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林信義董事長:創新與競爭力-新世紀、新思維、新台灣

---94年3月14日工學院演講實錄---

具有總統府資政、總統經濟顧問小組召集人與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等多重職銜的林信義先生,於94年3月14日在百忙之中撥冗前來本校工學院演講。林董事長以「創新與競爭力-新世紀、新思維、新台灣」為題,深入剖析台灣經濟情勢、台灣產業發展、創新競爭力、國家資源運用、台灣的願景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議題。

演講一開始,林董事長首先分析台灣當前的經濟情勢,他指出:2000年以後,整個IT產業的過度供給(oversupply)、網路泡沫化,造成全球經濟情勢丕變,使得我們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有人說台灣的經濟生病了,確實我們遭遇到一些問題。從數據來看,西元2000年經濟成長率5.86%,2001年卻降為-2.2%,這是台灣五十年來從未發生過的經濟上嚴重的衰退。然而2002年,我們慢慢恢復到3.94%,2003年SARS風暴,經濟成長率雖小幅下滑為3.33%,香港是3.1%,新加坡則是1.1%,但就競爭國家之間相對的經濟成長率來看,台灣的競爭力仍強。

2003年,台灣除了科技大廠運籌全球,許多中型傳統產業及服務業,也沒有被巨浪打翻,反而站穩腳步,乘著浪頭起飛。2003年台灣大企業總營收、總獲利都創下歷史新高。1600家大企業總營收成長10.3%,達16.1兆,總稅後純益則成長227%,達9005億,比起2000年網路經濟極盛時期的總稅後純益6759億增加33%。

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股市的本益比(P/E ratio)持續下降。資本市場本益比若繼續下降,市場規模會縮小,籌資能力會變差,如此一來,優質企業可能考慮至國外市場募集資金,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無法吸引外來資金,形成資本市場的惡性循環。另外,台灣產業結構性失業比率仍舊偏高。自從產業自動化生產後,勞動生產力上升,相較1996年,平均每位員工之勞動生產力提升23%,企業平均雇用員工人數下降7%。而知識密集產業與大型企業(500人以上)創造就業機會有限,知識密集產業家數占總企業家數11%,創造四成產值,吸納員工183萬人(僅占全體人數之27%);大型企業僅占總企業家數之0.09%,創造44%生產,從業人數卻只占全體就業的22%。另方面,萎縮中之小型企業(1~~99人)卻是主要的就業貢獻者,小型企業占總企業家數之99.4%,創造37.5%生產,但從業人數卻高達全體就業的63.4%。

就當前台灣產業發展的狀況,又有何因應之道呢?林董事長提出「微笑曲線」的概念,微笑曲線的兩端分別是「創新研發」和「運籌物流」,中間是「製造裝配」。林董事長認為,台灣有很多核心競爭力與技術,應該走往微笑曲線兩端,把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留在台灣。所謂高附加價值,就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高價值(不一定是高價格),以及關鍵零組件與原材料。一方面做運籌物流(Logistic),包括行銷、品牌、通路,另一方面做研發。而台灣有另一個優勢就是有豐富的彈性製造經驗,能夠以多種少量快速對應顧客的需要。

除了產業重新定位外,我們應當務實發展,提升產業的實力。台灣在1995年已是世界IT產品的製造中心,卻遲遲無法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和研發創新的基地。林董事長認為,台灣絕對有優勢能成為一個研發創新的基地。就地理上而言,從台灣飛往亞太八大主要城市平均時間僅需2時55分,而與亞太六大主要港口平均航行時間,也僅需花費53個小時,是其他亞太國家無法相比的。林董事長也強調「自由貿易港區」的重要性,可以強化台灣運籌能力。因此,我們要深耕台灣、 佈局全球,台灣必須運用優勢,發展運籌,以物流管理技術降低成本,並塑造品牌,創造價值,才能繼續保有產業的優勢地位。

面對產業環境變遷,要求少量多樣、品質高、價格低的產品,但是在利益偏低與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林董事長表示,「創新」是未來的競爭力。產業應追求令顧客感動的品質,以創新作為尖兵,品質作為後盾。並且與企業經營結合,塑造有特色的TQM(全面品質管理),更要加強策略規劃及創新能力,以保持速度與彈性,林董事長並強調企業的致勝關鍵在於資源整合與執行力。

至於在國家資源的運用上,林董事長也提出精闢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電力的供應方式應以小型、分散、自給自足為原則。南電北送長途運輸的方式,無形中會消耗更多的電力。對於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方面,林董事長樂觀其成表示,透過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可合理分擔風險,共享利益,雙方設立查核點並建立退出機制。

對於台灣的願景,林董事長認為,我們的國家充滿了優勢,但是我們也有不足的地方。只要我們保持自我的優勢,並且補強弱勢,以總體為思考,方向要明確,不要逃避問題,重視企業的精神,強調時效與成本。更重要的是,不要有本位主義,因為台灣沒有內耗的本錢,只要我們團結,強化競爭力,定位明確,那麼台灣將來會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