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了4094天《逃跑的人》從移工故事發現社會多元性

110年2月23日晚上的博雅教學館102教室湧入近百位學生,不是開學在跑加簽,而是在參加「逃跑後,留下的他們—《逃跑的人》播映會」,發起的「移工行動小組」是由領導學程109學年度第一學期開設的「公民意識概論與實踐」通識課程學生所組成。經濟系三年級陳槿蓉表示「辦這場播映會,不是為了成績,因為老師上學期早就送出去啦!而是身為臺大學生的我們可以多做點什麼?」授課教師機械系詹魁元教授與會分享:「很高興看到課程結束,同學的行動仍持續展開!更高興看到有這麼多同學願意來接觸這個看似離你好像很遙遠,但你會發現其實就在你身邊的移工故事。」

修課期間「移工行動小組」曾去過臺北火車站的地板圖書館、中壢火車站以及由TIWA臺灣國際勞工協會所舉辦的《家事服務法》立法院記者會,發現在工作待遇方面,實際上遇到的移工都比在文獻上看到的好非常多,便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接觸到可能發生過職災的移工們。社工系五年級高珩栩說道:「對我們而言,發生過職災、聽過職災狀況或是工作場域與待遇不好的移工或許就是我們無法碰觸到的族群,但我們知道他們存在。」小組同學們試圖告訴社會,這樣的行為並不是臺灣人不幫助臺灣的雇主,而是讓這個社會可以接納多元的族群,不再協助臺灣雇主破害移工族群。

電影敘事故事主角草雲付8,000美金仲介費,從越南來到臺灣工作。在三年合約到期前,她選擇「逃跑」,成了「逃跑外勞」。草雲逃跑後,只能非法工作,隨時有被警察「捉拿」危險,過著擔心害怕的日子。一逃就是4094天,為什麼要逃跑?為賺取更多錢?為追求更好的工作機會?電影透過草雲與維興的現身說法,呈現「逃逸外勞」的生命處境,在臺灣窮盡自己的青春,試圖為家人掙得一個更好的生活,也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

映後座談邀請導演曾文珍、中央廣播電臺張正總臺長以及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廖雲章總監與談,導演說:「紀錄片裡的主角就是透過張正、雲章介紹,之前在其他映後座談我們有分別與會過,但這是第一次三人同臺!等等我們一定要跟同學們拍張合照傳給草雲。」與會者很幸運,不僅可以同時聽見對移工議題不同角度的想法,也可以聽到他們和草雲之間的友誼故事,這就是當日的大彩蛋!

座談交流中同學發問:「臺灣是否可以給予移工族群投票權讓他們可以為自己發聲呢?有了投票權,當權者才會重視著個群體。」張正總臺長回應:「人們應該思考投票權的意義,許多移工可能比臺灣人更知道社區哪裡需要加強。比你對你家附近還熟。」有同學好奇:「為什麼《逃跑的人》的英文翻譯是The Lucky Woman呢?是不是有什麼隱含的意義?」曾文珍導演則回答:「草雲曾經說過:『自己其實是一個幸運的人!』,即使她在臺灣成為了逃跑外勞,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幸福的人,能持續在幫助其他人。」許多同學在看完《逃跑的人》之後,眼眶泛淚及震撼,在行動小卡上排定自己著目標,走出校園舒適圈,展開行動加強社會實踐力。

移工行動小組團隊成員:洪浥青、高珩栩、許晴雯、陳槿蓉、蔡秉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