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早期核物理紀錄片四方合作儀式暨普物實驗展示廳開幕典禮6月22日舉行

才剛榮獲2005物理年全球點燈競賽勇奪世界第一,7月即將赴瑞士接受表揚的臺大物理系張慶瑞系主任於94年6月22日與臺大物理系團隊在臺大二號館(舊物理館)大廳,舉行「臺灣早期核物理紀錄片四方合作儀式」及「普物實驗展示廳開幕典禮」。張主任表示,普物實驗展示廳的開幕及四方合作,結合了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遠流出版社、中華民國物理學會、以及臺灣大學的各項專業及資金,共同為臺灣早期核物理紀錄片拍攝製作進行合作事宜。臺大物理系團隊今後將在二號館101原子核實驗室舊址上,重建原子核實驗室,作為原子核科學博物館,並追尋臺灣早期核物理發展軌跡,以呈現臺灣早期科學史發展的面貌。

臺大物理系張幸真教授指出,臺大物理系的前身,為1934年台北帝國大學荒勝文策教授所建立的物理講座。荒勝教授是京都大學物理博士,也是愛因斯坦的學生與好友,他所建立的原子核實驗室,在1934年完成了物理史上第二次人工打擊原子核實驗,只比英國劍橋凱文迪西實驗室晚了兩年。

荒勝文策教授回日本後創設了京都大學原子核實驗室,他所規劃的加速器也是京都大學大型原子爐的前身。荒勝教授也曾奉日本海軍軍部命令,執行代號「F-go」計畫,發展原子彈。戰爭末期,美軍在長崎、廣島投下原子彈,荒勝文策也是日本海軍原爆災害調查班的領袖。

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臺北帝國大學轉化成臺灣大學,物理講座結合相關講座成立物理系。在戴運軌主任的指揮下,許雲基教授率同林松雲、許玉釧、周木春三位技術人員,在物資艱困的環境裡,重建了荒勝文策遺留的原子核實驗室,並且在1948年五月完成人工擊破鋰原子的實驗。爾後二十年間,許雲基教授並且不斷改良改良加速器及雲霧室等相關設備,並自行提煉重水,發表了近三十篇論文。臺大原子核實驗室的成功,振奮了民心士氣,戴運軌教授後來也促成了中央大學在台復校及清華大學原科院的成立。

現今臺大物理系團隊在二號館101原子核實驗室舊址上,由許雲基教授、林松雲、許玉釧技師帶領,將重建原子核實驗室,作為原子核科學博物館。由於體會到原子核實驗室在台灣科學史上的重要性,因此中華民國物理學會、臺灣大學、遠流出版社、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四方通力合作下拍攝科學史紀錄片,將以原子核實驗室重建過程為發端,追尋臺灣早期核物理發展軌跡,以呈現臺灣早期科學史發展的面貌,並發揮科學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