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亞比中心與首爾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共同舉辦Asian Migration Workshop

臺大社科院亞洲社會比較中心與首爾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在7月1日所共同舉辦的線上工作坊:Asian Migration Workshop圓滿結束,邀集來自臺灣、南韓、日本、新加坡四地的學者交流亞洲國際性遷移的學術新發展。因應疫情,本次工作坊以線上會議方式舉行,包含Marriage Migration、Migrant Workers兩場發表,以及一場討論COVID-19如何對遷移現象帶來影響的圓桌論壇。

在「婚姻遷移」的議程中,四位南韓與臺灣的學者分別從政策、發展、旅遊凝視、勞動市場等角度探討婚姻移民的經驗。Minkyung Koh讓我們看到南韓以「多元文化家庭」為口號,但其實並不重視移民文化的婚姻移民政策,HaeRan Shin與Thi My Hang Bui分析越南海外移民對於母國在資金與社會文化上的回匯(remittances)如何形成了不斷延續的跨國族群網絡,黃宗儀討論香港女性對於臺灣丈夫婚前基於旅遊經驗的美好想像與婚後的幻滅,而徐婕則分享中國與臺灣的女性在移民德國後職場與家庭經驗的連續與斷裂。

會議的第二個階段則聚焦在因為工作而遷移的移工。藍佩嘉比較了臺灣與日本對於照護移工的技術體制(skill regime),發現照護移工在臺灣被當作替代的家庭成員,在日本則是被打造成專業他者。曾嬿芬聚焦留學生在臺灣的經驗,他們被鼓勵留下來工作,卻很難取得好工作和長久的居留權。HyunJoo Jung則指出,南韓根據族裔與技術等級區分出移工間的不同階序,他們被給予不同的簽證,而在南韓居住的區域分佈也有很大的落差。

最後,在COVID-19一年多來席捲全球的情況下,四名講者在圓桌論壇中討論各國關於移民在疫情下的處境。Jungwon Huh利用全球數據,探討族群與宗教多樣性對於防疫成果的影響,京都大學Wako Asato教授討論疫情對於日本不同群體移民的衝擊,來自新加坡的Yasmin Ortiga分析疫情之下菲律賓政府從過去鼓勵「出口移工」到限制照護移工出國的政策「大轉彎」,而藍佩嘉、王昱文則討論臺灣在防疫的不同階段,移工面臨的弱勢處境和議價能力的起伏。

十場發表關注出於不同原因遷移的移民,既關注他們的主體經驗、生命軌跡與社會網絡,也批判性地檢視移民母國與移入國的政策體制,更因應時局討論COVID-19對移民的影響。儘管因為疫情無法實體舉行,Asian Migration Workshop仍豐富地呈現了亞洲遷移研究的重要趨勢與理論議題,並促成各國學者間的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