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第20次跨領域學術交流會—管理學院 識匯粹、人文交流 ~引領跨領域合作潮流

管理學院於9月27日(四)接棒辦理第20場「國立臺灣大學跨領域交流會」,與會人員包括郭大維代理校長、張慶瑞行政副校長等校級長官以及各學院師長,並特別邀請科技部陳良基部長撥冗回校共聚交流。

第20次跨領域交流會由郭瑞祥院長主持開場,郭院長表示本校舉辦跨領域交流行之有年,學院間交流最大的收獲即為各學院可將最頂尖的研究成果呈現出來,或是經由資訊交流後續產生無數的跨域合作機會。管院也仿效學校模式,定期舉辦教師交流活動,透過此平臺讓院內教師可進行跨系研究分享。近幾年管院教師投注許多心力在研究上,管院自辦期刊「臺大管理論叢」近期更榮獲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收錄,希望能持續努力,有朝一日得以收錄至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郭院長也感謝所有嘉賓的蒞臨,希望能帶給大家賓至如歸的感受。

接續致詞的郭大維代理校長表示,「跨領域交流」目前為學校辦理最成功的活動,管院是全校最特別的學院,專業領域之間互有相關,學生可跨系所就讀,充分展現跨領域特色,今日分享議題非常有趣,令人引頸期待,感謝管院為此活動所做的精心準備。

本次共邀請五位不同系所教師進行研究成果分享,依序為國企系吳政衛副教授的「新創企業與併購成長策略」、會計系林嬋娟教授的「投資人在意個別會計師的查核品質嗎?」、財金系姜堯民教授的「新股上市趨勢」、工管系莊璦嘉教授的「Enhancing the creativity of employees’ ideas: A quasi-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wards, choice and personality」,以及前財政部部長/現任財金系兼任教授劉憶如教授對於「中美貿易戰」的分享。

國企系吳政衛副教授分享的主題為「新創企業與併購成長策略」,其有感近年來全球併購活動大幅增長,除了產業內的整併與跨產業合作外,還有因應新創產業興起所進行的轉型或併購。在全球併購的浪潮下,吳副教授介紹如何透過資訊傳遞及外溢的角度,分析新創企業在公開發行/上市與被併購/合併之間的選擇、影響併購價格的因素,以及併購契約的設計等,並探討相關的管理意涵。吳副教授以自身的研究來說明資訊傳遞、資訊外溢在併購上的應用。其發現剛完成公開發行的公司,若是由富有聲譽的承銷商負責承銷、上市前有創投的投資支持,以及曾與著名企業締結策略聯盟,可以向市場傳遞其是有成長潛力與資源的賣方;其出售公司時,買方往往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而這樣的效果,在買賣雙方處於不同產業時,也就是資訊不對稱程度高時,更為明顯。賣方可藉由資訊傳遞來克服資訊不對稱的障礙,從而在併購市場上獲得更合理的評價。最後,吳老師進行總結,說明愈來愈多新創企業選擇用併購來持續成長,但因缺乏市場評價,故企業應積極創造好風評、提昇能見度,並納入資訊偵測及搜尋的概念,來吸引好的買方以降低併購風險。

第二場接棒的為會計系林嬋娟教授,她一開始便與大家分享她在美國攻讀博士時,常被問會計可做什麼樣的研究?林教授說其實會計研究領域廣泛,她這次以自身累積多年的研究經驗,來說明新創企業的財務報表與會計師查核品質。財務報表是會計的核心,老師在會計學第一堂課會告訴學生,「會計是對經濟資料的認定、衡量與溝通的程序,以協助資訊使用者作審慎的判斷與決策」。而企業經理人與投資人之間存在的資訊不對稱會影響財務報表品質,這是主管機關、市場參與者以及研究者皆關切的重要議題。會計師簽證之財務報表是執行查核工作後的產品,具備品質的獨立審計,能提升財務報表資訊的有用性、強化會計資訊、緩減資訊不對稱。而獨立審計的品質決定於查核會計師的專業能力以及忠實表達審計意見的獨立性。然而,審計品質無法直接觀測,其受到法令規範以及投資人保護環境等制度層面因素的影響。審計品質越高,代表會計師越可能發現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誤,信賴審計報告的利害關係人所面臨的資訊風險也越小,交易雙方間因資訊不對稱所衍生的代理衝突與交易成本因而降低,此即為會計師的資訊功能角色。

