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 44: 大學教育的極重要價值:教導學生有能力「由劣勢取勝」

A. 教導學生能夠由劣勢或者逆境取勝,Beat the odds

電腦科技進步神速,21世紀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和前一個世紀有著明顯的不同。三十年前,學生在大學裡只要把專業知識學好,畢業之後進入社會就可以終生受用,工作一直到65歲圓滿地退休。

現在一切講求自動化,電腦運轉的速度飛快,應用軟體的內容極為豐盛、又富有變化。學生在大學裡所學的專業知識,電腦系統裡都有相關的備份。企業老闆們喜歡僱用高中畢業生來滑電腦螢幕與手機,查資料既便宜又迅速。

有一個重要問題值得大家認真去探討:「大學教育的主要價值為何?」也就是年輕人讀了四年的學士學位,甚至又加上兩年研究所的碩士學位,他們是否順利地獲得了所期望的性價比(CP值,cost-performance ratio)?或者他們只是在浪費寶貴的年輕時間呢!

人們的看法南轅北轍,有一派人士認為在大學裡專業教育最為重要,讓學生擁有一項專業能力在畢業之後才可以找到一份高報酬的好工作。另一派人士則認為大學應該教導學生開心地追求知識,像是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所強調的通識課程,讓學生們具有通才的素質。

臺灣的許多大學似乎採取折衷的方案,讓學生分別進入專業的學系,同時也要求大學生修習可觀數量的通識課程學分。

(A.1) 大學應該教導的能力:負面也能當成正面,保持正向心態

21世紀的大學教育受到新科技的衝擊,無法只專注於灌輸傳統教材的內容。首先是翻轉教學的流行,課堂裡不再是以老師的授課為主體而已,有很多教學內容可以轉換成電腦遊戲的方式。其次是人工智慧的興起,很多已知的工作將在不久的未來被電腦系統所取代。

大學教育的基本價值必須被好好地重新檢視。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瞭解,大學畢業究竟代表著什麼?首先,學士文憑、與碩士文憑只是薄薄的一張紙,可以拿來讓自己的家人與親戚們高興而已。在職場上找工作就需要有真正的能力,可以幫公司解決問題。如果是自己的親戚當老闆,那是例外,說不定還可以網開一面哩。

在職場上工作,有的是依靠體力搬運物品,大部份是依靠腦力來解決問題,也可能依靠心思來傾聽與瞭解客戶的深層需求。想要賺超過基本薪資的年輕人,在職場上遇到事情就要快速地評估其價值。如果按照企業所訂的標準作業程序(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就可以處理的狀況,這是普通價值,很多員工都可以被指派來執行。

想要取得更高的價值,就要有能力處理困難的狀況,在遇到障礙的時候能夠構想出很好的方式去繞過、跨過、穿越、超越等有效的方法來解決障礙。也就是說,對於事情要能夠準確地評估出價值,遇到困難與障礙時有能力找出竅門來解決。

我們認為:大學教育的極重要價值,就是教導學生有能力在劣勢或者逆境裡也會取勝。這就是英文成語「Beat the odds」(超越所處狀況所賦予的原本機率)的涵義。英英字典(English-English Dictionary)的英文說明是「To succeed despite not having a good chance of succeeding」(克服困難,由劣勢取勝),極為傳神。

(A.2) 調整投資比重,「翻盤、耍詐、設計」促成由劣勢取勝

如何才能夠做到「由劣勢取勝」呢?這可以有不同層次的境界。首先,要跨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死板框架,練習做得不一樣(Do it differently)。例如,論文投稿如果被電腦系統指出有太高比率和以前發表過的文章內容重複,那麼就要培養出對於相同意思、可以用不同文句來敘述的能力。

再進一步的境界,就要有孔子所說的「舉一反三」的能耐。也就是前進、後退、左轉、右轉等動作都很嫻熟,可以根據所遇到的狀況來操作,就像是在道路上開車子一樣。從抽象層面來說,反向的後退可以看作是實數軸上往負數的方向、也就是商場上的借貸。公司要成長可能要向銀行借款,或者拿出股份來、利用股票上市來募資,就是這種情形。

