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40 強智慧講道理,不像代工人生只會講理

A. 每一個人的人生牌局不同,不要採用固定的打牌法

強智慧是雙軌並行的,一方面發展聰明的機器來提高效率與增加生產力,另一方面提升人才素質促成人機和諧共存,避免年輕人大量失業。前者著重的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後者著重的是自然智慧(natural wisdom),兩者同等重要,不可以偏廢。

地球上的七十多億人口、或是華人區的十多億人口,並不是每一個人出生之後的生活條件都相同。差異的來源有很多種,首先是遺傳基因,有的人身體比較強健,有的人智商比較高;其次是家庭財富的差別,有的家庭很富裕,而有的家庭則很貧窮。還有生活環境的不同,是擠在狹窄的都市水泥大樓的巷弄裡,或者是倘佯在空曠的鄉下田野間。

(A.1) 個人的SWOT分析:優點、劣勢、機會、威脅

學校教育的崇高目標是希望為每一位學生提供良好的人生階梯,使其能夠繼續向上提升。但是,學校教育對於平等的拿捏,也是見仁見智。究竟是申請入學的甄試口試比較能夠幫助每一位有志的年輕人,或者是一視同仁的大學聯考比較公平?也還沒有完全的定論。前者的新方式是入學的學科能力測驗(學測)、加上口試,後者的新方式是入學的指定科目考試(指考)、加上分發。經過多年的運作下來,大學選擇的天平比較傾向前者,而保留給指考的名額則愈來愈少。

其實根本的重點是,每一位年輕人要因材施教,隨著自己的天賦、能力、與興趣去做最佳的培育與發揮。如果在大學的學習上採取人云亦云的方式,盲目地跟隨著大眾走,那麼不容易有好的效果。

年輕人要先靜下心來仔細地盤點,自己的優點在哪裡,自己的劣勢又在哪裡?還有,自己抓得住的機會在哪裡,整體環境的威脅又在哪裡?也就是管理領域的「強弱危機分析」(SWOT analysis):Strength指的是優點,Weakness指的是劣勢,Opportunity指的是機會,Threat指的是威脅。面對嶄新的挑戰,有能力的年輕人要找出適合自己的新對策來。

用一個圓來表示整個的知識體系,可以用兩條線把該圓切成三個區域,分別是:已知區域、不知與未知區域、以及近乎無知區域。這三個區域所對應的是:科學、哲學、以及藝術與宗教。

在高中物理學課本提到了,一個封閉系統是朝向最低能量與最大亂度的方向去反應與變化。

(A.2) 占優勢的人只需要講理

第一區域是已知的科學知識,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最近幾十年來在臺灣的教育,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部與研究所,都特別地偏重於教導這一區域的知識。

本區域的知識有其特色,就是黑白分明,亦即對與錯分得很清楚。基本上,就是它的組成元素都處於高增益(high-gain)的狀態。在封閉系統的反應變化來說,是屬於朝向最低能量的情況。而且只要依靠正常的邏輯推理,採用機械化的步驟,不需要費心思去拐彎抹角,結論是非常明確的。一般說來,使用左腦的理性判斷最適合。

臺灣傳統教育所訓練出來的學生,對於自己學系的專業知識很努力地往下挖掘與探討,這是垂直的縱向功夫。蘋果公司(Apple Inc.)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在2005年的美國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致詞時的兩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其中第一句「保持飢渴、義無反顧」(Stay hungry)就適用於此。

一個人究竟在什麼狀況下「講理」(reasoning)最有助益呢?當然是自己占著優勢、拿到了一手好牌,只要按照規則穩紮穩打,不要出任何差錯、或者意外就好。這時候,一切按部就班來,穩當地走下去,最後的成功是可以預見的,也是必然的結果。《孫子兵法•軍形篇》:「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所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情境。所以說,講理採取的是守成的心態,就像農耕人士擁有自己的安全領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可。

