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年教師增能系列(7)百味學堂:一場探究之旅的酸甜苦辣

面對不確定、快速變動的未來,臺大想要培養學生應變與創造改變的能力。傳統單向傳授學科專業的課堂能帶來知識的成長,卻讓學生失去主動探究的機會,缺少內在自發的學習動機,也難以實際感受到理論知識與真實世界的連結。為達成臺大培育未來人才的目標,遂將以能夠引發學生主動學習,並連結理論與實務之「探究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作為臺大的「招牌教學法」(signature pedagogy)。

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於109年11月19日晚間舉辦「百味學堂:一場探究之旅的酸甜苦辣」活動,邀請師資培育中心符碧真教授分享教育社會學的課堂經驗。教師、教學助理、學生三方現身說法,說明培養探究能力的課堂設計、與教學助理間的合作,以及學生學習的心路歷程。有趣的是,符教授課堂設計的新嘗試即為一個探究過程,希望解決「臺大學生找不到值得研究的好問題」的問題。她以三週為單位,實踐兩輪。第一週以現象切入,學生閱讀與現象有關的期刊論文或文章,第二週探討現象背後的理論,第三週引導學生從中找到有興趣的研究問題,並應用所學理論解決問題,藉此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體會理論知識的有用性。

要能順利執行探究的過程,找出值得研究的問題為第一步。為引導學生尋找研究問題,符教授要求學生撰寫預習作業,包括(1)summary:摘要文章重點(2)comment:評析文章,找出研究缺口(3)question:根據研究缺口,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這使得老師需要助教協助批改作業、定期檢視進度及提供個別諮詢,一步步建立起學生批判、邏輯思考、找問題的能力。從教學角度,符教授和助教都承認這樣的教學非常耗時費力。從學習角度,修課學生分享到,透過作業的磨練與老師事先公布的評分標準(rubrics),能夠立即知道改進方向,也看到自己期初到期末的蛻變。甚至在一段時間的累積後,更是開花結果,將所學應用在自己博士班研究計畫的撰寫上,或是一脈相承地對應108新課綱,在教學場域培養中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教授與助教都認為辛苦的投入是值得的。

近活動的尾聲,與會老師嘗試從what, why, how, whether or not思考,設計一份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作業。多數老師認同「發現知識缺口、問一個值得研究的好問題」是創新、產生研究貢獻的重要基礎。聽完助教與學生的分享,也讓老師們對於給予修課學生適當的挑戰更有信心。關於進行探究式學習課堂所需的配套措施,蠻多老師對使用rubrics批改探究式作業感到躍躍欲試。109-1 學期的教師增能系列活動,包含「探究能力養成」與「教學模式迭代」兩大主題,12月、1月的活動將聚焦於「教學模式迭代」,一探數位工具如何作為達成課程學習目標的利器,活動詳情與報名請參考https://my.ntu.edu.tw/actregister/sessionList.aspx?actID=20201211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