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60:學校學習強調已知 進入職場面對未知
(圖文:許炳堅教授)
A. 進入職場面對不確定、不可知、嶄新情況
在東亞,學校裡的學習特別是專業領域課程的傳授,很強調已知的知識內容,務必要學生們嫻熟與牢記。就像在汽車教練場裡,讓新手駕駛牢記特定轉彎時方向盤要打幾圈才行。年輕人畢業之後進入職場,卻是要參與新產品的開發、或者是處理客戶使用時遇到的各種障礙,蠻多是教科書裡沒有描述的未知情況。就像是考取了駕駛執照,把車子開上了道路、或者進入了高速公路,對於駕駛技術的考驗才真正地開始。
在學校裡經常得高分的學業成績優良的學生,到了職場不一定表現得極為出色。有些人還特地選擇自己嫻熟的工作,逃避、或者拒絕未知情況的挑戰,也喪失了不少創新的機會。
目前在大學裡很迫切的挑戰就是如何培養學生們面對不確定、未知、不可知的情況?這個議題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專門的課程來教導。在方法上,就是要有效地教導學生們用原有的知識作為基礎,系統化地處理新狀況,再加上彈性地應付預想不到的變化。
(A.1) 追求最低能量(深入) vs. 追求最大亂度(淺出 + 旁通) 高中的物理學與化學教導我們:一個密閉系統會趨向於「最低能量」與「最大亂度」。我們平日的作為,經常是「最低能量」與「最大亂度」相互拉扯而平衡的狀態,就像是星球運行相互之間的向心力與離心力。在此,亂度可以用「熵」(entropy)來表示。
科學的發現與工程的發明,在經過幾十年、或者上百年之後就可以很普及。在21世紀裡,專注於科學與工程的專業人員,不需要重新去翻閱十七世紀牛頓發表的原始論文,也可以熟悉與掌握牛頓推導出來的運動定律。同樣地,愛因斯坦在二十世紀初期所提出來的相對論也是如此,大家並不需要重新去讀他寫的原始論文。這是因為後來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們把相關的理論融會貫通、精益求精,持續地進步著。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科學與工程知識迅速地累積與增長,這是自然科學(Physical Sciences)的領域。對應的是「追求最低能量」,也就是最低的製造成本,有著共同的標準、而且很容易遵循。在東亞的大學裡學生畢業之後出路良好的學系,其專業知識大多是強調如何達成「追求最低能量」。對於非線性(nonlinear)問題的求解,最省力的是深入的方式,這是屬於追求最低能量的範疇。依靠的是「梯度下降法」(gradient-descent),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牛頓-拉弗森方法」(Newton-Raphson method)。
反之,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還有《易經》等古籍圍繞著哲學思想,兩千多年來的學者們對於這些經典的內容,加以消化、吸收、再傳述的能力並不很理想。我們現在還要回頭去讀原來的文言文,才能夠自己去體會作者的深刻原意。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上述的差異呢?
這是屬於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哲學、以及藝術的領域,講求的是淺出與旁通。對應的是「追求最大亂度」,也就是更好的價值、或者生活品質與心理素質,並沒有單一標準,依賴個人的主觀判斷。在東亞的大學裡就讀這些領域的學生在畢業之後,找到的工作所獲得的薪水並不高。少數的特例在於很成功的企業家,他們追求與善用系統的層次。
我們要搭建橋樑去跨越這個鴻溝,讓許多人也能夠直接受益與優質古籍的知識。這是極大的挑戰,如果找得到好的作法,我們就有機會做出超越前人的成果來。
(A.2) 看得開(open-minded),化危機為轉機
時代的列車持續地往前奔馳,我們要認真地追上時代的腳步,甚至要找機會主動地引領時代。科技不斷地進步,更好的、或者新的材料陸續被科學家與工程師開發出來,更先進的製造流程也定期地問世。促成了各式各樣的新產品、或者新服務與顧客們見面。還有,在人工智慧流行的21世紀,不少已知的工作迅速地被電腦自動化取代了。年輕人在大學裡如果只是嫻熟與牢記已知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過不了幾年就會發現自己快要跟不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啦。
個人只要把問題弄清楚,就容易找到對應的答案,聰明的年輕人可以嘗試著準備好幾種對策。第一種就是增強在基礎原理的瞭解,因為它一直有效,不會被時代所淘汰。第二種就是超前部署,儘早涉獵與掌握未來所需要的新知識,比別人提早奔跑就有機會捷足先登。第三種就是學會「低增益邏輯」的方法,讓自己不會被已知的專業知識卡住,能夠順利地旁通到鄰近的相關領域去。在系列文章「人生成功的平順第二條道路」一文裡,對於低增益邏輯的方法有詳細地說明。
傳統文化教導我們寶貴的人生經驗與哲理,太極的一陰一陽相互呼應會不經意地在日常生活裡出現,茲舉兩個明顯的例子來分享。
首先是靈光,這兩個字描述的都是「無、沒有了、用完了」。靈從陰的角度來說、看不見,而光從陽的角度來說、看得見。合起來,靈光經常用來表示一個人的思路敏捷,腦袋瓜很好使。
另外一個例子是智慧。智是「知日」組成的,知曉太陽、當然屬於「陽」的角度。慧以心為根本,屬於「陰」的角度。智慧也是一陽一陰的組成,合乎道。
(A.3) 人生由「認真」進展到「認假」
大學課堂裡的教學內容以正常情況為主,例如醫學院的生理學講授的是健康的生理系統如何運作。然而,醫學系學生畢業之後執業當醫生,卻是要檢查病人有哪一個器官出了問題,不能夠正常運作?
所以在學校的學習以「認真」為主,認為一切都是美好的。反之,畢業之後的醫生執業以「認假」為主,要準確地找出不正常的器官來。人類的老化,生病了開始換上替代的(假的)器官或者零件。如果替換的步驟無法持續下去,病人就會死了。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工程領域。在學校裡,教導的是已知產品的運作原理。學生們畢業之後進入業界,一方面要處理產品損壞的維修,另一方面要研發未知的新產品。每幾年就要有新產品上市,才能夠維持強大的競爭力。
年輕人愈早想通如何處理不正常的部分(包括維修與創新),就不需要繼續留在學校接受制式的刻板學習。歷來成大功、立大業者,都是著眼於學術尖塔之外的廣大世界的,包括而不限於:比爾蓋茲(Bill Gates)、賈伯斯(Steve Jobs)、王永慶/王永在兄弟、馬雲,等代表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