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宇宙層級的道 加上天道與常道 縱橫數位時代系列33 許炳堅教授
A. 道的三個層次
春秋戰國時代人才輩出,諸子百家爭鳴,流傳下來許多重要的人生智慧,特別是老子的《道德經》、孫武的《孫子兵法》、以及孔子修撰過的《周易》等寶典。
「道」是當時最火紅的時尚,不只是《道德經》把它擺在最前面,孔子的《論語》裡談論「道」有58處,與提到「仁」的59處相輝映,反而提到「儒」的只有一處兩次。就連兵家的孫武,也強調「道、天、地、將、法」,把「道」擺在最前頭。
從老子、孔子起,迄今的兩千多年以來我們所瞭解與認知的道,可以明顯地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1) 老子談論的「宇宙層級的道」,(2) 孔子聖人強調的「天道」,與(3) 日常生活上使用的「常道」。
(A.1) 中間層的「天道」與基層的「常道」
在《道德經.混成第二十五章》「人、地、天、道、自然」的進階裡,天對應的是太陽。自古以來,中國各個朝代的皇帝都自我定位為天子,也就是太陽的兒子。
孔子聖人所強調的「天道」就是對皇帝要效忠,敬謹地遵守君臣之理,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矩來辦事。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很樂意地尊奉孔子為萬世師表,由其子孫擔任的奉祀官來做為「傳道、授業、解惑」教化工作的表率。
在《論語》的書中,關於天道的記載很多,在此選了幾則摘記如下,其餘的由讀者們自行去體悟。
<為政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里仁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公冶長篇> 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述而篇>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泰伯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們在屬於「天道」這一層次的平日用語,代表性的有:.道德、道統、道理、王道、霸道;.仙風道骨、人道救援;.《大學》強調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禮運大同篇》所提倡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道」字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裡也經常被使用,而且相當地普遍。基層的「常道」例子有:.道路、知道、道賀、道鑑、道聽途說;.道上兄弟、黑道(幫派)、白道(警察)、黃道吉日、赤道;.味道、幾道菜、擺了一道;.難道是、大逆不道、胡說八道。
(A.2) 《道德經》屬於宇宙層級的道
老子所講的「道」,屬於宇宙層級的道,與一般人平日慣用的道,在哲理的層次上差別很大。所以在《道德經》的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就開宗明義、開門見山地告訴大家:「你們平日所使用的道,與我在《道德經》裡所談論的道,有著哲學層次上的截然不同,千萬不要混雜在一起把意思搞混了」。
老子對於道的重要闡述在 <混成章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章的內容是《道德經》的主要精髓之一。想深入瞭解這一章的內容,我們不可以只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而是要完整地掌握老子講話的真正意涵。在此,我要提醒讀者們,老子的知識不只限於文學、或者是社會科學,而是涵蓋了範圍寬廣的自然科學。還有,老子在這一章所談論的知識,有些部份我們利用了20世紀的科學知識才能夠說明清楚的,老子竟然在兩千六百年前就很有條理地闡述了。作者不得不懷疑:老子的學識如此地先進,他是外星人嗎?或者他有外星人老師贈送的書籍嗎?或者他是從20世紀經由時光隧道穿越回去的嗎?
