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 “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 年輕人 創造機會 創造價值 縱橫數位時代系列36 許炳堅教授
人生從接近零出發,最後以靈為依歸
<古詩十九首>有言:「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是對於有志之士的極佳寫照。有機會的話,人們總想參透天地造化。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章》提醒我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就是說,生命的時光有限,而浩瀚的知識領域卻是無窮盡的,用有限的生命去盲目地追求無窮盡的知識是危險的,所以我們要找出真正有效的方法來。
(A.1) 對下一代而言,不知未知比已知更重要
有些樹木可以用插枝、或者壓條的方法,以成年個體的一部分來繁衍出另一棵樹木;單細胞的變形蟲與環節動物門的蚯蚓則可以將身體切為兩半,然後發展成為兩個新的個體。這些都是無性生殖的範例。
經過億萬年的演化,地球上的高等生物採用有性生殖的方式來繁衍下一代。以人類而言,受精卵的單細胞含有23對染色體,其中一半來自父系,另一半來自母系。
一個成年人身上有億萬個細胞,為什麼如此吝嗇地只用一個單細胞來繁衍下一代呢?
近些年來有不少科學家進行高等生物的直接複製試驗,包括多莉(Dolly)羊與克隆(clone)猴。
多莉羊是用細胞核移植技術將哺乳動物的成年體細胞培育出新個體,是第一個成功地直接複製的哺乳動物;至於克隆猴,則是在中國大陸成功進行的實驗。
這樣子的直接複製就是從有性生殖改為無性生殖,卻仍然沒有跳出從單細胞開始的模式。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億萬年物種演化的結果,給予我們很深刻的啟示。
人類用單細胞去繁衍下一代,從嬰兒開始,經由六歲入小學,然後中學、大學、研究所,要漫長的20年的學習時間左右。
為什麼不從現有的成年個體,像變形蟲或者蚯蚓一樣的切成兩半,再分別把另半邊生長出來呢?
如此做,原有的知識可以大部分保存下來,不必再花費20年的光陰來學習,豈不是更有效率嗎?
很明顯地,對高等生物而言,在下一代的個體身上直接保留上一代已知的大部分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相反地,我們經常被提醒要採取「開放的心胸」(open mind),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不要被舊有的看法給限制住,要打破、或者走出舊有框架的束縛。
想達到上述的期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拋開上一代已知的整套知識,重新學習。根據新環境與新挑戰來決定哪些知識才是新時代最需要的,也最能夠應付不知與未知部份的挑戰。
因此,以含有23對人類染色體的單細胞受精卵的形式來開始新生命,就是達到「開放心胸」的最有效方法。
難怪億萬年的生物演化,會發展出高等生物有性生殖的巧妙方式,真是太奧妙了,令人擊掌叫好!
(A.2) 從單細胞(接近零)出發<完整的全人教育,人生全部歷程一起最佳化>文章裡詳細地闡述了一個人從中小學、經由大學部與研究所深造,然後進入社會工作到65歲退休為止的歷程。我們可以拿在學校裡所學的學科來對整個歷程做比喻。在中小學階段的直線舒適圈裡有標準答案,學生們被要求分辨對與錯,強調的是數學的能力。到了大學教育的非線性轉折世界與畢業之後進入的高度非線性的大轉彎職場,需要處理的情況就更複雜,幸好仍然很講究道理,所以傳統的牛頓(Newton)物理學的方法就足以應付。50歲以後的職場像是轉入包羅萬象的世界,不再依靠單純地講求道理,還要加上不少的人際關係,似乎印證了模糊理論(fuzzy theory)的範疇,也就是在物理學的方法之外,還要加上化學與生物學才行。至於65歲之後最重要的生活重心在於歸零。人生的階段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經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繞回來「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清明境界。需要的是具備近代物理學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論證能力。完全歸零之後,就進入靈的境界,也就是物質由原子、分子進一步分解為次粒子,對應於老子《道德經》所描述的宇宙層級的道了。除了上述理工領域相關的學科之外,文學、藝術、哲學等學科也貫穿了人的一生。人生從單細胞的「有」開始,受到家庭的栽培而茁壯,對應的是平面數系的實數軸。到了中年時候,不能夠一味地靠蠻力,還要用心去思考與想像,對應的是平面數系的虛數軸(又稱想像數軸)。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 就是強調思考與想像的重要性。在此,training (訓練)這個字如果能夠換成inspiration (鼓舞)、或者cultivation (培育)就更為貼切。一般說來,training (訓練)是用在已知技藝的專精上面。人的生命只有相當短暫的一百年左右,如何讓自己的人生經驗不受限於所處的年代呢?也就是如何達到「時空穿越」(亦即在時空隧道裡穿梭)的功效?穿越時空在想像上可以行得通,但是只能夠回到過去,還不知道怎麼去進入未來。在作法上,就要把心「放下、看空」,勇敢地擁抱零與靈(亦即「無」),也就是避免無謂的作為。老子倡導「無為」,就是這個道理。無為並不是等死,而是看破與看穿生死。如此,即使是短暫的剎那,也可以達到逼近永恆的效果。《論語.里仁第四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這個道理。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教導我們擁抱零與靈的方法,就是stay foolish。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慾望降到最低,對於事情的靈敏度也會跟著降低,就會有寬闊的心胸來聽取與接受各方的建議。(A.3) 高檔次學問:模糊理論與量子運算我們平日處理的事情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屬於及格與否,只要達到了期望的標準就好。例如每年繳交個人所得稅,按照表格計算出來之後,把需要補繳的金額付清了就可以。另一類事情就沒有固定的標準,譬如都市的交通工具可以有許多不同層級的選項。可以搭乘公共運輸工具如捷運或者公車,也可以騎摩托車或者是自己開車。自用汽車的品牌與價位也有很大的差別。也就是說,有些事情具有明確的性質,用普通電腦的邏輯運算就可以分辨得清清楚楚的,另外有些問題含有許多的因素,隨著環境與使用者的喜好而不同,甚至包括著不確定的性質,基本上是屬於概率(probability)的問題。對於這一類複雜的問題,也存在了解決的好幫手。在高階的系統層級上,可以採用模糊理論(fuzzy theory)、以及「計算智能」(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來處理。如果是在低階的位元層級,就可以採用非常低溫的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或者量子運算(quantum computing)來處理。所以說,模糊理論與量子運算屬於高檔次的學問,用來處理複雜的問題很有效。我們把心態歸零,也可以達到跟量子運算的邏輯0與邏輯1並存的同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