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誠信與公義

                  孫震

陳校長要我在今天的校慶典禮上講話,我覺得非常光榮。首先我祝福母校校運昌隆;各位老師、同學學術精進。我接著要向李遠哲先生道賀,李先生在學術上的成就是我們臺大人的驕傲;也為臺大人樹立了榜樣和目標。他所得到的各種榮耀可謂實至名歸。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回歸誠信與公義」。我覺得跟校長剛才的講話;以及去年校長在校慶典禮所說的內容,有許多可相互輝映。因為,從去年12月以來,美國發生了一連串企業的弊端。我們台灣似乎也有類似的問題,也許比美國還要嚴重。我覺得正本清源都是因為我們的產業界、甚至整個社會,捨本逐末,不務本而務虛的結果。

去年12月安隆(ENRON)公司向法院聲請破產。安隆是一家能源貿易公司,80年代崛起於德州,很快成為美國第七大公司。其高層主管,長袖善舞,結交政治人物。從1990年到2002年,公司及其高級主管的政治獻金將近六百萬美元。參院的100位參議員當中,有71位收到他們的捐獻。包括事發後負責調查安隆案的能源委員會23位委員中的19位,都曾經獲得其政治獻金。美國總統的最高經濟顧問和貿易代表曾是安隆的顧問;小布希總統的三位內閣閣員亦接受安隆的政治捐獻。

安隆公司與今年7月東窗事發的世界通信(World Com)都是勾結會計公司,運用會計技巧,隱藏事實,將實際虧損做成帳面盈餘,造成偏高的股價,從中獲利,使千千萬萬不知情的投資人和員工慘遭損失。安隆是將虧損科目隱藏於特別帳目(SPE),世界通信則是將費用列為資本支出,分年攤提。我們只要引用幾個簡單的數字,各位就可感到事態的嚴重。在安隆聲請破產前一年中,其144位高級主管,從公司、獲得7億4千4百萬美元,其中董事長雷伊(Kenneth Lay)一人獨得1億5千2百萬美元,折合台幣50餘億元。參加安隆退休計畫,投資安隆股票的2萬4千位員工損失超過10億美元。

從安隆到世界通信一連串企業弊端,對美國經濟發生的影響,可分短期和長期兩方面來看。在短期方面,企業醜聞使市場信心動搖、股價下跌、社會大眾的資產價值縮水,對消費和投資都有不利的影響,延緩經濟復甦的到臨;在長期方面,則使世界各國對美國企業心生疑慮,如因而減少對美國的投資,導致美元貶值,將造成世界經濟重大災害。

在過去半年中,美國媒體和輿論界批評和檢討的文章很多,且漸從消極的批判轉為積極的檢討,讓人感覺到美國畢竟是一個有反省能力的社會。我想特別介紹今年8月19日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亞洲版其中一篇是(安隆之後:理想公司)。這篇文章說,「春田再製造公司」(Springfield Remanufacturing Corp)的老闆史泰克(Jack Stack)過去10年,每年夏天都到MIT史隆管理學院,向參加「巨人培育營」(Birthing Giants Program)年輕企業領袖介紹其公司文化:「信任、忠誠與公義Trust,Integrity and Fairness」。自1990年代後期網路興起以來,史泰克從他們身上明顯感到美國年輕人態度的改變。他們對自己比對公司更重視。他們成立公司組織是為了圖利於一時,而非長期經營;他們對手中股票的價值比對公司的利潤更熱衷。在他們眼中,史泰克簡直迂腐過時,有一陣子史泰克自己也開始懷疑。因為,太多年輕經理人沈迷於快速發財,然後退出職場享受人生。

不過經過安隆事件和泡沫經濟後,企業倫理重獲重視。世人終於了悟企業價值比公司首長的報酬和股票價格更重要。信任、忠誠、和公義才是企業最基本的價值,也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基礎。史泰克說:「企業所重視的就是價值Business is all about values。」

美國和台灣近年很多人經濟行為表現,常讓我想起德國經濟史學家Max Weber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和奧國經濟學家後來在哈佛任教的Joseph A. Schumpeter的《經濟發展理論》。我們常以為資本主義的特質是貪得無饜,但是,Weber指出,貪得是自古以來普遍的現象;貪得並非資本主義的精神。資本主義的精神反而是在一定規範下有節制的賺錢。Schumpeter認為,企業家從事創新、產生利潤、引起投資群集,使生產和就業增加,經濟才可繁榮。

Weber的資本主義精神和Schum-peter的企業家,都是一種人格特質。具備這種特質,勤勉、節儉、冒險犯難、努力工作,利潤只是其結果,而非原因。而預期未來各期利潤在資本市場上貼現成現在的價值,才是正當的股價價格。然而我們看,近年美國和台灣的社會,不務正業,炒作股票,賺取厚利。他們的獲利並非來自創新和利潤,而是來自別人的損失,或整個社會未來的損失。一位作家在其關於安隆公司的近著中說:「安隆公司的設計,在使人不需要創造利潤而可以賺錢致富。其目標在使股價上漲,其方法則是造成群眾的迷惑。」(Business Week,Oct.14,2002, p.l1)。整個資本市場又何嘗不是如此?試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生產創造新增的價值,則一切貨幣性或金融性投資所賺取的高利、甚至暴利,從何而來?

大家都知道西方經濟學鼻祖Adam Smith在他的名著《國富論》1776中指出,個人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冥冥中就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帶領我們達成公共的利益;而且比蓄意想達成公益更有效。然而Smith在《國富論》出版前17年先出版《道德情操論》1759書中指出,只有在倫理的基礎上追求自利才會達成公益。企業倫理是根本,利潤是結果,遵守倫理、創造價值,才會產生利潤。不顧根本,只求賺錢,整個社會都須為之付出代價;過去十年,許多不事生產者的暴利,美國經濟和台灣經濟目前正在付出代價。

倫理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節制。倫理需要配合外在的支援,體系才能普遍和持續遵守,否則遵守規範的人常是先受到損失的人。倫理的支援體系有三道重要的防線:第一道是健全的社會制度,包括組織、規則以及內在和外在的監督。美國在經過一連串的企業弊案後,目前正全面檢討董監事會的功能和公司治理。第二道防線是公正嚴明的司法,彰顯正義,為社會維持最起碼的倫理水準。第三道防線是明辨是非的社會,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讓好人得到鼓勵,壞人受到譴責。我國自古重視倫理,倫理先於知識。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近年我們台灣的教育表面上雖說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實際上四育偏廢,獨尚智育。我希望我們的教育體系重新重視倫理教育。唯有在倫理的基礎上,個體的利益才會和群體的利益相一致,個體的努力才會促進群體的利益,而群體的利益才會與所有個體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