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九十年農業機械工程發展史 展望生物機電4.0教育新未來

2018耶誕前一日午後的生機系新館,除了溫馨的系友師生重聚茶會以及生機館時光走廊照片展活動,還有三場精彩的系列講座: 分別由生機系盧福明名譽教授、陳世銘教授(兼生農學院副院長)與廖國基教授回顧臺大校園90年農業機械工程發展史與展望生物機電工程4.0教育新未來。尤其盧教授的「農機到生機之回顧」演講相當具有歷史縱深度,完整呈現生機系90年的學系發展軌跡與歷程,校史館吳鑫餘先生也特地協助紀錄、為臺大典藏珍貴口述歷史。

盧教授在演講中回顧自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業工學教室」創設到光復後經歷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機械組時期(1945-1981)、農業機械工程學系時期(1981-2000)至今日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時期(2000-迄今)這90年中從農機組到生機系師生規模、課程教育、系館空間與學術研究等演進與發展過程。回首光復初期本校僅有1-2位農業機械專長教授、個位數主修農業機械的學生,之後在師生努力積極參與1953年政府推動農業機械化、1970年加速推行農業機械化方案、1979年農業機械化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與1991年農業自動化計畫等重要國家建設發展與人才培育,學系也逐漸演進成如今擁有23位不同工程領域專長教師、近200位大學部學生、100位碩士生與30位博士生的規模。在課程發展上,也從光復初期以農業工學為核心的教學設計、逐步經歷整合機械工程與農業生產應用的農業機械工程課程發展階段到現今以機電整合學為核心、工程科學為周邊知識、生物系統為應用的跨領域生物機電工程教育。在這漫漫學系發展歷程中,建於生機新館原址的農機舊館(二號館)自1960年代到2015年因鄭江樓興建工程拆除為止逾半世紀期間,見證了生機系蓬勃成長的階段,也同時見證與經歷臺灣農業機械與自動化發展、臺灣社會逐步豐衣足食的演進過程。

在盧教授系史回顧後,與會系友與師生接續聆聽陳世銘教授「生機4.0展望」與廖國基教授「生機系館空間再造」兩場展望演講。陳教授在向系友們介紹本系近年在精準農業、智慧機電與新興生物工程上的研發成果後,特別以最近本系結合AI與IoT技術進行的智慧農業(smart agriculture)研發計畫為例說明生機系將如何藉由學系長久以來access, creation和excellence的開拓精神推動以整合「智慧演算」、「電子控制」、「機械系統」與「生物程序」為元素之第四代生物機電工程教育(生機4.0)。廖教授的演講則進一步讓系友們瞭解生機系將如何藉由舊館舍空間再造與新館空間建設串聯,為推動生機4.0教育投入更多資源與新穎的教學、實習與技術研發場域建置。這三場系列演講讓系友與師生對於生機系在過去90年從農業工程化(1.0)、農業機械化(2.0)到生物產業自動化(3.0)一路走來的教研成果深具自豪感,同時也對2019年將迎來的新系名(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及當前生物機電系統智能化(4.0)教學和發展更加期待欣喜。新世代生機系師生亦將秉持90年來將新工程技術導入生物產業的跨域精神,持續為人類健康福祉與環境永續貢獻所學與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