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行動計畫」榮獲 內政部營建署評鑑特優等

內政部營建署於2019年1月26日濕地日活動,表揚本校執行「臺北市河溪濕地長期監測模式之規劃建置(1/3)」評鑑特優等(如右圖)。本校水工試驗所黃國文博士與研究團隊柯思妤、林佳薇、林羿貝及林軍廷等夥伴,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執行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委辦之前述計畫。

計畫以整體河川溪流廊道(River Corridor)角度,運用水理輸砂數值模式(SRH-2D)進行自然營力(Driving force)對臺北市河溪濕地影響之探討,分析河溪濕地棲地變遷趨勢,進行生物及環境資料蒐集分析與調查,據以規劃建置臺北市河溪濕地長期監測模式。並完成首次四斑細蟌(Mortonagrion hirosei)(如圖2)生物與環境因子之同時同區位調查,以棲地適合度指標模式(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整合生物與環境因子,配合水理輸砂模式分析未來棲地地形變遷趨勢,據以評估棲地環境品質變化,且作為後續棲地管理維護及復育營造之重要參考。

依據長期監測模式架構,建議後續需進行四斑細蟌長期監測,包括四斑細蟌族群數量及棲地環境特性,並嘗試進行四斑細蟌棲地復育試驗。藉由長期同時同地監測四斑細蟌生物(四斑細蟌成蟲及稚蟲數量、植被、底棲生物)與環境因子(地形、水質、水文),再進行整合分析,並結合野外調查與實驗室研究,分析探討四斑細蟌之分布及生活史。

由於臺北市河溪濕地為河川水域、低灘地及高低灘地交界帶,大部分屬感潮河段,因鹽度及植被分布具高度多樣性變化,生態資源相當豐富,亦為珍稀物種之重要棲息環境。但因臺北市人口眾多及休憩用地需求壓力日增,高灘地僅能依循傳統方式管理,未能確實兼顧生態需求。本研究成果提供長期監測模式建議,讓管理機關可運用科學量化數據,進行河溪濕地之明智利用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