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公共論壇:能源管理政策的思辯--盧信昌(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過去三年來原油期貨價格飆升的新聞正不斷衝擊著我們的思考,這個現象是否是地底下原油庫藏耗竭的前兆?答案如果是,那麼替代能源供應有那些?從政府到個人生活方式究竟要如何來因應調整?另外,這波原物料價格的走勢是否會發生供給面推動的通貨膨脹,最終衝擊到全球貿易的永續發展?而清靜簡約、寡欲無求的觀念推展,與節能研發的進行和綠色產業的商機發展,究竟有互補互惠或是矛盾互斥呢?答案如果不完全肯定,那麼當大宗物質成本反映到消費者價格的變動時,是否會涉及資訊濫用與市場優勢的聯合行為,因而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的嫌疑呢?

綜觀從芝加哥期貨市場的農產穀物、倫敦的黃金和金屬物料,到紐約現貨原油交易等的價格趨勢與漲幅,雖然地域有別、產品不同,交易的目的與主要的買賣方不盡一致,就連起漲點與波動時機也互有落差,但在過去的三年來,各市場的交易口數都大幅增加,成交價格也約略高漲三倍有餘!其實穀物肉品是年年春風吹又升的永續生產,就算地球人口超越了負載其倉儲的成本也高,要投機居奇很難;而多數金屬都有回收利用的可能在,在電子商務的熱潮最蓬勃、電信網路擴充最積極的九十年代未見銅價激漲,如今則是無線網路科技愈發成熟時,要用經濟基本面的變化來解釋銅價也難!更有趣的是資源耗損率高,庫存成本卻低的原油期貨,翻揚看漲的期間雖然比較早,但最近三年的漲勢比其他大宗商品卻不見得高!

大宗物資價格的全面飆漲顯然是需求面的因素所致的成份居多,因為供給匱乏、資源耗竭的解釋並不成立,至於需求面的因素究竟是人口增加等需要量的實質變動,抑或是寬鬆的貨幣融通與金融開放,所引生的投機性需求則有待進一步的資料觀察來釐定!諷刺的是號稱知識經濟的世代,由資訊科技所帶動在人力使用與決策品質,甚至交易與流通上的成本節餘;以及因為資訊影音數位化,在生活層面上可以產生的物資需用減少,例如上網洽公來取代遠行出門,瀏覽網頁就不必去砍樹印書等等,竟然會敵不過財富效果所激出的需求與價格增加!人類對實質物質的需求似乎是屬於奢侈財的分項,無怪乎書香門第與朱門酒肉的歷史辯證早已有公論。

以休旅車的風行來說,美國車商知道用卡車做底盤的車,既可以規避安全與環保油耗的要求,進口關稅也遠低於家庭房車;而消費者一則本來就希望改變生活型態開大車,女性駕駛人也迷眩於掌舵般高人一等的氣勢,再加上科威特戰爭以後的九十年代油價持穩,孕育出家家買大車的企圖,卻完全忽視對環境破壞與操控安全的代價!雖然美國三大汽車廠在這波消費熱退潮後,因為法院訴訟案件與租賃車退租率偏高的情況而虧損連連,最可惜的是七十年代末期石油危機所促成的綠色消費意識也被誤導破壞,畢竟越野深入可不等同於熱愛自然環境!可以預料的是未來十年這些低效能、高油耗的車仍將馳騁於大街小巷。從這個案例的分析可知政策規範的解釋與執行面的鬆綁,如果不做全盤利害的考量分析,而是躁進偏頗的聽憑利益團體的遊說,最終都是社會的共同災難!

既然立即明顯的供給短缺並未出現,寬鬆貨幣政策所引發的資金炒作現象也逐步得到正視,而類似第一次大戰以後關稅壁壘的全球恐慌也沒有發生,那麼現階段的能源政策應該是定位在前瞻與預警的功能,其目的在於喚起自覺性的生活調整,從源頭把關並且爭取消費者認同;鼓勵節流的研發與設計,建立對環境品質的客觀評估與公信力:同時要主動改革無效率、乃至錯誤的政策方針與管理;此外更要積極改變商業經營只求短功近效的態度,也要對其隱藏商業企圖的產品開發持續做針貶,要求其提交功效檢驗證明與節能成本的分析報告,類似於新藥品上市前的考核觀察,才不會讓消費者在層層的行銷包裝下花錢買更多,也才能確保人類與地球生態永續共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