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人教室的反覆試驗:專訪李宏毅老師 教務處數位學習中心 - NTU COOL 數位教學平臺系列訪談報導 III

大班授課一向是大專院校教師們的一大困擾:開放修課人數太少,想要修課的學生修不到;修課人數太多,又不確定學生是否能有效吸收、是否有得到所需的關注與協助。李宏毅老師在臺大開授近幾年當紅的「機器學習」,修課人數年年爆滿,一學期的修課人數可超過 350 人,學期初時甚至需要同步連線數間教室,才能讓身在不同教室的同學們,一起吸收老師的授課精華。

「其實我一開始也沒想那麼多,有同學問我可不可以把課程錄起來,我就做了。」最一開始確實有側錄課程的需求:當一間教室裝不下 400 位修課同學時,同步連線教學變成了必然的選擇。當老師在教室 A 對著 200 位同學上課,在教室 B 同步上課的同學們紛紛抗議著,嚷著老師不可以有肢體動作、不可以有板書、所有教學行為都侷限於能夠同步給他們的小小螢幕中,才算公平,不然他們看不到。這樣的說詞似乎也不無道理。於是從黑板講臺上撤到螢幕上的滑鼠比畫講解加上側錄的影片檔案,不知不覺地讓這些課程側錄影片變成適合線上學習的好素材。這一連串的因緣際會,讓李老師在 2014 年就默默養成側錄課堂的習慣。

開始把課程影片放上 YouTube,又是另外一個偶然。當年螢幕側錄軟體的序號過期,不能把影片輸出成 MP4 檔案,但卻可以選擇輸出至 YouTube。原先宏毅老師只打算上傳到 YouTube 就立刻下載下來,卻發現把課程影片做成 YouTube 播放清單,亦是一個對學生很有幫助的方法,這些偶然湊在一起,累積至今讓李宏毅老師的 YouTube 頻道訂閱人次突破 1.6 萬人,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更是高達 9.3 萬次。

做,就對了

在這幾年的執行之中,不可能沒有遇過問題吧,我心想。宏毅老師誠實地回答說,他對於自己使用器材、以及基礎剪輯技術並沒有太大的自信,總是不確定學生們是否會被雜音干擾,又或者會不會覺得影片太冗長。

有一次我看到辦公室的負責影像製作的同仁拿著一組新鏡頭,我好奇地問起這套新器材可以怎麼使用?製作人同仁一邊整理儀器,一邊幽幽地答道,「器材不是重點,開始錄東西,開始放上網,這才是重要的事。」宏毅老師在誤打誤撞之下達成了影像製作的核心價值:並不一定要有昂貴的器材、專業的團隊、經潤飾過的逐字稿才能開始製作影片,「做,就對了!」,如運動品牌的精神一樣可以用於翻轉教學上。至於側錄完整的課程影片,常常長達兩小時多,這樣的影片長短對於學生吸收學習是否有效,也令李老師顧慮。但現代的網路影片播放器皆配備的快轉按鈕,給了宏毅老師一個方便,以科技去補足這一塊焦慮:與其花時間剪輯影片,老師把學習配速的自主權歸還給學生們,讓學生們自行決定最適合的學習速。

用生命備課:全部自製教材

對於許多老師而言,把課程放上網路,承擔的不僅僅是讓自己暴露於公開評論之下,另一個考量更是因為課本的使用涉及了智慧財產權的風險。這樣的顧慮對於需要使用精密繪圖的科目尤其嚴重:幾世紀以來傳承的經典手繪圖版權都在出版社的守護範圍之中。資訊課程的處境卻是挺特別的,最新版本的知識以每月、每週,甚至是每日的頻率在迭代,而且多開放供網路上各路強者去測試、回報,以達成更有效率的進展。宏毅老師運用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彙集了各通路的知識,製作成教材,幾乎每一張投影片都是他親手繪製的。很多網友與學生認為教材製作是一整個團隊的功勞,但事實上,這些都是李宏毅老師一個人完成的。

把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搬上 YouTube,這麽開放的授課模式不一定適合所有領域的課程,但或許可以提供師生們另一個觀點細細思考:有哪些題材可以搬出來與全世界的有志者一起討論、又有哪些題目適合建立在教室裡的安全泡泡,手把手地拉著學生們一同學習?

後記:謝謝你,我們都好期待機器學習的發展!

李宏毅老師談完之後,我私底下和幾位修過李宏毅老師課的學生聊天,其中並未提到撰稿這一回事,只是輕輕帶過地隨口一問,他們先前上李老師的課的經驗如何?無論是進實體教室上課或是在線上觀課的同學都一口同聲地讚嘆宏毅老師化繁為簡的能力,並提到老師在講課時都有辦法把細節講得非常清楚。如果是透過側錄影片學習,雖然少了肢體動作的視覺刺激,但因為老師對於文字靈活的掌握,讓學生們仍能夠輕鬆了解複雜的教學內容。

相信和李宏毅老師談話過的人們都會同意,李老師身上散發出一種很直率的教學熱忱。宏毅老師總是積極地把握與學生相處的時間,並不是單一方向的傳輸知識給學生們,更是用一種更「教學相長」的開放態度在帶領討論。宏毅老師於「教」、於「學」都不斷的進行嘗試,收集回饋,修正自己的授課方法、講義以及整體的教學設計。在如此教學環境培養出來的人才,令人期待無比啊!希望於 NTU COOL 數位教學平臺開始發揮您的創新教學設計?

請參考數位學習中心網站:https://www.dlc.ntu.edu.tw/NTU COOL : https://cool.ntu.edu.tw/任何關於 NTU COOL 的問題請來信 : cool.nt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