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台大校園的親水美景-規劃構想

農工系教授甘俊二、土木系教授林國峰

為創造台大特有親水空間,紀念 公圳對台北盆地發展之貢獻,今年初於校務會議通過「 公圳台大段親水空間復原計畫」,並得到台北市 公農田水利會同意,由台大提供水路用地,水利會資助所需經費。

計畫內容包括農場設置湧泉池花園、校園內 公圳水路生態之復原及醉月湖之美化等三大主題,水路總長約2公里,校規會初估整治時間約需3年,經費達1億6千萬元左右。

一、台大人美麗回憶的再現在老台大人的記憶中,過去基隆路還是一片荒原,校園水渠綿延、窪田處處,兩岸綠茵垂柳,生意盎然,伴隨著學子的成長,留下許多初生之犢的雄心與豪氣。潺潺的流水,總讓師生在研究之餘,約集三五好友到水路裡「摸蜆仔」,回到宿舍馬上來鍋鮮美的蜆仔湯,犒賞自己。這樣的回憶,隨著老垂柳被新樹苗取代,水路加蓋地下化後,埋藏在老台大人的心中。為使這樣美好的回憶重現,今年初校務會議通過「塯公圳台大段親水空間復原計畫」。該計畫起源自土木系教授林國峰(前水工所主任)提出將原塯公圳位於水工所旁水路綠美化之構想。經與校長陳維昭教授、農學院院長吳文希教授、工學院院長楊永斌教授、台大醫院院長李源德教授及農工系甘俊二教授討論後,認為目前校園缺乏整體規劃之親水環境,若能藉由塯公圳位於台大校園內水路原貌之重現,將校園內利用率較低的零散空間加以整合,並藉此展現台大學術研究的活力,是相當值得推動的一件事。因此陳校長乃邀請甘教授與林教授等成立規劃小組,針對校園整體親水空間進行統籌規劃。甘教授等秉持奉獻母校的精神,廣納各方意見,向各方爭取計畫所需經費,最後終於得到台北市 公農田水利會同意資助。

