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的發展與國家發展不可分割臺大的成就是全民的成就--關於行政院限期騰空收回大學土地與眷舍問題說明

前 言

最近,行政院對於大學校園用地提出若干構想,國立臺灣大學身為國立大學的一份子,依法行政自無疑義。惟教育為「百年樹人」大計,此事涉及本校未來的發展,爰分別條陳意見於後。

第一,大學應永續發展

本校的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民國十七年,當時學生僅六十人,日本殖民政府所規劃的校地就是七十五年後今天的規模。發展至今,本校學生已近三萬人,人數成長五百倍,校地使用漸趨飽和。一個殖民政府在七十五年前都能高瞻遠矚規劃殖民地大學的未來,給予足敷半世紀發展所需的空間。現在已是全民的政府,應該有更大的氣魄,更深的關懷,更遠的眼光,以協助國立大學的永續經營與長遠發展。

第二,大學應整體規劃

大學校園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校外土地是校內土地的延伸,兩者結合才足以彰顯一個大學的文化,而其開發使用也必須由大學進行整體的規劃。本校便是基於永續發展與整體規劃使用的理念,自民國七十四年起停止公教住宅改建,保留目前位於住宅區、商業區的數處土地,以備校內部分設施外移及校務長期發展教學研究之需。惟多年來因政府財政困難及法令諸多限制(如:不能調配早年配住眷舍的住戶、土地不能合建、土地標售未脫售等),以致各處宿舍多已老舊,土地迄今無法有效利用。加以本校歷經七十五年漫長的歲月與發展,尤其近年成立電資學院、生命科學院及計畫遷回之法律、社科學院,校內土地已明顯飽和,必須將校內教職員宿舍逐步外移,以因應目前及未來教學研究空間之需。這是本校目前校地使用的實況,有必要讓主事者與國人瞭解。

第三,城市的綠色空間應予保留

本校目前位於住宅區土地之日式宿舍(行政院所謂應檢討的「低度利用」房地),大多屋況尚佳且有現住人居住並維護,這是社區居民珍視的城市文化記憶。本校為鄰近社區保留了一個老樹環抱、綠意盎然,蘊涵人性化以及濃厚文教氣息的「低度利用」空間,給生活在水泥叢林的台北市民一個喘息的綠色角落。尤其是在高密度的都市裡更需要低密度空間作為防災之迴旋,這正是市民企盼的難得的寶藏。若政府全面收回標售,改建開發為高度利用大樓,勢必造成文化資產的浩劫,引發各方人士的大力撻伐。因此,所謂「低度利用」的定義以及所衍生的不正確的構想,建議予以全面修正。

第四,政府政策應有一致性

過去多年來政府基於大學發展之需要,編列預算以低價徵收民地、拆遷民房者,為例甚多。如今若將學校長遠發展之土地以短期閒置為由收回管理或標售,對於配合學校發展而犧牲自有財產利益的民眾將無以交代。語云:「民無信不立」。失信於民將增加政府未來執行相關政策之困難,茲事體大,請慎重考慮。

第五,本校配合政策推動公共建設

國立大學的經營長遠而辛苦,至今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從早期全部經費仰賴政府預算,至目前的校務基金制度,本校每年必須為自籌六成經費而努力。校園土地與建築本來就是學校發展的關鍵之一,但長期以來受制於國有財產法的諸多規定,以致經營十分困難。以本校為例:興建椰風專案學人宿舍、推動學生宿舍BOT、國際青年交流中心BOT、羅斯福路都市更新案等,是目前的重點工作。其中椰風專案學人宿舍申請了七年才奉准,其他也都是這一、二年才放寬的。本校為全力配合行政院積極推動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九十二年預定達成新台幣一千億元之目標;已完成之尊賢館、第二學生活動中心、溪頭教學會議中心ROT三案,是教育部國立大學的模範案例,其績效有目共睹。

第六,國立大學是國家整體發展之重要部分

國立大學資源為全民共享乃是正確的觀念。國立大學是國家發展的一部分,國立大學的進步就是國家的進步。臺大本來就是全國全民共享的資源,臺大數十年來在教育學術上的努力與成就有目共睹,直接、間接提昇了我國的競爭力與國際地位。大學豐沛的資源雖不僅土地而已,更需要的是師資、學生與教學研究。然而土地畢竟是維繫大學水準的基本條件。只要強化學校經營管理,鬆綁不合時宜的法令,學校在眾多專業人才協助下必可永續發展,其所挹注高等教育之經費與自我發展力量才能夠持久,也才能夠減少政府財務補助與家長學費的負擔。

結 語

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政府不盡心透過各種方式推動高等教育,協助該國一流大學發展,以培育知識經濟時代具國際競爭力之全方位人才。 前些時候上海交通大學做了「世界大學排行榜二OO三」,本校雖在兩岸三地名列第一,但世界排名卻只有第一百九十名,遠遠落後於日本東京大學的第十三名。顯然我們還有再努力的空間!但是比較兩國政府每年花在每位大學生的教育經費,日本東京大學為二百萬元,臺灣大學只有十九萬元。換言之,本校已以最經濟、最有限之成本創造出國際認同之學術成績與國家人才。如果政府能多協助並讓各大學好好經營現有的資源,相信臺灣的公私立大學一定可以在國際學術上居於領先之地位,朝教育部所訂「未來五年,國內至少有一所大學名列亞洲前五,世界前一百行列」之目標努力,使臺灣之國際地位能進一步提昇。

總之,教育政策之推動不宜躁進,尤應避免矛盾。對於高等教育的發展,政府應給大學更大發展自主的空間與正面協助,而不是動輒取走零星土地與宿舍。學校必須在永續發展、尊師重道、社區互動與文化環境保育等方面發展出一個多元的面貌,才能作育社會菁英。政府應考量學校的特性,瞭解學校與國營企業或一般行政機關之不同,在推動高等教育發展、校務基金制度、促進民間參與建設與五百億學校國際化之政策時,盡量給予大學自主管理的空間,而非反向操作,將學校列於資產清理檢討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