(A.3) 處劣勢的人先從道開始講起,然後才評理

第二區域是不知與未知的哲學領域,第三區域則是近乎無知的藝術與宗教領域。臺灣的各級教育,對於這兩個區域的知識經常採取蜻蜓點水的方式,講述到皮毛而已,沒有深入地教導、或者認真地啟發年輕人。

這兩個區域的知識,其特色就是含有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如果用黑白色來看,那就是介於其中的灰色地帶;其實更像是彩色的情形,五顏六色,色彩繽紛,變化萬千。基本上,就是它的組成元素都處於低增益(low-gain)的模糊狀態。在封閉系統的反應變化來說,是屬於朝向最大亂度的情況。

這是比較浪漫的情形,充滿了文學意涵與藝術氣息,可以是跳躍式思考,也可以是翻轉與顛覆傳統的想法。中間夾雜著出人意表的情節,相同的起始條件不一定引導出同樣的結果。一般說來,使用右腦的感性思考最為合宜。

臺灣未來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對於自己相鄰領域的新事物需要能夠迅速地上手,這是向兩側發展的橫向功夫。賈伯斯(Steve Jobs)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致詞的第二句名言「保持低調、看得開」(Stay foolish)就適用於此。

一個人究竟在什麼狀況下最好是不採用純粹講理的策略、而改為談論「方法論」(methodology)的講道理呢?當然是自己處於劣勢、拿到了一手爛牌,又不想一路都處於挨打的局面。俗話說得好,進攻是最好的防禦。但是自己的牌面不好,不可以按照正規的打法去進攻,必須出奇招,攻其不備才行。《孫子兵法•軍形篇》:「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所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情境。

既然依照正常的規則來純粹講理會被對方牢牢地套住,那就要提高到「方法論」的層次。多談論大家共同的理想與長遠的奮鬥目標,把自己的劣勢與對方的優勢給沖淡一些,先行中和一下,大家的立足點先扯平。策略上就是少輸為贏,在適當時機還可以形成局部優勢、想辦法扳回一城。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數年,在中國大陸共產黨的毛澤東主席就是以這種方式贏過當時大權在握的國民黨蔣中正主席的。所以說,講道理採取的是積極進取的心態,就像遊牧民族一樣,逐水草而居,必須尋找機會與創造機會。

(A.4) 橫向能力:轉職,轉業力,跨領域

對於大學入學,學生們很在意自己選讀的學系在往後二、三十年的職場裡,是否會持續地吃香?其實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教導學生們要「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精通。《論語•為政第二篇》:「君子不器」,再一次強調不要把自己局限於某一種特定的能力而已。

亞洲的大學教育,很強調縱向的專業能力,要求學生們對於主修的學系要深入地鑽研學問。但是對於橫向的轉職與轉業能力,就不太重視了。

相較於學系的專業課程,各大學通識中心所提供的通識課程其實處於很有利的位置,應該可以協助培養學生的跨領域轉職與轉業的能力。可惜迄今大部分的通識課程,只是傳統課程的延續,還是一頭栽在某一特定題材的垂直縱向加深;對於橫向的轉職或者轉業,卻沒有太大的助益。

從20世紀中葉起經過了幾十年的持續發展,電腦與攜帶型電子產品的功能大為提升,已經可以和人腦決策的能力相提並論。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說穿了就等同於「聰明型式的電腦自動化」(intelligent automation)。

在人工智慧系統即將全面席捲工作場所與生活場域之際,儘快提供嶄新的通識課程來協助培養學生的跨領域轉職與轉業的能力,刻不容緩。歐美大學在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以及法國教育在哲學課程的努力,都是很好的範例。

在弱人工智慧時代,電腦系統專注於單一的工作專長,就像是高科技產業界的模組(module)層次。未來進入了強人工智慧時代,電腦系統能夠處理各項的功能,就像是高科技產業界的整合(integration)與平台(platform)層次。所以我們也要提升學生們的系統整合能力,才能夠滿足強人工智慧時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