二、規劃案初步內容整個親水空間的佈置大致可分為湧泉池花園、校園生態水路及醉月湖美化三個部分。2.1湧泉池花園1.位置:試驗農場面臨基隆路側之適當地點。2.土地利用現況:種植試驗作物。3.規劃目標:(1)塑造校園另一景點。(2)紀念塯公圳對台北盆地的貢獻。(3)提供師生甚至台北市市民休憩及親水的空間。4.規劃構想:(1)規劃課題:a.配合基隆路校門口之設立,以湧泉的方式展現釋放台大校園學術研究的活力。b.將過去塯公圳對台北市的貢獻,融入花園規劃當中,作為塯公圳台大段水路歷史之旅的起點。c.配合周圍校園內外學生及居民的活動,利用湧泉及周邊空間的規劃,提供平時休憩及綠美化親水的空間。(2)規劃內容:a.湧泉口:利用自然重力以地下管路的方式,承接未來來自醉月湖假山淨化後之水源。b.塯公圳紀念碑:記載塯公圳的始末與台北盆地發展之間的關係,藉此紀念塯公圳對台北市之貢獻。c.湧泉調蓄池及周邊環境的綠美化植物。2.2校園生態水路1.位置:分為三段(1)第一段利用農場內水路連接湧泉池至總圖前廣場。(2)第二段於總圖前廣場設置水幕及戲水池。(3)第三段利用小椰林道原塯公圳水路之復原,連結總圖廣場與醉月湖。2.土地利用現況:(1)第一段水路寬約1.5米深約1米,為混凝土內面工之梯型渠道,主要作為農場排水溝。(2)第二段目前種植草皮,但維護管理困難,草皮雜亂無章,空間使用率低。(3)第三段平均寬度約15米(由椰子樹下草圃至相鄰建築物之距離)。目前該段水路已全面加蓋,地面上除供作腳踏車停放外,並無其他用途,成為校園內髒亂及安全的死角。3.規劃目的:(1)以水路線狀分佈之水流,將校園內親水空間加以延伸。(2)恢復塯公圳水路原貌。(3)清除校園髒亂死角原塯公圳加蓋水路.(4)與教學結合。4.規劃構想:(1)第一段農場水路改善為兼顧生態性之水路。塑造水域的多變性,孕育水中生物不同的生長環境。(2)第二段於總圖前廣場設置水幕及戲水池。利用水在立體上表現,建構親水空間的另一種型態。當我們由新生南路大門口進入校園,除了看到高大莊嚴的椰子樹與活潑動人的杜鵑花外,還可以由廣場前的水幕與戲水池感受校園的朝氣與活力。(3)第三段計畫將原塯公圳水路原貌予以復原。復原之水路將不依照舊水路穿過辛亥路之流向,而由原來小椰林道旁之水路,自思亮館旁延伸至醉月湖。復原之水路將採用明渠取代原加蓋後之水路,寬度約15米,最高蓄水深度達60公分,平常保持在水深20至30公分。內面工採用可滲漏之石板設計,至於水路底部將保留部分原塯公圳之水路斷面。另於沿路埋設地下管路,將醉月湖淨化後之水量引至農場的湧泉池。水路平時將維持淺水深,塑造水路親水空間,放乾後可迅速回復人行健康步道,高水位時也可當作划船競賽水道。2.3醉月湖美化1.位置:原醉月湖區。2.土地利用現況:原醉月湖區可分為主要及次要兩個湖區。主要湖區內有涼亭及小橋,次要湖區則以涵管與主要湖區相連,平衡水位,水質嚴重優氧化。湖內有養殖魚鴨,岸邊雖有種植柳樹等植物,但處處可見便當盒等垃圾,不但談不上親水,在空間上的使用亦極為浪費。3.規劃目的:(1)展現醉月湖的立體美。(2)維持醉月湖乾淨的湖水。(3)提高周邊空間的利用。4.規劃構想:醉月湖原來就是台大農田旁的「牛湳地」,終年蓄水,從未發生乾涸。未來將配合水路浚挖所產生的廢棄土堆置於次要湖面上形成假山,將原次要湖區當做沈澱池,假山內設置淨水設施,淨化流入醉月湖的湖水,並抽送至假山頂,提高水頭。部分水量藉由假山瀑布造景流回醉月湖,另一部份則由地下管路回流至農場湧泉花園湧出。至於假山之造景,除利用瀑布展現醉月湖之美外,另外將於假山頂上設置「鼓樓」,紀念當年篳路開圳,先民為警示外來侵擾,曾在公館地區設置「鼓亭」(古亭)的歷史意義。為維持水路內之「活水」,整個系統的動力僅來自於淨水設施的幫浦,其餘皆利用水頭的落差,展現水體不同的美感。工學院院長楊永斌提出可在鄰近各系所樓頂設置太陽能,提供系統所需之電力,配合季節的變化,讓水路有不同的景觀。雨季時,水量充足,只要維持適當的水頭落差,水路中的水就可自然流動,達到親水的目的。旱季時,水質容易惡化,可利用充足的陽光,讓淨水設施充分運轉,甚至在缺水的情形下,則可利用石板水路之透水性,排除積水,回復人行步道之功能。三、未來展望塯公圳曾經見證台北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社會的歷史,不少地區也因圳路開拓而得名。例如塯公圳在公館地區進入台北盆地後,水路形成「大彎」,大安即由此得以命名。本計畫除了要創造台大親水的空間,對於紀念塯公圳對台北市貢獻亦有其歷史意義。該水路不只是要成為台大人美麗的回憶,也將是台北市市民珍惜先民辛苦努力的成果。總計校園生態水路長約2公里,透過各類親水活動的舉辦,包括讓學生發揮創意,舉辦設計橋樑比賽;小椰林道旁之直線水路可做划船競賽;水域旁栽植親水性植物,恢復垂柳青青的景觀,孕育水域生物多樣化活動空間,作為台北市民戶外生態教育場地等活動,讓所有台大人及台北市民都能共襄盛舉,共同創造「親水台大,美麗台北」的都市空間。四、實現台大人的夢想本計畫在規劃過程當中,曾接受「三個女台大人」的建言,參考英國劍橋大學「康橋」的景緻,製作一系列的規劃草案,並透過各種場合,徵詢各系所及學生意見,希望能將最好的構想融入規劃案,相信未來呈現在校園內的親水空間,都會有你我所構思的影子。歡迎各界踴躍提供意見:甘俊二教授:kce@upland.ae.ntu.edu.tw。林國峰教授:gflin@ce.ntu.edu.tw。

編按:「塯」實為「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