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犬腫瘤發生之概況─獸醫學系 劉振軒副教授

根據衛生署對國人癌症所做的統計,自1987年至1997年為止,癌症死亡原因前五名依序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胃癌及乳癌。其中肺癌與肝癌合計佔所有死亡人數的40%,近十年來,男女癌症死亡人數均以兩倍速度快速成長。1999年的統計結果,惡性腫瘤仍為台灣地區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癌症死亡原因前五名排名不變,每十萬人死亡率135.32人,全年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總計298,784人。由此可見癌症醫學在國人健康上所佔的重要性。在國外一項人、犬及貓腫瘤罹患率調查指出,每十萬人腫瘤罹患率為300.3人,其中乳房腫瘤佔81.1人,血癌及淋巴瘤佔21.3人,口腔及咽喉腫瘤佔12.6人。在犬每十萬隻犬腫瘤罹患率為213隻,其中乳腫瘤佔90.8隻,血癌及淋巴瘤佔25.7隻,口腔及咽喉腫瘤佔20.2隻。在貓,每十萬隻貓腫瘤罹患率為264.3隻,血癌及淋巴瘤佔179.6隻,乳腫瘤佔25.6隻,口腔及咽喉腫瘤佔13.0隻。由上述數據的比較,發現犬乳房腫瘤、血癌及淋巴瘤或口腔及咽喉腫瘤罹患率均比人類高,在貓則明顯以血癌及淋巴瘤為主。因此可見,在比較腫瘤醫學研究上,犬貓的腫瘤是一個絕佳的動物模式。

犬腫瘤發生部位依序為皮膚軟組織、乳房組織

以台灣地區217隻犬所發生的225個腫瘤做分析,腫瘤發生部位依序為皮膚軟組織(89例,40.0%)、乳房組織(71例,31.6%)、生殖系統(25例,11.1%)、消化系統(19例,8.0%)、淋巴系統(7例,3.1﹪)、神經系統(7例,3.1﹪)及其他組織(7例,3.1﹪),前兩名排名與國外之調查報告相同。其中在皮膚軟組織方面,最常見的腫瘤依序為基底細胞瘤(basal cell tumor)、圍肛腺腫瘤  (perianal gland tumor)、肥胖細胞瘤(mast cell tumor)、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及犬傳染性性器腫瘤(transmissible venerable tumor),而國外文獻報告則以肥胖細胞瘤、犬皮膚組織細胞瘤(canine cutaneous histiocytoma)、基底細胞瘤、鱗狀上皮細胞癌、圍肛腺瘤及黑色素瘤(melanoma)為主,二者之間大致相符,唯一不同的是犬傳染性性器腫瘤在台灣發生率頗高,可能由於犬隻接觸頻繁,經由接觸嗅聞磨擦傳染所導致,而流浪犬亦為傳染媒介之可能原因。犬乳房腫瘤多見於第4對與第5對乳房,最常見的型態為腺癌(adenocarcinoma),71例中佔28例(40%),其次為良性混合型腫瘤(benign mixed tumor)有22例(30.5%)。以所有乳房惡性腫瘤(39例)與良性腫瘤(32例)的比例約為5:4,顯示惡性居多。而在病理診斷時即確定有轉移的共有18例,由此可見惡性乳腺腫瘤在實施外科手術切除時,超過50%的病例已開始轉移到淋巴管、鄰近之淋巴結或肺臟,因此腫瘤之預警與早期治療之重要性。生殖系統腫瘤中,國外最常見的型態為賽托利細胞瘤(Sertoli cell tumor),台灣則以犬傳染性性器腫瘤為最多,賽托利細胞瘤與精細胞瘤(seminoma)次之。犬傳染性性器腫瘤好發的年齡以2-6歲為主,公犬罹患機率為母犬的兩倍,推測可能青壯年期的犬隻,因為性活動力旺盛,且不受季節限制而增加其罹患的機率。至於精細胞瘤與賽托利細胞瘤則各有5例,其中各有2例發生在隱睪症犬,顯示隱睪症可能會誘使這兩種腫瘤的發生,因此儘早去勢或治療隱睪症,當有助於降低此腫瘤的發生機率,在年齡分佈亦較常見於中壯年犬隻,以5-9歲為多,這點與其他系統的腫瘤發生年齡不同,可能與隱睪而導致癌症的時間長短有關。消化道腫瘤以發生在口腔的齒齦瘤(epulis)為最多,此與國外相同,共計有5例。神經系統腫瘤方面,國外報告指出以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最為常見,但本調查的資料中7例均為周邊神經鞘腫瘤(nerve sheath tumor),主要發生在10-14歲的公犬,母犬僅有1例,診斷均需借助於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及電子顯微鏡檢查。在淋巴系統腫瘤中,7例均為淋巴瘤(lymphoma),母犬病例較多,罹患年齡2-9歲。

10-14歲為犬腫瘤發生之高峰期

在犬腫瘤發生的性別差異性上,在本次所作的調查或是國外報告均指出母犬所佔的比例較高,乳房腫瘤多可能為主要的影響因素。在消化系統與神經系統則明顯好發於公犬,其中齒齦瘤與犬傳染性性器腫瘤亦為影響性別分佈的因素,此二種腫瘤均多見於公犬。

