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學生跨領域應變能力加強新點子與創意 縱橫數位時代系列31 許炳堅教授

縱橫數位時代系列31 許炳堅教授

A. 增強學生競爭力,避免被人工智慧取代

在傳統「單一價值」的思維體系下,一件事情的對與錯、黑與白需要分辨得清清楚楚。就像是依據九九乘法表來執行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一樣,大家所得到的答案相同,不會因人而異。如果遇到觀點分岐的項目,就要在「矛盾中求統一」,務必齊一大家的看法與講話的口徑。從春秋戰國時代起一直到20世紀為止,上述的作法不僅是行得通,而且非常地有效率。

但是到了21世紀人工智慧的時代,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丕變。重複性的藍領工作已經優先由機械所取代,即使是需要人際互動的服務業白領工作也是讓智能型機器人占盡了上風。傳統「單一價值」的思維體系已經不足以應付新的情勢,「多元價值」的思維體系應運而生。如果遇到觀點分岐的項目,就要在「矛盾中求得平衡與協調」,不同的看法可以相安無事地多元共存。

人生的長度不過百年而已,與人類歷史的長河相比較,是極為短暫的。有人說:「人生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其實,如果能夠採取更為豁達的看法,那麼人生不是所有問題都必須急著去解決。退一步想,看得開一些,順其自然,就會是海闊天空,很多問題都會在適當時機找到最佳的答覆。

(A.1) 21世紀大學生類型

在21世紀裡念大學的學生們,有幾種截然不同的型態,分別是:

.省力型:只求達到最低標準的要求,每學期的成績想辦法低空掠過、能夠及格就好,不想要浪費額外的力氣。對於學科的內容到底學懂了多少,並不留意。這一類型的學生占了大多數。

.上進型:力爭上游、積極進取,用盡了全力,不會保留,甚至於把小命都拚上了。這是屬於任勞任怨的傳統苦勞型的,遵循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古訓。這一類型的學生也不在少數。

.打混型:經常翹課、翹班。即使出席了課堂,也是趴著睡,或者低頭滑手機,或者找人聊天打屁。成績是否及格,並不在乎,對於學科的內容根本提不起精神。在臺灣廣設大學之後,每一位學生只要去申請與註冊,就可以進入大學就讀。造成打混型的學生愈來愈多,而且這種風氣還會傳染與蔓延。

.謀略型:做事情精明幹練,還會繼續尋找更好的方法,甚至是更上一層的圓法,這樣子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屬於天才與智慧混合的功勞型,這一類型的學生並不多,因此需要教師們積極地發掘與培養。

至於在大學裡任教的教師們,因為找到一個公立學校正式的教職並不容易,接著又有升等的壓力(由助理教授升等為副教授、然後再升等為正教授,甚至於往特聘教授、講座教授的目標再邁進),所以沒有打混型的。也可以大致地分類成省力型、上進型、與謀略型等數種。

(A.2) 現代學生要加強變化,善於舉一反三

成語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能夠老是躲避在順境的舒適圈裡面,因為在順境裡停留得太久了,積極奮鬥的勇氣與技能就會消磨殆盡,而且順流而下很快地就會滑落到谷底的困境。

反之,能夠居安思危的人會善於利用逆境挑戰的機會,讓自己逆流而上,不斷地再創人生的高峰。

如果不小心掉入了困境,就要能夠採取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與「蛇蠍噬手、壯士斷腕」的果敢手段來解困。留得青山在,先把自己從困境中脫身出來,然後謀求他日東山再起的新機會。

做事情不能夠老是沿用已知的舊招式、一成不變地。大家都知道,時代不斷地進步,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換舊人。原有的方法即使不被時代完全地淘汰,每一年的價值評估也是比前一年減少了將近百分之十以上。所以有規模的國際公司都要成立研究發展部門,來創新與改良原有的做事方法。

在大學裡任何一個歷史悠久的學門或者學科,其內涵都要隨著時代的腳步來不斷地更新與精進。《大學.湯之盤銘》所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這個道理。對於原有的知識,可以採用的調整方法不外乎:平移、旋轉、與放大或者縮小,來找到新的定位與方向。如此一來,歷史悠久的學門或者學科,一樣有機會在人工智慧的時代,繼續發光與發熱。

舉例來說,電子學的電阻(re-sistor)是被動元件。把 “re” 改成含有轉換意思的 “trans”,就成為主動元件的電晶體(transistor)了。同樣地,不少做事情的方法,要善於採用轉換(transform),例如拉普拉斯轉換(Laplace Transform)或者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把實數軸的時間序列轉換成虛數軸的頻率序列,就可以獲得嶄新的特性與不一樣的效果。

萬世師表孔子的名言「舉一反三」,就是提醒我們不要死板地採用固定的方法、只是一昧地守住四個象限(quadrant)裡的第一象限而已。有時候,可以採用相反的方式而進入第二象限,或者是再顛倒過來的方式而換到第三象限去,以及再反過來一次的方式去進入第四象限,都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另外有時候,從原點出發也是一個很好的選項。總而言之,四個象限再加上原點,總共有五個不同的出發方式,正好是五行(東、西、南、北、中)。