老子當年沒有合適的名詞,又擔心後世的人改用了其他名詞,所以在這一章的前半段用不同的方式來反覆描述道的特性。在此,我就直接地破題,把老子所描述的道用現代知識的名詞來說明。
老子所描述的道,對應的是現代知識的「次原子粒子」,又稱為「亞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s),包括了比電子與質子還小的夸克(quark),與有些研究人員所稱的暗物質(dark matter)的關聯性非常地密切。
固體與液體是我們人體很容易感受得到的。至於氣體,一樣可以感受出來,例如一陣風吹來,或者是空氣中飄來奇特的味道。因為由「次原子粒子」組成的道,比空氣分子還小,人體無法直接感受出來,所以老子做了不同角度的詳細描述。
他先說:有一樣由次原子粒子集合而成的道,呈現出混沌一片的狀態(在此,不可以稱為東西,因為還不是物品),比太陽與地球更早存在於宇宙之中。它表現出來的,是孤寂,也很稀薄。它單獨存在,而且在宇宙之間繞行。它是太陽系裡萬物的來源。我不曉得它叫什麼名稱,就稱做「道」,也可以勉強地描述它為很大。因為它在宇宙各地繞來繞去,所以會從一處消逝了,又跑到另外一處去,可以跑得很遠,然後又折返回來。
在「人、地、天、道、自然」的進階裡,由次原子粒子集合而成的道很重要,太陽系也很重要,太陽系裡的地球一樣地很重要,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萬物之靈同樣地很重要。四種很重要的項目裡,人類就占了其中的一項。
由小而大來說,人類受限制於地球,必須遵守地球的法則。地球受限制於太陽系,必須遵守太陽系的法則。太陽系受限制於由次原子粒子集合而成的道,就要遵守道運行的法則。道又遵循著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活動的空間就受到地球的限制。太陽系的運行則規範了時間。這就是地利與天時兩項。由次原子粒子集合而成的道則超越了地球與太陽系,也超越了我們平常人所能夠認知的時空因素。
(A.3) 道生萬物
在《道德經.沖和第四十二章》的前半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又再一次詳細地闡述了他所瞭解的道。 道的次原子粒子們可以合併產生形成原子所需要的三種基本粒子:電子、質子、與中子。次原子粒子可以組合成帶負電荷的電子,這是其一。有了電子之後,接著可以再組合成帶正電荷的質子,這是其二。有了電子與質子,就可以形成元素週期表的第一個元素氫原子,其原子序為一,所以原子核裡有一個質子,外圍有一個電子圍繞著。
其他的元素,就比較麻煩,必須有與原子序相同數目的質子擠在原子核裡,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抱陽」。但是帶正電荷的質子們緊密地靠在一起,會互相產生排斥,就需要至少相同數目的不帶電荷的中性粒子(也就是中子)來調和,這是其三,也是老子所說的「沖氣以為和」。至於電子,則圍繞於原子核之外,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負陰」。有了週期表上的各種元素之後,就可以用原子、或者分子的形式來形成萬物,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三生萬物」。
(A.4) 老子展現的智慧,選擇用水來做比喻
老子所著眼的是由次原子粒子集合而成的道,無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比天下任何物品都柔軟,因為它比任何元素的電子、或者質子都還小。而且物質分解之後,最後都會回到次原子粒子的狀態。
由此,老子領悟出來「無為而治」的道理,既然知曉了萬物的最終歸宿就是分解成次原子粒子,亦即是萬物生成之前的狀態,那麼在過程之中為什麼要加入如此多的人為紛爭、或者是無謂的掙扎呢?在漢朝初年的休養生息階段,政府奉行的就是無為而治的老莊方法。《道德經.治大國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老子原本想談論的是由次原子粒子集合而成的道,但是擔心平常人無法體會,就退而求其次,想到了氣體。其實,氣體的變化仍然太大,平常人還是不容易掌握要領。老子再退一步,用液態的水來做比喻。《道德經.若水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順著這個思維,《道德經.微明第三十六章》強調「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A.5) 實、虛、無:各取所需
在「人、地、天、道、自然」的進階裡,前兩項的人與地球,都是可以接觸到的實體,就像平面數系上的實數軸,可以用來描述具體的東西。往上一項的太陽,用陽光照射到地球來,可望而不可及,就像平面數系上的虛數軸,可以用來描述想像的觀念。
至於由次原子粒子集合而成的道,摸不著與看不見,就像平面數系上的實數軸與虛數軸相交的原點,對應於「無」的零,也就是要看透、看開。禪宗的六祖慧能告訴我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這個道理。佛教所說的「涅槃」,也是相同的意思,指的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
在物理學來說,算是達到了「測不準原理」所描述的極限,壓縮到普朗克常數等級的極小境界。
當然,在地球上生存的芸芸眾生,每一個人要適性發展,究竟是要追求實體的有,或是想像的虛,還是看透的無?不同的人,在不一樣的時間點,可以有自己的選擇。所謂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
附圖一顯示了追求真理、善用近似、安於儉約,循環地繞在一起。有少數人立志要追求真理到極限,像是科學家、探險家之類。大部分人是善於利用近似,生活上不需要買最貴的汽車,用餐時不需要上最貴的餐館,坐飛機時不需要搭商務艙。又有些人非常地儉約,出門不開車而搭公車,吃飯時自帶便當而不上餐館,並且儘量減少出國旅遊。這些都是每一個人自己可以做的選擇。
附圖:追求真理、善用近似、安於儉約,循環地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