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 45  廣義的智慧,以電子智慧展現

人生在世,有些人汲汲於追求獲利、拚命地想多賺一些錢;有些人追求出名,掛了各式各樣的頭銜,又多方爭取登台亮相的機會。又有些人看清楚了人生的深層意義,不受名利的羈絆,能夠調和於生存、生活、與生命的不同層次與境界。

想要營造快樂的人生,簡單地說有5大要項必須注意,分別是:

(1) 保持身心健康;(2) 避免發生意外,例如出車禍、飛機失事、或者出外被誤殺;(3) 多做有意義的事;(4) 每天晚上能夠心安理得地睡著,並不需要靠安眠藥、或者是數羊等輔助睡眠方法;(5) 次日清晨可以舒服地醒來,無論是聽到蟲鳴、鳥叫、或者使用鬧鐘也很好。

A. 廣義的智慧:AI + BI + CI

高中學生在數學課都學習過數系與數軸。水平方向由西向東的是實數軸(real axis),用來描述現在看得到、或者摸得著的實體物品。至於垂直方向由南向北的是虛數軸、又稱為想像數軸(imaginary axis),用來描述過去或者未來需要想像的事物。兩個數軸相交於原點(origin),也就是零(zero),亦即「無」、「沒有」。

(A.1) 空、無與零 / 靈、道(暗物質)

相對於實體物品,抽象的事物要依靠想像力。在此,我們深入地探討「空」、「無」、「道」等幾個極為重要的基本觀念。「空」的對應英文字是empty,指的是有薄薄的一層外殼,而內部沒有填滿。譬如空房子就是沒有人居住、空車子並沒有人乘坐。也可以指的是稀薄的意思,譬如空氣的密度很小。

物理學有「質量加能量守恆定律」。如果沒有巨大的能量參與其中(例如核融合反應),那麼就可以簡化為「質量守恆定律」,也就是物質不滅定律。

「無」的對應英文字是none,指的是沒有,譬如零(zero),和人死了之後的靈(soul)同音。其實,無並不是憑空消失,而是分解成很小的單位,譬如先分解成分子(molecule),再分解成更小的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裡的質子與中子、以及圍繞著原子核的電子所組成的。如果由電子、質子、中子再分解下去,就會是夸克(quark)等「次粒子」(subatomic particle),也就是俗稱的暗物質(dark matter)。所以,「無」強調的是「看不見」(invisible)、以及往更小的單元「分解」。人死後的靈,也是從身體的分解開始,一直到成為各別的原子,然後是更小的夸克等次粒子的暗物質。根據維基百科的描述,可見光是電磁波譜中人眼可以看見(亦即感受得到)的部分。人眼可以感受到的波長範圍一般是落在390到700 nm (奈米)。對應於這些波長的頻率範圍大約在430–790 THz (兆赫茲)。

有少數人的視覺頻寬超出常人,可以看到普通人看不見的比較短、或者比較長的波長。如果他們的腦中想法也可以把這些額外的東西串接起來,有了合理化的說詞,就成了通靈的人。通靈的人可以看見阿飄,也就是鬼魂。根據通靈人劉柏君教師 (筆名索非亞)的說法,阿飄像是糾結的意識。一個念頭的集結,想不通透就在那裡飄來晃去的。

人的身體周圍有無數的細菌與濾過性病毒,只要保持身體健康,就不會受到病菌的侵擾。同樣地,阿飄等鬼魂就像是圍繞在心理與情緒的細菌與濾過性病毒;只要我們保持心理健全,就可以與阿飄等鬼魂並存而無礙。

《道德經.混成第二十五章》對於道有詳細的描述,原文是「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逝就是死掉了、不見了。因此,老子所說的「道」,真正指的就是次粒子層次的暗物質。只是在春秋時代,大部份人的物理學知識並不發達,無法瞭解老子對於「道」的物理意義闡釋,就把它當作哲學來看待,轉給文學院的人來研究。

