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壓力症候群記者會摘要

      ●李明濱 本校醫學院精神科暨社會醫學科教授●

1999年9月21日凌晨發生芮氏地震儀7.3級的集集大地震,是台灣近百年來最嚴重之自然災害,死亡人數超過2100人,使得數十萬人無家可歸,並造成受災民眾及救援人員精神及肉體上之重大壓力。一般而言,人類在遭逢災難後,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之身心反應,當症狀及功能損害到達一定程度後,則可能形成某些精神科疾患,如器質性精神疾患、適應障礙症、病態性哀傷、強迫症、憂鬱症或焦慮症、甚至精神病。根據國外研究指出,25%--50%之受災難衝擊之一般民眾,具有精神科的診斷,介入與研究將責無旁貸。而災後最常見的,仍以焦慮症中之急性壓力疾患(ASD),以及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為主。過去研究指出,ASD對於日後之精神疾患之發生具有重要之預測力。在各種創傷後發生PTSD的機率從5%到75%不等,而在數年之後的盛行率通常小於10%。PTSD的症狀主要包含三大向度,分別是(1)過度警覺;(2)感覺麻木及逃避;及(3)創傷經驗再體驗。過去PTSD長期追蹤資料顯示30%完全恢復,40%持續輕度症狀,20%持續中度症狀,10%沒有變化或更加惡化。

本報告將就台大醫學院團隊針對受災災民及救災人員之心理衛生狀況研究提出初報。就災民部份而言,針對震災後2至3週內至緊急醫療站就診之4350名個案進行調查研究,其中共有401名(9.2%)個案照會精神科;401位個案中,有103名(25.7%)需繼續接受危機處理及精神科治療。以結構性面談評量結果,發現26名(6.5%)符合急性壓力疾患(ASD)標準;100名(24.9%)符合亞症候群診斷。主要症狀以過度警覺(75.8%)、失眠(62.1%)、驚嚇(60.1%)、創傷經驗再體驗(51.1%)為最多。分析結果發現,女性較男性有較高比率之過度警覺症狀群。若以65歲為分界,煩躁易怒及勃然大怒以年齡小於65歲者居多;而神經緊張及警覺狀態則以大於65歲者較多。

救災人員與受災民眾同為心理衛生問題之易感族群,台大團隊於災後一個月,針對1114人次之消防人員以簡式症狀量表及簡式性格量表測量,進行身心健康狀況調查。結果發現,身心症狀之綜合評分項目,約有13.8%之受測者,有明顯之精神困擾,且神經質性格特質得分,與災後身心症狀困擾程度呈現有意義之相關。常見之精神症狀分佈如下:疑心(18.8%)、憂鬱(12.1%)、敵意(14.4%)、焦慮(8.8%)、畏懼(15.3%)等。

此外,台大團隊亦在災後第二個月,針對參與東興大樓救災,壓力情境暴露最多之94名隊員進行問卷調查。以壓力症候群量表評量結果,發現約有20%有創傷經驗再體驗之困擾,22%有麻木感或逃避行為之困擾,13.7%有過度警覺之困擾;而在所有受測者中,5.7%達到創傷後壓力疾患之症狀標準,1.1%有自殺意念。同時針對所有隊員進行小組經驗分享(debriefing),每次兩小時;會後一週以結構化之簡式症狀量表評量結果,顯示有明顯精神障礙者為3.2%。

921震災迄今已滿半年,各項急性期救援工作已逐漸進入尾聲,然而精神醫療之需求可能日漸增加,如何整合各項醫療資源,確認高危險族群,並暢通爾後精神科個案長期治療之轉介及追蹤管道,藉由制度面以及實際之醫療保健甚至文化建設之作為,使工作重點逐漸由災後身心重建轉為積極之促進健康,共同達成健康社區之遠程目標。以上研究之重要意義將於會中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