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大氣系羅敏輝老師「氣候變遷下未來陸地水文循環與水資源的改變」研究 榮登《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

評估氣候變遷對於陸地水循環的影響一直是世界各國的重點研究。最新研究顯示氣候變遷造成的地下水位變化不僅受到降雨變化影響,蒸發散量以及融雪量的影響程度也不能忽視。未來一百年各地區的地下水趨勢取決於全球暖化下的水循環變化,然而每個地區主要改變的水循環因子各不相同,在濕潤區域,降雨是重要的因子,乾旱地區則是蒸發散,高緯度及高山地區則仰賴融雪的補注。研究同時發現,即使在某些區域氣候變遷造成的降雨增加可補充地下水,但在人為地表變遷與農業發展導致地下水抽取頻繁的地區,抽取量遠超過於自然補注量,因此未來水資源的調配將會面臨巨大考驗。

以往的地下水評估仰賴區域水文模型,並未考慮陸地、大氣和海洋等交互作用。此最新研究利用陸地大氣海洋耦合的地球系統模式,評估七個區域的地下水位變化以及水循環過程的改變,在尚未考慮人為抽取的情境下,未來一百年美國中部平原和中東地區的地下水枯竭速率將會加快。 這項研究成果是由科技部計畫資助,已於今年7月24日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臺大大氣科學系參與此計畫包含已畢業碩士班生吳文瑛(目前為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博士候選人)與羅敏輝副教授。本論文的研究夥伴分別來自歐、亞以及美洲,包括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奧地利盧森堡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水資源安全國際研究所、美國航太總署哥達德太空研究所、莫納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法國索邦大學等科學家。

研究成果詳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58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