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教師增能系列(3) 解開學習動機之謎
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自107學年度開辦教師增能系列活動以來,致力於提供教師充實教學效能的課程。為鼓勵教師進行教學研究,108-2學期特開辦「探究學習」工作坊,針對教學現場之問題進行教學改進的實徵研究。根據兩年來參與增能系列活動教師的課前、課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臺大教師最想解決的教學現場問題主要有:學生缺乏學習動機、課堂理論與實務的落差、缺乏探究能力。現職教學發展中心組長,同時也於師資培育中心任教的符碧真教授以動機理論為基礎、現象本位學習為方法,在109年5月4日工作坊帶領與會教師一解學生學習動機之謎。
教育領域的動機相關理論五花八門,符教授體恤老師們忙碌的日常,引用 Keller (2010) 的 ARCS model將動機理論的精髓一次呈現: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符教授建議與會老師於課堂中加入引發學習興趣的情境元素,例如:Attention─引述時事新聞;Relevance─安排講述內容、作業、考試或探究報告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內容與自身的連結;Confidence─具備適當的難易度以幫助學生在完成後對自己的能力更具信心;Satisfaction─藉由前揭過程,老師能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從外在獎懲誘因,漸漸轉為滿足內在興趣或好奇心,並進而內化學習的價值、成為更主動的學習者。
符教授不僅講解動機理論,他舉自己所教授的教育社會學課堂為例,該課程即是應用「現象本位學習」為方法來實踐動機理論的精神。學生在教師所提供的現象中,發現自己有興趣探討的問題,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進行專題研究。現象本位的學習法和動機理論何以有所連結?其一,因問題是學生自己決定的,能夠提升其內在動機;其二,因為真實世界的現象常是模糊、難以界定的,當學生應用所學解決問題時,便能縮短理論與現實之差距,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最後,透過專題製作的過程,能夠培養其探究能力,提升對自我能力的信心、產生成就感。希望藉此解決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理論與實務的落差、缺乏探究能力等問題。符教授提到,老師於過程中須跳脫傳統知識傳遞者的角色,成為引導者、鼓勵者,適時搭鷹架來協助學生跨越探究的瓶頸。
符教授以許多有趣的實例、實驗穿插於理論講解之中,與會老師表示內容精彩、有條理,且容易理解。在瞭解理論之後,對於應用在課堂上感到躍躍欲試,也激起部分對教學研究計畫有興趣的老師,開始撰寫計畫草稿,並報名參與教師增能系列「探究學習」第三場工作坊〈教學實踐動起來〉。對教學評量有興趣,且對於與教師同儕進行教學研究交流感興趣的老師,歡迎報名!活動詳情請見:https://my.ntu.edu.tw/actregister/sessionList.aspx?actID=20201211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