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第41篇-年輕人能力的三要素:知識吸收、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A. 融會貫通與靈活運用至關重要
(A.1) 專業知識是必要條件,防守用的
因為網路的發達,現代知識的獲得相對地容易,學系之間的界線也被打破了。在三、四十年前,專業知識的獲得占了大學學習很高的比重;現在則降低了許多。年輕人即使順利地獲得了學士學位、碩士學位、甚至於博士學位,也不保證可以找到很合適的工作。在21世紀的高科技職場環境,傳統填鴨式教學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真的是落伍了,必須改弦更張。 根據作者的個人經驗,融合了國內與國外的學術界與產業界三十多年的工作經歷,包括了:在美國研究型大學任教、在美國加州矽谷高科技產業界任職、在臺灣的新竹科學園區任職、以及在臺灣的頂尖大學任教。我們認為新的教學方法,不是照本宣科。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把教科書從頭教到尾,只會累死學生們的腦細胞,讓他們的學習興致迅速地降低。
21世紀學習的三大要項,分別是:•知識獲得,•融會貫通,與•靈活運用。
知識獲得這一項可以視為累積個人的大數據。只是依靠人類有限的腦容量,能夠處理的知識量畢竟有限,無法與電腦系統的大胃口相比擬。而且現代的知識來源不限於書本,所以人們不再勤跑書店與圖書館。只要使用電腦上網,或者用手機與平板電腦上網即可。再加上資料來源沒有領域的限制,無論是歷史資料、法律案件、或者是專利申請,都可以電子化作業。因為在學校裡學得的知識可能快速地落伍,也經常不會完全符合職場的需要,所以終身學習就顯得特別地迫切。
融會貫通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學生們不要死板地認為理工知識只是發展給機器使用,而是要把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加以消化與吸收,甚至於連結到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上。例如,系統學的正回授(positive feedback)與負回授(negative feedback)知識,就可以聯想到自己用餐時,如果是吃到飽的「不限量自助餐」(buffet)就會增加體重,對應於正回授。如果是「單點」的食品、或者一餐停食不吃的節食(on diet)則可以保持原來的體重,那就對應到強調平衡的負回授了。
還有,前後學期課程的關聯性也要建立起來。我們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每一年的課程都有前後的關聯性,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很可惜的是,許多學生根本弄不清楚前後課程的關聯性,到了新學年就把前一學年所學的知識拋開了、忘得一乾二淨。如此一來,學的愈多,懂的愈少,情況也愈來愈嚴重。能夠融會貫通是拯救的重要方法,把所學到的知識加以消化、吸收,成為自身學問的一部份。
學生畢業之後,進入產業界工作,靈活運用更顯得難能可貴。即使大家所就讀的學系不同,但是產業界就是共通的一個,就像是不同的河流匯入同一個大海一般。孔子提醒我們求學要「舉一反三」,就是要靈活運用,才能夠創新。
傳統的教學,評量學生的重點是分辨出來:誰懂的比較多?主要是依靠記憶。新式教學則打破傳統的框架,認真地引導學生們去平衡三大項:•對於基礎學問的瞭解,•個人進步的情形,以及•是否學會了未來遇到新問題可以找出應變的方法?