接著由財金系姜堯民教授和大家分享「新股上市趨勢」,以全球少數實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指股票初次公開上市)競價拍賣發行的臺灣為例,運用臺灣1995至2000年之間,一共84個採用混合型競價拍賣方式的IPO股票作為研究樣本,詳細討論IPO股票在進行競價拍賣時投資者的申購意願、申購比例、IPO股票期初報酬是否與傳統拍賣理論相吻合,並檢視投資人的投標行為是否符合拍賣理論的假設。姜教授的研究發現,機構投資人多能遵循拍賣理論投資,並依公司及市場的不確定性高低調整投標策略,而愈多機構投資人加入投標,IPO股票期初報酬會愈高。但個別投資人參與IPO股票競價拍賣時,則往往因資訊不夠充足,容易出現高估股票價格的投標行為,進而扭曲競價拍賣所希望導入的資訊功能,這些投資人也面臨較高的投資風險。姜教授建議可以考慮限制個別投資人參與競價拍賣股票。此外,姜教授也利用臺灣新股上市競價拍賣的資料,追蹤31,476位個別投資者及1,232個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軌跡。研究結果證實當個別投資者獲得高報酬時,他們會陷入天真型增強式學習效果裡,而變得過度樂觀。相反地,機構投資者就沒有這樣的行為。姜教授解釋,了解投資人的學習過程,有助於釐清投資人如何進行投資決策,進而了解這些行為如何影響資產價格。姜教授也呼籲在投資前應審慎評估,尤其是「經驗並不可靠,投資前要蒐集資訊。」

工管系莊璦嘉教授則指出員工創造力是影響企業成長與生存的重要因素,其研究探討如何提升員工的創造力,並發現獎勵類型(利己、利他)、獎勵選擇權的有無、創造型人格、內在動機、創造力自我效能可以激發員工的創造力,並以實驗的方式來檢驗假說。其以購物頻道客服中心的員工為研究對象,在實驗設計上,將獎勵分為利己與利他2種,而這2種獎勵又可分為有、無選擇權2種,只要所提出的創意提案獲選前20%,即可獲得其所選擇或被分派的獎勵。研究結果發現,獎勵選擇權的有無除了會直接影響員工的創造力之外,也會透過內在動機、創造力自我效能來間接影響員工的創造力。此外,有利他獎勵類型的員工越具有創造型人格、其提案越有創造力,也越能透過創造力自我效能來提升創意。莊教授建議企業主可以設立員工創意提案獎勵機制,讓員工可以自己選擇獎勵,也建議對有高創意的員工,應該要設計一些非傳統、特出的獎勵類型,因為這種非典型的獎勵措施特別能激發這類員工的創造力。

接著由曾任財政部長的劉憶如教授為大家分享精彩的「中美貿易戰」議題。劉教授提到,近期美國主動提出與中國進行貿易戰,但從古至今貿易戰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美國也不例外。從目前種種經濟指標觀察,美國雖將遭受損失,但卻比中國有更多的籌碼。但若兩國爭議的核心是制度之爭,其實是無解的難題。中國40年來的發展,都是立基於政府大量介入市場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論是產業政策的訂定,或是對國營事業的補貼,甚至土地、財政相關政策,無一不是由政府的手來引導市場運作,故川普要求中國所做的制度改革,在近期將是不可能的任務。中美貿易戰即使對美國當前經濟傷害不大,但有可能因為造成新興市場利率、匯率、股價及債務倒閉的衝擊,因而埋下另一波全球金融危機的引信,屆時美國亦無法全身而退。最後,劉教授為大家分享從1960~2099年全球GDP數據排行及預測未來全球GDP動態演化,讓在場來賓意識到中國的崛起與各國國力的消長,並思考未來的發展與不確定性。

五位教師分享完畢後,郭瑞祥院長進行總結,他鼓勵學者們在研究之外,亦須入世了解目前產業、社會、國際間正在發生的現象,更快速、深入地汲取資料,讓自身的研究或教學達到產學合一的效果,並且更貼近時事。活動尾聲特別邀請科技部陳良基部長上臺致詞,陳部長本身即為「跨領域交流會」的幕後催生者,他指出臺大人才薈粹,每個學院都應將最好的研究及創新的事物分享交流,以觸發更多合作機會,期待未來各院都能因此活動創造出更多跨領域研究和產學合作成果,邁向國際領域。現場師長們對於本次精彩的研究分享也都報以熱烈的掌聲,整體活動最後在簡單而溫馨的餐敘後畫下完美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