(A.2) 整合:人工智慧AI、先聖先賢智慧精華BI、計算智能CI

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經過科技部與教育部的大力推廣,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新科...(全文詳網頁)技。幾千年累積下來的東方與西方先聖先賢的智慧精華(wisdom),則可以稱做BI (biological intelligence)。至於計算智能(CI,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這是「國際電機電子學會」(IEEE)轄下的一個學術會所專注的領域,其範圍包括了:神經網路與學習系統、模糊理論系統(fuzzy systems)、演化式計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認知與發展系統(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s)、比賽與遊戲(games),等。

把上述的人工智慧AI、先聖先賢智慧精華BI、計算智能CI三者有效地整合起來,就成了「廣義智慧」(Generalized Intelligence & Wisdom)。這將是從古到今的知識總合的制高點,由它延伸出去,對於四面八方的事物都是看得到與搆得著。

除了目前大家廣泛使用的電子產品之外,未來即將盛行的量子運算(quantum computing)也是利用電子在超低溫時邏輯-0與邏輯-1會重疊的特性,由確性(deterministic)的運算改為概率性(probabilistic)的運算。

人類的知識體系有一套完整的脈絡。人的五官以及電子裝置的感測器從環境獲得的是原始數據(raw data),其中包含了有用的訊息(information)。把相關的訊息結合起來,就累積成為知識(knowledge),知識吻合了理論所推導出來的原理(principle),這是屬於科學的範疇。有時候我們探討的議題超出科學原理的界定,就要借助於哲學(philosophy)的多元思考、以及先聖先賢的智慧精華了。

所以我們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的方式,是科學、人文哲學、再加上藝術的綜合體。科學的思考依據邏輯,可能是簡單的直線前進,遇到障礙就需要轉彎成了曲線。在人文哲學的運作方式,就以更高的維度(dimension)例如立體螺旋線來顯現其特殊性。至於可以流傳幾百年、千年的藝術作品,都是天才藝術家以跳躍的方式、不按牌理出牌而創造出來的。

(A.3) 老子與孫子幾千年來的華人先聖先賢,最深入人心的有三位。其中一位孔子,由歷代政府封為至聖先師,又稱為萬世師表,在台灣每年九月份的教師節都會由政府主持祭拜典禮。

對於另外兩位的尊崇,則是經由民間自動自發的力量。春秋時代的道家始祖姓李名耳,被尊稱為「老子」,同樣地民間也稱呼自己的父親為「老子」,這是充滿了敬意的。戰國時代的名兵法家孫武著作了《孫子兵法》被尊稱為「孫子」,而民間也稱呼自己孩子的孩子是「孫子」,這是充滿了溫馨的。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承先與啟後。自己的父親是「老子」把人生經驗傳遞下來,這是承先。我們努力造就後代的子孫,讓他們一代比一代強,這是啟後。

英文也有類似的描述方式。Grand就是偉大,所以稱比父母親在承先方面更重要的祖父母為Grand-parents。同樣地,稱比子女在啟後方面更為重要的孫子、孫女為Grand-children。

(A.4) 歷代人類「靈的接力賽」

在工廠的生產線上,重複性的藍領階層工作已經大量地被自動化機器所取代。今後在辦公室裡,需要動腦的白領階層工作也會逐步地被人工智慧系統所取代。如此一來,人們可以利用的時間就變得比較多,也可以用來深入地思考:「人生在世短短數十年,究竟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如果只是從政府處領取基本生活費的補助,然後每天滑手機來打發時間、或者晃來晃去無所事事,這樣子好像是新式的「人類動物園」,所需要的人數也不會太多。

往另外一個極限的想法,就是探討「人類是萬物之靈」。因此,我們的生命是用來傳遞靈性的。「靈」是很玄妙的項目,比「心」更為抽象。經常與「靈」並提的,有「道」、以及宗教。老子《道德經》所談的宇宙道,對應的就是物理學所謂的暗物質,也就是比質子、中子、電子還要小的次粒子,像是夸克(quark)之類。暗物質是看不到的,也就是宗教裡的「無」。

然而,暗物質又有機會可以重新組合,成為看得見的正常物質。因此,有些宗教裡有輪迴的觀念,指的就是物質不滅的意思。

幾千年來,修身養性之人無論是專注於「道」、或者專注於宗教,都儘量放棄身外之物,生活過得極為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