B. 掌握新時代的創新教育

在19世紀農業社會與20世紀工業社會裡,只要遵循書本的知識去做,大部份人都可以順利工作屆齡才退休。到了21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截然的不同了,我們需要揮別過去的傳統教育,張開雙手去擁抱未來的創新教育。

(B.1) 跨領域,加強新點子與創意

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要求學生們把現有的知識大量地弄懂,並且熟記起來。所以經由各種的考試來反覆地演練,包括:期中考,期末考,以及小考、隨堂考等不少的名目。好像經常考學生的老師,就可以進入優良教師的行列。因此,許多教師們絞盡了腦汁,一心一意要把學生從頭到腳完全烤熟了,才放心。

殊不知,學習現有的知識只能夠算是打下基礎,是大家共通可以做得到的部分。對於學生而言,重點是「生」,也就是以後就業時面對不知與未知的時候要如何來應付?就像是在叢林裡進行野外求生,沒有攜帶預備的乾糧,必須具備就地取材的能力,還要會保護自己不受到野獸的傷害,也不可以發生因為誤食而中毒的情況。

附圖1說明了21世紀成功的重要因素。現有的知識有很大的部分可以用明確的數字來表示,而不知與未知的事物主要是依靠語言文字來表達。至於知道得非常少的無知領域,就需要依賴藝術來表現。在大學裡的專業課程分佈在不同的學系,跨領域就是把觸角伸出來到主修的學系之外,例如工學院的學生加選管理學院的課程、或者法學院的課程就是。

有些課程幾十年來採用同一本教科書,雖然出版商有定期改版來更新部分的內容,可惜書本的基本架構已經被固定住了,這些都算是在占了25%重要性的基礎部分裡的努力。其次的25%重要性就在於及時擁抱新知識,譬如21世紀裡人工智慧很夯,在課堂裡要適度地加入時代的新知識,學生才不會落伍。

再其次的25%重要性就在於表達要傳遞到位。不論是企業或者個人,想成功需要依靠良好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也就是傳遞到位的本意。例如,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在就業初期賣米的時候,就預估客戶食米用完的時間點,在最適當的時機把新的一批米送達客戶手裡。另外,台積電公司在創立初期的製造技術在國際間還擠不上二流的行列,卻能夠靠著精準服務的商業模式,把客戶需要的產品準時地出廠與送達,才能夠不斷地成長,躋身到世界頂尖高科技公司的行列裡。

最後的25%重要性就在於有新點子與創意,可以是異數(singularity),能夠持續地改進與突破,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小學三年級肄業的王永慶能夠創辦台塑集團,沒錢念私塾的朱元璋能夠開創明朝兩百多年的基業,中國海專畢業的郭台銘能夠創辦鴻海集團,杭州師範學院畢業的馬雲能夠創辦阿里巴巴集團,都是在這一項目裡有著非常傑出的表現。

所以年輕的學子們要在這四大項平均地下功夫。不要只專注於第一項基礎部分裡的25%重要性,斤斤計較於究竟念哪一所大學,或者攻讀哪一個科系。未來職場上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而且每一個人的遭遇並不相同。

把這四項重要性,用《孫子兵法》來看,

.上兵伐謀,對應的是新點子與創意的異數;

.其次伐交,對應的是表達要傳遞到位;

.其次伐兵,對應的是擁抱新知;

.其下攻城,對應的是打下基礎,學習現有的知識。

(B.2) 揮別過去的傳統教育,掌握新時代的創新教育

傳統教育與創新教育,有什麼明顯的不同之處呢?傳統教育要求學生們專注於:

.標準答案:把問題限縮在已知的範圍內,又加上種種的條件限制,就像是量化的數學問題一樣;

.作答的能力:經過反覆的練習;

.對應於「等式」的情況;

.左腦理性:按照邏輯的思路,一板一眼地進行;

.單一答案:就像函數行為,對於每一種輸入只有一種可以預期到的輸出;

.直線思維:遇到障礙就卡住了。

至於創新教育,則以開放的心胸來鼓勵學生們:

.不一樣的反應:勇敢地進入不知與未知領域,迎接挑戰就是擁抱機會;

.表達力、創造力:平日多練習想像與跨領域聯想;

.對應於「不等式」、「不確定」的情況;

.右腦感性:再加上文學與藝術的元素,既活潑又生動;

.多元解題:對於每一種輸入,因為天時、地利、人和情境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反應;

.彎曲線或者螺旋線思維:富有變化,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在人工智慧盛行的時代,每一個人要適性發展,根據自己的天賦才能與專長,善於變化,想出新點子與創意。

人生的態度決定成就的高度,唯有大破,才能夠大立。在創新方法真正成功之前,會有一段辛苦的過程,包括了:

.人家忽視你,

.人家瞧不起你、譏笑你,

.人家故意擋你、阻礙你,

.然後你成功了。

所以在前期,要善於利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方式,避免創新的苗子被他人惡意地摧殘。還有,排球比賽的好戰術要使用出來:養、套、殺,也就是擋球、做球、殺球,每一個步驟都要到位。

在人工智慧的時代,幫助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誠心誠意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一方面可以磨利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也會開拓出一片新天地,避免和其他的高手糾纏在一起、打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