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學術卓越系列報導─公衛學院發表研究成果 有運動習慣民眾較不受肥胖基因的影響
先天帶有較多肥胖基因的人有福了,由本校公共衛生學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等學者於今年八月一日刊登於 《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學》 (PLOS Genetics) 的研究顯示,有規律運動的民眾較不受肥胖基因的影響,其中尤以慢跑等數種運動與肥胖基因的弱化具有顯著的關聯。
肥胖是許多已開發國家所共同面臨的難題,其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風險。根據2013-2016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臺灣成人過重之盛行率高達45.4%。肥胖由先天遺傳與後天生活形態所共同影響,遺傳率估計介在40%~70%之間。專家常建議多運動,但仍不清楚哪種運動對先天帶有較多肥胖基因的人有益。
以往的研究多針對歐美民眾,分析數個基因對BMI的影響。然而,體脂肪率能進一步反應人體脂肪所占比。此外,由腰圍所衡量的「中廣型肥胖」是代謝症候群重要的危險因子。本研究含括「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18,424名30至70歲成年人,以全基因體定型資料來全面解析五種肥胖指標,包括:BMI、體脂肪率、腰圍、臀圍與腰臀比。並進一步分析18種運動項目。
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的民眾較不受肥胖基因的影響,可反映在BMI、體脂肪率、腰圍與臀圍上。於18種細部運動項目中,慢跑於五項肥胖指標皆顯示出最強的緩解肥胖基因關聯,即使經多重檢定校正後還可顯著地反映在BMI、體脂肪與臀圍上。慢跑是一項全身性的鍛鍊,需手臂搖擺、腿部與足部跑步前進,肩膀與腹部也需參與動作,是一項連續型的運動。此外,爬山、健走、散步、瑜珈、土風舞與國標舞皆與緩解BMI基因風險有顯著關聯。強度較高的運動與肥胖基因的弱化更相關,例如慢跑優於健走、健走又優於散步。
其它運動種類如:騎單車、伸展操、游泳、太極拳、跳舞機、氣功,並未被發現有顯著的緩解肥胖基因效果。美國運動委員會指出,一個63公斤的人慢跑平均每分鐘燃燒10.8卡,但騎單車約只有6.4卡。另外,過去研究曾指出,冷水中的運動如潛水、游泳特別會刺激食慾,反增加游泳後的食物攝取,這可能是游泳未能顯著緩解肥胖基因效果的原因。其它運動種類如:重量訓練、羽毛球、桌球、籃球、網球等,因人數較少 (110~218人),尚需進一步研究以確認其與緩解肥胖基因之相關。
不同運動項目對肥胖基因效應有各異的減弱程度,但各運動項目皆有減弱肥胖基因的傾向。雖慢跑於五項肥胖指標皆顯示出最強的緩解肥胖基因關聯,但未必適合所有民眾。建議民眾依個人體質與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達到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規律運動,以弱化先天肥胖體質的影響,亦達強身健體之目的。
根據「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僅41.5%的成年人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國人的運動比例有待提高。在先天遺傳因素難以改變的情況下,民眾仍可藉由後天規律的運動習慣,來緩解先天肥胖基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