以年齡層來分析,10-14歲為犬腫瘤發生之高峰期,尤其是在皮膚軟組織腫瘤及乳房腫瘤,此結果類似於國外之報告,14歲以上的犬隻腫瘤發生率降低則可能與犬隻的平均壽命有關。生殖系統腫瘤則多見於中壯年4-6歲犬隻,骨關節系統腫瘤則多見於6歲以下的年輕犬隻,尤其好發於大型犬,如挪威那等。

罹患犬種分析,腫瘤發生率最高的犬種為混種犬,其次為博美犬、可卡犬、貴賓犬與瑪爾濟斯犬。國外則多見於拳師犬及鐵麗亞等犬種。可能與不同地區偏好飼養犬種的不同有關,台灣地區畜主可能由於居住環境的影響,大多喜愛飼養玩賞犬,例如博美、瑪爾濟斯等小型犬,因此這些犬種普遍獲得較佳的照顧,平均壽命也長,因此腫瘤的發生率也較高。在國外研究指出,拳師犬為腫瘤好發的品種之一,但我們的調查中僅有一例,可能與國人飼養族群數目不多有關。以腫瘤送檢地區分析,主要集中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大都市,此與畜主對寵物醫療重視與否和當地獸醫師送檢意願高低有關,此外人口稠密度、檢體運送的方便性也是影響因素。

早期發現並預防腫瘤

惡性腫瘤之所以造成高的死亡率,除了腫瘤本身生長之速度與轉移等惡性表徵外,腫瘤旁屬症候群(paraneoplastic syndromes)的發生亦為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比惡性腫瘤本身更易引起病畜的死亡。所謂的腫瘤旁屬症候群,係指腫瘤除了以直接方式侵犯動物身體外,亦可以經由某種機轉(例如分泌polypeptide hormone釋放於血流中),對於遠離腫瘤發生部位的組織或器官,造成形態上及功能上的擾亂,這種因腫瘤而引發的遠距離副作用效應,即稱為腫瘤旁屬症候群。臨床表現包括因腫瘤快速生長所引起的惡病質(cachexia)、異位性賀爾蒙的分泌導致高血鈣或低血糖、肥厚性骨病(hypertrophic osteopathy)、貧血、散播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白血球增多症(leukocytosis)、血小板減少症(thrombocytopenia)、高蛋白血症(hyperproteinemia)、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發熱、及神經症狀如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及多發性肌炎(polymyositis)等。這些症狀除可提高臨床獸醫師對於腫瘤的警覺性外,亦可做為治療腫瘤時輔助療法。此外,如何早期發現並預防腫瘤的發生,以下有幾點建議供做參考:@TAG=STI11.定期的健康檢查。2.注意寵物身上是否有不明原因腫塊產生。3.是否有長期無法癒合之傷口4.是否有唾液分泌過多或流鼻血及食慾不振、體重異常減輕、呼吸或排泄困難等異常現象出現。5.有無異常神經症狀的出現。6.注意不明原因所引起之血尿或分泌物。7.公犬之隱睪症可能會引起腫瘤發生,宜儘早矯治。8.越早做卵巢子宮摘除術以節育,對於預防乳房腫瘤的發生效果越好。根據報告指出,母犬在第一次發情前即實行子宮卵巢摘除手術,罹患乳房腫瘤的機率較第一次發情後才實施摘除手術之母犬低,前者為5%,後者則提升至8%,若在第二次發情結束後才施以摘除手術,則罹患乳房腫瘤的機率大幅提高至26%。

目前台灣獸醫學界對於犬腫瘤的診斷,臨床上常用的包括理學檢查、X-光及超音波,而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及核磁共振影像(MRI)則仍屬研究階段。病理上則有細胞學及解剖病理,後者除例行H&E切片檢查外,尚有組織化學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及電子顯微鏡觀察。在小動物腫瘤之治療上,最常用為外科切除及化學療法。然而化學療法僅對於淋巴瘤、肥胖細胞瘤及犬傳染性性器腫瘤等具有較佳的效果,其他的惡性腫瘤如果外科切除無法奏效時,則往往束手無策,因此發展放射線物理治療、免疫療法及基因療法將有助於提昇動物腫瘤之治療效果,並減輕痛苦。

展望未來

雖然所採用分析的樣本數目僅217例,計225個腫瘤,但是因為病材送檢醫院遍佈全省,因此也反應了台灣地區犬腫瘤發生與送檢之概況。展望未來,下列幾點值得我們注意:1.隨著動物老化、遺傳、環境變遷及受重視等因素,腫瘤將不斷的被發現,而診治的病例數,預期將日益增加,人類醫學對於腫瘤學診斷與診治方法將被廣泛應用於動物腫瘤之診斷與防治;2.應用動物模式探討人類腫瘤發生機序及防治,勢必成為比較醫學之重要研究課題;3.腫瘤醫學研究將是生命科學領域中最重要的項目;4.台大獸醫學系與附設教學動物醫院配合,將帶動國內動物腫瘤學的研究風氣;

5.醫學與獸醫學共存的大學成立實驗腫瘤學研究中心(Experimental oncology center),對腫瘤學的研究,將會有更多突破性的成果;6.積極建立國內動物腫瘤登記制度,提可大量提供腫瘤學研究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