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林共榮計畫—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實驗林為因應本校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會的設立,以及發揮領頭羊的功能,自2015年起,在蔡明哲處長指導下研擬共榮計畫,並獲得校方的支持與經費挹注,連續3年在轄區內的南投縣信義、水里及鹿谷三鄉鎮,透過人力資源構思地方特色及需求,提供教育訓練與相關學習平臺,結合社區、協會、中小學以及鄉鎮公所等單位,共同執行推動此計畫。

共榮計畫從2015年以提升信義鄉原住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傳統文化保存及落實資源共管為主要目標;2016年擴及至鹿谷鄉,帶動社區活絡及縮減學童教育的城鄉差距;2017年更拓展至水里鄉。近三年來的重點在推動百年紮根運動、點亮原民部落、落實資源共管與活化社區產業等方向,希望藉由共榮計畫與轄內的社區及鄰近的原住民族部落共同發展,達到共榮、共進的願景。

在原住民部落部分,實驗林自2015至2016年兩年間,透過「原民木工技藝研習課程」培育出13位木工師傅,並取得丙級家具木工技術士證照。翌年,實驗林在望鄉部落成立「Makaskas聯合木工坊」(Makaskas,布農語有巧手、勤勞的意涵),提供其創作場域,以及開辦木工技術課程,讓作品結合原住民文化意象,同時結合部落觀光產業,使產業增值。另外,在沙里仙溪流域於旁臺地上,有布農族伍氏家族的舊遺址(當地布農族稱之為U-bunuaz,為梅樹之地),實驗林在2015年與族人共組巡護隊,且共同完成遺址環境整理及測量。2016、2017年將舊遺址田調及測量成果,分年製作大型木製解說牌,以作為未來規劃帶入文化導覽解說,讓遊客瞭解布農文化及舊遺址遷移歷史。

原住民文化保存方面,實驗林自2015至2017年在新鄉國小開辦布農族語學習與傳統服飾製作課程,由具族語認證的部落教師及部落編織工坊教師,教導學童如何說族語與服飾內涵,應用在生活上,使學童從小能從語言、服飾開始認同自我身份,進而對部落與文化有歸屬感。除此之外,實驗林瞭解信義鄉獨特的布農杵音文化,但礙於缺乏木料及既有的木杵長年累積使用造成龜裂,加上具傳統製杵的耆老碩果僅存,但經多方詢問及擬定方案,最後由羅娜部落王平和耆老協助製作,再由實驗林贈予新鄉國小、羅娜部落及望鄉部落,除為其傳統各項祭典的象徵外,還可增加展演的豐富性。

在活化社區產業上,實驗林輔導具有里山地景特色的鹿谷鄉瑞田社區稻農栽植臺南16號米(臺版越光米),並與其契作進行生產足跡紀錄及影片拍攝,最後設計內、外包裝提高產品價值。在水里鄉永興社區內執行蝴蝶公園先期規劃案,希望將水里鄉腳踏車步道景點擴增並連線,以提高鄉內遊憩效益。在林下經濟上,實驗林與信義鄉農會共同開發土肉桂烏梅湯產品,將兩者的優勢結合,盼打造不同的收益。另外,菇菌產品採用信義鄉的野生松茸品種,進行培養及比較分析差異性,協助當地進行乾燥菇菌產品開發。

實驗林還著力於縮短教育的城鄉差距,在推動百年紮根運動中輸出環境教育及學科補強教學,經由本校學生及實驗林研究人員的協助授課,實施在同富國中、鹿谷國小、新鄉國小、羅娜國小、內湖國小等多所學校中;另外還將學童輸入至實驗林的溪頭自然教育全區,推廣森林療育及環境教育活動,多元化的體驗課程,使森林兼具森林遊樂與環境教育服務。藉此減少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所帶來的影響,且使學童具備生態永續的觀念。

臺灣大學為國內唯一一個與轄區鄰近原民夥伴設置有資源共管會的大學,而實驗林除了履行原民資源共管會的目標,還善盡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共榮計畫是實驗林主動透過計畫與地方、產業連結,以自身的優勢來強化地方的特色,進而發展出多面向的經營模式,透過整合地方文化、產業資源,與鄰近社區連結,並與其發展夥伴關係,最終達到共榮共進的願景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之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