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詩經》《楚辭》等詩詞來講解詩人寄託的創作手法。鞏教授提出的第三個主題:要理解作品,就要用自己的精力、生活體驗和想像去體會、去補充和豐富詩中的情理、境界。王維詩《始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直」跟「圓」,要體驗過才能了解這兩個字的意境。《送刑桂州》「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的「白」和「青」乍看之下或許沒道理,但細細品味後卻能體會這兩個字的恰當。由了解到「同情」一首詩,所需的就是「想像與體會」。鞏教授一再強調,讀詩是「感」字當頭,而非「理」字當頭,且大量閱讀古典詩詞即較易理解體會詩人當時的背景及心境,進而培養個人的感悟及判斷能力,養成審美的眼睛,知音的耳朵,及感知美的心靈。

  古人作詩作詞常不輕易把方法透露或傳授別人,今鞏教授把閱讀及理解古詩的技巧大方的跟大家分享,果是「把金針度與人」,以生動的語氣及家喻戶曉的詩詞為舉例,帶領大家進入古典詩詞的殿堂。演講後,許多同學仍圍繞著鞏教授繼續討論,直至九時許方結束。在久雨初歇的夜晚,為校園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