至於左轉、右轉,可以比喻成從實數軸轉入垂直的虛數軸(其實是想像數軸),這是全新的體驗。其他的情況,還有留在原點的歸零,也就是心態上完全放空。除了二度空間在平面上移動之外,進入三度空間的話還可以有上飄、下沉的新選項。例如《孫子兵法.軍形篇》「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就是描述這種情況。

方向之外,加速、減速的選擇也可以多樣性。就拿成長來說,可以是線性(linear)的穩定成長,或者是指數函數的超線性(super-linear)快速成長,以及對數函數的次線性(sub-linear)緩慢成長。

想要做到以正面心態對待負面處境,就要有「翻盤」的能力,也就是會「耍詐」,換一個比較文雅的說詞,就是「設計」(design)。設計的白話文意思,就是「做更好的運用」(Use in a better way)。

想要提升能力由普通等級進入翻盤、耍詐、設計的高階等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調整投資比重」,由齊頭式平等的「平均編碼」(uniform coding)方法改成按實際需求來分配的「霍夫曼編碼」(Huffman coding)方法。調整投資比重的戲法人人會變,並沒有專利來保障與排除其他人的使用。大部份人都擠在順境圈裡,相對而言逆境圈裡就不會太擁擠,這是關於空間運用的一個竅門。在時間方面,比別人看得遠、能夠善於利用大家面對的不確定性,就可以提前投資未來,也一樣是不會太擁擠的。

英文成語「Do not put all your eggs in the same basket.」(雞蛋不要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就是分散投資的觀念。同樣的,進攻時不要把所有力量全部塞在一起,應該分配好主攻、助攻、佯攻的比例配備,大家分進合擊,才容易成功。

(A.3) 誰並不需要全套的大學教育?

中外非常成功的大企業家,有的沒有念大學,又有的進了大學卻沒有完成四年學業就提早離開了。比較出名的幾位,包括了: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美國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以及美國蘋果公司(Apple Corp.)創辦人史蒂芬賈伯斯(Steve Jobs)。王永慶先生只念完小學三年級。蓋茲先生在哈佛大學念到了大三就離開學校,全力投入微軟公司的發展。賈伯斯先生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就讀與旁聽了一年半之後,也離開了學校。

他們的經歷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找到了「由劣勢或者逆境取勝」的方法。所以不需要接受全套的大學教育,就有能力闖出名堂來。

21世紀的年輕人接受大學教育,固然要學得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由劣勢或者逆境取勝」的能力。畢業之後在職場裡工作,將會遇到上司指派的困難任務,這時候誰有真本事就可以分辨出來。把事情處理得漂亮的人可以不斷地升遷上去;反之,經常被困難與障礙卡住的人就不會被公司重視,很快地被冷凍起來。

有學者大聲疾呼,臺灣優秀的學生只追求埋頭苦幹的「解決問題能力」,而缺乏做為領先者的「定義問題能力」。換一個角度來看,唐代的韓愈<師說>一文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大學的教師們認真地授業,可以幫助學生「瞭解問題」。再進一步,如果教師們能夠認真地解惑,就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定義問題」的能力呢?那就要提升到「傳道」的層次,協助學生無拘無束地思考,特別是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找出還可以改善與進步之處,對於新鮮的事物也不會畏懼,按部就班去處理就好。

(A.4) 優質通識課,培養橫跨與遊走的能力

專業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屬於硬實力,處理事情的態度與方法則屬於軟實力(soft skills)。在大學裡,硬實力可以在各別學系裡獲得,而軟實力的培養則來自通識課程、以及社團或者球隊的參與。大部份成功的名人都是軟中帶硬、邊做邊學的。例如,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小學的學歷在專業領域的硬實力並不突出,依靠的是過人的軟實力。

很多高科技公司對於應徵人員測試了三大項,包括了:性向測驗、英文能力測驗、與專業測驗。第一項性向測驗主要是瞭解個人的態度、以及對於事情的看法。因為「態度決定高度」,一個人能否誠心誠意地融入團隊合作攸關公司運作的成敗。

傳統上,通識課程被看作是大學裡的營養學分,被學生用來填補該學期專業課程之外的空檔時段。其實通識課程有其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培養學生橫向的跨領域能力,這對於進入職場之後的迅速調適極為重要。另外,專業知識的翻新非常地快,學生畢業數年後就發現在學校裡所學的知識落伍了。然而,經由優質的通識課程所培養的跨領域方法與態度,這種軟實力是終生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