(A.2) 求真、求善、求美:善於利用
人類知識的三個層次,最裡面的一圈是科學,中間的一圈是哲學,外圍的一圈是藝術與宗教。科學包括了物理、化學、數學等領域的自然科學,以及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社會科學。華人地區的學生,在大學裡的學習特別地重視專業的學科知識,這是「求真」的表現。
反之,歐美的大學生對於人文、哲學等領域也廣泛地涉獵來拓展他們的視野,也開闊了他們的心胸,減少鑽牛角尖的情況。這是「求善」的行為。
至於藝術的美學,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也可以幫助工作境界的提升。蘋果公司(Apple Corp.)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當年在大學裡旁聽了藝術字課程,對於他後來在新產品的開發工作起了很大的助益。
真、善、美在工作上與生活上,各有它們的角色。理學院(College of Science)的研究,是求真的極致,任何一項主要發現都要求永恆的定位,不希望依靠後人的修正。反之,工程師開發新產品並非一次到位,而是像接力賽跑一樣、經由持續地改善,這是求善的代表。例如,汽車業每年都有新的車種問世,通訊業每年都有新的手機來吸引年輕人購買。至於求美,那是滲透入工作與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處不存在。平日裡,我們說「盡善盡美」,卻不說「盡真」。因為善與美可以不斷地改進;而真必須一步到位,不可以一直在修正。
在職場上只會死守基本原理的人,大部份從事基層的工作。唯有在適當時候知道變通的人,才能夠不斷地增加價值,「通權達變」就是這個意思。譬如說,很多店家會做麵包,然而吳寶春麵包店的產品就特別吸引人。同樣地,臺大校門口對面在羅斯福路旁的得記麵包店產品,也很吸引學生與職員們的胃口。
(A.3) 融會貫通
學生們畢業之後進入職場工作,必須幫助雇主增加產品或者服務的價值,才能夠獲得好的薪水以及分紅獎金。如果做事情只看到表面的情況,那麼所提供的價值並不高。
對於一件事情,要發揮前瞻的眼光(vision)與見微知著的洞察力(insights),這兩項都是向外推衍(extrapolation)的能力,而不是已知答案重新組合的內插(interpolation)結果。其實,歐美流傳的智慧要求「figure out」,就是看出圖(figure)上沒有畫出來的事物。同樣地,華人流傳的智慧要求有能力看出「字裡行間」。能夠讀出作者在兩行之間空白的部分想要表達卻沒有寫出來的事物 (對應的英文句子是Read between the lines),真的是高級的讀心術了。
融會貫通就是徹底的消化與吸收,好比經過完整的三道手續,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經由「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到「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新境界。也像是把挖掘出來的珍貴石頭雕刻成鑽石,讓每一面都發光發亮。
融會貫通的境界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包括了:•觸類旁通,•聯想,與•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就是思緒泉湧,像是玩接龍遊戲一樣,由第一個種子想法起了頭,再由前面一個想法引出後面一個想法,綿延不絕,也可以向旁邊兩側展開。
聯想可以是跳躍式思考,也可以是異質(heterogeneous)思考。基本上就是跨領域,思緒可以在不同領域之間遊走,有貫通障礙物(tunneling)的意思。
舉一反三的境界更為活潑,除了屬於第一象限的對自己有利的正面想法之外,還要想出第二象限的對自己威脅的反面想法,以及第三象限的顛覆目前立場的跳脫想法,再加上第四象限的補強自己弱點的進步想法。就像是管理領域的「強弱危機分析」(SWOT analysis)分別處於四個不同的象限:Strength指的是優點,Weakness指的是劣勢,Opportunity指的是機會,Threat指的是威脅。
(A.4) 靈活運用:借力使力,並行超越
現代人所面對的世界極為複雜,包含了各種因素:非線性(nonlinear)特質,不確定(uncertain)因素,以及不知、未知、甚至無知(unknown)事物。因為非線性特質的關係,造成了很多人有「吃碗內、看碗外」的心理,總以為跳巢到另外一個職業就可以「錢多、事少、離家近,睡到自然醒」。
如何使用有限的知識與資訊在複雜的全球化職場勝出呢?那就要採用系統化的方法。對於非線性的挑戰,要靈活地交叉運用「深入、淺出、旁通」的方法。對於不確定因素的挑戰,要善於採用預測,包括一階的線性預測、減少誤差的平均法(averaging)、以及減少雜訊的過度取樣法(over-sampling)。
對於不知、未知、無知事物,就要回歸本心,亦即返璞歸真,回到學問根源的廣義哲學、或者方法論(methodology)的層面去處理。就像醫學所說的幹細胞(stem cells),這是沒有分化成各別器官的共通狀態,可以當作「萬用狗皮藥膏」拿來應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