過「十三溝面磚」的溝紋後常感到同樣的疑惑:「怎麼磚面只有十二個溝,而非十三個溝呢!?」、「如果磚面的確只有十二個溝,那麼『十三溝』這樣的俗稱是怎麼出現的呢?」這樣的問題,有一個說法是將面磚兩側的斜邊合計為一溝,再加上磚面上原本的十二溝,這樣總計便為十三溝了;另一個可能原因是,製作十三溝面磚的模具共有十三溝,製磚工人為求方便,便以模具特徵做為磚名。不管真正的原因為何,「十三溝面磚」的名稱的確令人頗為玩味,也成為一項廣為流傳的趣談。

另一個常聽到的趣聞是「十三溝面磚」具有國防功能,可以避免建築物在空襲或偵查時成為飛行員眼中的顯著標的。然而,從物理學的漫射原理來看,十三溝面磚整齊劃一的溝紋,搭配土黃或接近紅棕的顏色,其實難以對飛行員視覺產生顯著干擾,甚至還可能有反效果。又從歷史脈絡的角度,除了日本文獻未曾提及溝面磚具有國防功能之外,十三溝面磚問世的時間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前期,飛機進行戰略性轟炸和偵查工作開始起步,歐洲交戰國也已經從陸戰與海戰中累積許多可以參考的視覺干擾經驗,日本並沒有必要使用效果不甚顯著的溝面磚來進行建物偽裝。

當然,「十三溝面磚」還有其他種種趣聞;儘管這些趣聞大多沒有確實的科學與歷史依據,往往僅是文史之旅時導覽員隨意增添的談話素材,但或許也證明「十三溝面磚」是許多珍愛建築與文化資產的人士眼裡的一塊瑰寶,方能產生這麼豐富的話題性。

臺灣大學的前身是為臺北帝國大學,建校初期校內建物多由「十三溝面磚」作為外牆裝飾。二戰後,臺北帝大之建築群由國立臺灣大學接收,但「磚」情依舊,臺大許多新的校園建物外牆仍然沿用「十三溝面磚」作為主要或局部的建築語彙,時至今日,臺大或許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十三溝面磚建築群。正因為「十三溝面磚」在臺大校園歷史悠久,使用普及,不僅被視為臺大校景的重要圖騰,也成為許多臺大人心底的共同記憶。

基於這樣的校園歷史情感,同時也發揚全民共有的歷史與文化資產,臺大校史館特別提案規劃,依循十三溝面磚原始尺寸(長約11公分,寬約6公分)製作「臺大十三溝面餅磚」,並委由臺大農場生產。「臺大十三溝面餅磚」不僅是導覽員解說古蹟建物時的好輔助,原料更添加臺大農場自家栽種之季節香草,增添風味之餘,也兼顧營養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