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成事 以敬安人 和喜自在 發揚人文精神 聖嚴法師於臺大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為推動人文教育,本校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與共同教育委員會與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於93年1月9日上午在校總區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舉行「法鼓人文講座」簽約儀式。法鼓山聖嚴法師與陳維昭校長及與會貴賓共同期許將人文精神落實在我們社會及心靈環保教育,達成人類和平共存、和喜自在的新年心願。

陳校長首先致辭表示,《世界諸大文明或宗教之對話與融合》以及《東亞文化傳統中之人文精神或身心關係》是「法鼓人文講座」設立的目的,意義深遠,亦是現今社會最重要的課題。校長極力推崇聖嚴法師多年來在國內外積極推動心靈環保,為族群融合,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令人景仰,也因此去年榮獲總統文化獎。

陳校長說,他個人雖然沒有皈依,但在做人處事,尤其在處理校務之原則等各方面,都秉持著法師「以和成事,以敬安人」的精神典範。尤其目前正面臨選舉期間,政治人物應以法師「智慧不起煩惱、慈悲沒有敵人」之修為,避免無謂的許多口水爭端,因此期盼透過法鼓人文講座之設立,能為我們社會帶來安和樂利的景象,並以聖嚴法師為法鼓山所定的年度主題「和喜自在」祝福大家。

聖嚴法師接著致辭表示,陳校長一席話充分且具體展現了法鼓山的人文精神,因此讚揚陳校長非常的「法鼓山」,並感謝中研院院士李亦園教授、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總主持人黃俊傑教授、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曾濟群校長及其團隊,以及多位學者的規畫思考建議,從學校開始設立法鼓人文講座,將人文精神落實在我們社會,方能著力在人世間、可大可久。目前除臺大之外,也在北京大學設置了法鼓人文講座,未來也計畫能在其他大學設立。這項講座的目的就如陳校長所言,希望世間能以人文精神,人文的修養達成和諧的目的。

聖嚴法師表示:「現今的世界好像非常的不安定,原因很多,有宗教的、經濟的、政治的、種族的種種原因,都是因為欠缺人文的修養。所謂人的文明可以詮釋為不是野蠻的、文明人不是野蠻的人,但是我們有許多人,文化水準蠻高的,但是他們的行為很野蠻,他們的語言動作很野蠻,他們的思考方法也很野蠻,這算不算是人文的精神、人文的修養呢?我想這是值得考慮的,因此希望文明之間、異文化之間,應多溝通、互相瞭解、求同存異,如同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世界大同,大同裏面是可以多元化的。現在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民族是多元的、宗教是多元的、政治理念也可以是多元的,更應該互相學習包容、共存共容,世界才得以和平。」

聖嚴法師強調,除了在臺灣寶島這塊土地上推動和諧這項工作,也在國際之間求取和平,經常在許多國際重要會議中提出,各族群及宗教,彼此應該互相包容、學習尊重及提攜、幫助之外,更應追求共同的倫理價值、以及共同為和平祈求。而對於一些人,為了和平使用暴力,目的是和平,手段卻是暴力的行為,聖嚴法師提出呼籲「凡是聖典古訓中與人類和平有衝突的地方,都應該重新詮釋予以糾正」。此一觀點不僅佛教徒,其他宗教也已認同。此一趨勢正是今天法鼓山設置法鼓人文講座的目的,希望在國內外推廣此一人文精神,也就是人文精神的一個重點所在。

中研院院士李亦園教授以臺大教授以及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董事雙重身分見證這場簽約儀式時表示,今年是他臺大畢業滿五十週年的日子,能實踐聖嚴法師宏願,在華人世界兩所最高學府設立人文講座,展現聖嚴法師對社會及高等教育最大的關懷,意義不凡。李院士並推崇陳校長多年來領導臺大以及黃俊傑教授、李鴻禧教授等人大力支持下,臺灣大學近年來獲得國科會人文研究中心、教育部三項人文卓越計畫、以及東亞文明及儒學研究中心設置,充分展現臺大除了理工專長之外,一流的人文社會水準。今天能夠將法鼓山人文講座設在母校,並配合臺大各項人文研究計劃,相信更能啟迪社會人文教育的風氣,具體弘揚聖嚴法師推動人文精神以及人文修養的目的。

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執行長、前國立編譯館館長、中央圖書館館長曾濟群亦對媒體表示,聖嚴法師曾提到,法鼓山是一個宗教團體,也是一個教育團體,平時所做的工作都與推動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有關,今年第一年捐贈臺灣大學「法鼓人文講座」金額為數雖然不多,只是為二十一世紀的人文關懷盡一份心力,同時法師也呼籲社會各界節省婚、喪、壽慶費用,作為各種獎勵學術的基金,回饋最大、對社會影響也最大。

法鼓人文講座每年將聘請海內外著名人文學者六名擔任,每場講座至少結合網路公開演講一次,未來將由本校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與共同教育委員會辦理,針對世界諸大文明或宗教之對話與融合、東亞文化傳統中之人文精神或身心關係等領域舉辦系列演講,同時與師生進行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