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校90週年紀念建築系列論壇第一場次認識臺大的建築從臺大出發看臺灣與世界 紀實

今年(2018)由藝術史研究所主辦,臺大總務處、文學院、校史館、國際產學聯盟、檔案館等單位協辦,創校紀念建築系列論壇共四場。其第一場次「認識臺大的建築──從臺大出發看臺灣與世界」已於6月1日舉行,另於同月15日舉辦第二場活動「臺北帝大教授留給臺灣的住宅建築文化」也圓滿結束。兩場次皆以認識臺大校園自身建築為主題,未來預計在11月及12月,分別進行兩場展望世界與未來的座談活動。

第一場,主持人為本所井隆教授,他首先舉出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各地殖民地大學校園建築的案例,作為回顧本校從戰前日本殖民地大學臺北帝大校園建築的開場白。讓這場建築論壇的視野延伸至中世紀歐洲的大學起源,也擴及伊斯蘭文化世界的埃及開羅大學,從世界的寬廣視野檢視臺灣大學。

於當今思考臺灣大學建築時,時空回到1920、30年代的世界建築潮流的時代背景。黃士娟教授細膩地比較戰前,包括臺北帝大在內的日本九所帝國大學校園,讓臺大校園建築的特質在東亞的區域範圍裡更為明顯。會中討論到二戰前日本致力於西化、近代化的時代背景,為何並未在臺北帝大校園興建象徵殖民帝國「帝冠樣式」建築,而以當時世界一般流行的新古典主義中的仿羅馬建築樣式為主,作為帝大校園建築。

而提及世界的1920年代,蔣雅君教授則將話題轉向,以德國包浩斯藝術與建築學校為中心的現代主義思想,其興起的時代背景。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包浩斯校長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受納粹的驅逐,移居美國。戰後,他與另一位世紀現代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讓美國成為20世紀現代建築發展的震央中心,對世界建築產生巨大的影響。就臺大的建築而言,臺大活動中心的設計者,也是戰後臺灣現代建築重要旗手王大閎先生,有幸進入葛羅佩斯門下求學。臺大校園內,除了活動中心之外,還有慶齡工業研究中心等也是王建築師的作品。同在1960年代,另一位亮眼的臺灣現代建築師張肇康,也在臺大留下臺灣現代建築史上不朽的作品──臺大農業陳列館。

在這樣戰前、戰後時代交織之下的臺大建築,不但令人發出思古之悠情,可以遐想世紀轉換之際的新古典主義。另一方面,又可以循著一條淵遠流長的細水,回溯新興的包浩斯國際樣式思潮,隱約聯繫著臺大校園建築,可以感觸到世界建築之思潮脈絡。曾光宗教授接續前面兩位引言人,將時代推移至1980年代,回顧當時臺灣社會面臨自1949年以來長達38餘年的政治解嚴、大學教育改革,種種社會的變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臺灣大學在社會之先,從事戰後第一次的校園規劃,也以謙卑務實的態度,就從圍繞在身旁的戰前新古典主義建築式樣,抽離出可以應用於未來新建築設計時的建築設計準則。這樣的作法讓漢寶德教授自70年代以來,根著於臺灣歷史文化的建築設計,進一步推進到與建築本身立基的週邊環境協調延續的境界。並作為反省現代建築,失去地域歷史文化脈絡的疏離感世界,藉由重回臺大校園環境的風土紋理,應用了當時最新規劃理論──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模式語彙之再現》與凱文林區(Kevin Lynch)的《城市的意象》,加上對臺大校園環境進行的細緻調查,導入了後現代建築使用者參與的規劃方法,訂定出延續核心建築風格的規劃設計準則,確實指出了當時臺灣建築發展的一個新曙光。

會後,學者們熱烈參與討論,多方面提出對於臺大校園建築的省思與未來願景。當時臺大建築雖應用了時代之先的環境設計理論,但是就包括臺大在內的臺灣社會而言,對於圍繞在亞歷山大及凱文林區理論發展的歷史背景,及其整體脈絡的精神與思想,或許尚未完全內化。以致於過於重視設計手法,而忽略了思想、精神層面的討論與轉化,導致雖有良好規劃設計準則,但後續的發展仍落入形式主義的陷阱。再者,過去對於臺大自1920年代創校以來,世界建築史於樣式與時代精神一體發展的討論還付之闕如,由於沒有適時導入與時俱進的新建築之思潮,導致臺大過去既有的校園環境樣式終究露見侷限性。在不算短的時間裡,雖然讓新建築在外觀形式上保持了與舊有建築的一致性,卻讓臺大建築與外在世界脫節經過了約莫20年的時間。

臺大校園建築環境藉由20世紀末博雅教學館,與21世紀的社會科學院大樓的外部力量,突破了發展的瓶頸。當然,這些在21世紀所興建的建築並非沒有新的建築課題要面對,而若作前瞻性的思考,處於依賴自力與他力平衡發展的重要轉捩點上,臺大校園未來的建築將何去何從?這正是考驗臺大師生的智慧與勇氣的時候。

本建築系列論壇,尚有兩場座談會,分別是:11月2日(週五)「臺大建築可以牽引臺灣社會、國家現代化的力量」 12月7日(週五)「臺大校園建築的轉捩點──展望未來」 邀請各個領域學有專精,或是從事創作的建築師們,共聚一堂,一起學習、一起解讀、一起思考臺大建築的特質與其所散發出來的意義。 各場次的地點、與會學者等活動內容,敬請參考論壇活動專頁:https://ntuconference.weebly.com/ 各場次的報名將在活動前一個月開放論壇報名。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總務處、檔案館、校史館、文學院、臺大國際產學聯盟

活動聯絡人: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楊偉婷 助理 電 話:02-33669698 傳 真:02-23639096 E-mail:artcy@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