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母校完成父親對我的期望 期盼學弟妹共創新興科技下一波高峰

林百里

去年臺大頒發榮譽博士給林懷民老師,讓人文界鼓舞不已,這代表臺大有新的思維,更是推崇藝術在人文社會的地位;而今年臺大頒給我榮譽博士學位,讓我感到非常榮幸,更深深感謝母校過去給我的栽培,學校授予我此學位是我作夢也想不到的,因為企業界還有更多比我優秀的企業家。

我在香港唸中學,當時的老師及同學們都說一定要去台灣升學,臺大則是首選。我們那時的學校只有七層樓高,一樓是幼稚園,我記得我們在五樓,七樓是德明大學。老師告訴我們,臺大從正門走到後門需要花一個小時,也提醒我們到了臺大後才會知道天有多高,我是唸了電機系才會知道水有多深。當我收到臺大分發通知書以後,臺大電機錄取了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人生也從此改變。

十七歲我來臺大唸大一,是1966年,現在已經經過41年,我跟王文興博士都認為臺灣就是我的故鄉。

記得大一時,語言問題是最大的挑戰,因為物理教授講的是浙江國語,化學教授講上海國語,最想不到的是英文教授,她講菲律賓英語,因為她是一個修女。當時同學們考試都考的很好,而我雖然很用功但卻以三等成績安全過關,慶幸的是從沒有重考過。在緣分及程度差不多等原因之下,我與溫世仁成為難兄難弟,後來我在臺大唸研究所,許多優秀的同學都往國外深造,我跟溫世仁就成為研究所裡的寵兒。

記得當時臺大學生重視理論實驗,剛好那年成立一個數位實驗室,剛才我和校長交談時他也提到,我們那年仍然是真空管時代的學生,我與溫世仁一同研發迷你電腦,在當時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研究此計畫時,幾乎動用全校資源來幫忙,能有一個這麼好的環境我們實在非常感謝,且迷你電腦曾是臺大來賓的觀光景點,這也算是臺大從理論實驗轉向研究開發的一個轉捩點。

先父最希望我能攻讀博士學位,所以我在學校也讀過博士班及曾當過講師,我的恩師曾告訴我:「你好好唸完博士,以後就可以當教授,也許以後還有機會當系主任。」,當時還沒想到電機系可以當校長,不過我想我不是讀書的料,還是去創業好了,後來就跟溫世仁一起闖天下,這故事很多人知道。

在讀大學及研究所時我就常說,以後一定要當個電腦工程師,一定要開工廠做電腦。記得研究所快畢業時某日,我與溫世仁結束工作離開實驗室,走到椰林大道,溫世仁跟我說:「百里,我們以後要開間大公司。」當時我就在想:「有可能嗎?開間公司有這麼容易嗎?」,但人總是要有夢。

我一直深信所謂個人電腦應該是MOBILE,所以我跟好幾個同理想的朋友一同打拼,像梁次震校友,他就跟我一起創立廣達電腦。當時的技術還未成熟,所以過去20年來我們參與多種技術研發及與許多不同廠商合作,最後說服Intel及Microsoft,我們一同認為Notebook PC.是以後的主流,直到1994年才正式跟許多工業合作研發筆記型電腦技術,20年後的今天我很榮幸看到筆記型電腦已經成為每人生活的必需品。

下一個PC會是什麼樣的?下一個夢又會是如何?我曾讀過創意大師的書,他說:「今天的新興工業仍在嬰兒時期…」意思是電腦IT工業上未來還有很多發展。隨著無線寬頻網路的科技發展,網路搜尋引擎跟線上數位內容的普及,我認為不久的未來,不會再像現在要花幾萬元去買個大盒子,而是以虛擬電腦來替代。簡單說,好比過去家家戶戶都有個金庫,而現在已被銀行取而代之,銀行裡的電腦有記憶碼可以幫助我們儲存。過去我們有答錄機,現在在行動電話裡就有留話的服務,答錄機已被自動語音留話系統取代。

在2004年我與廣達同仁前往拜訪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技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發麻省理工學院對新世代的電腦科技發展與廣達的虛擬電腦觀念不謀而合,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與研究生之間的互動更充分擁有創新的熱情,為了實現身為電腦工程師的另一個夢,廣達與麻省理工學院在2005年建立一個計畫,並且力邀母校電機學院來參與,希望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精神與臺大電機學院共同合作創造另一波新興科技革命,提供人類更自然的人濟經驗、更安全的環境、更自由化的數位週邊及更扁平化的網路架構,以人為本,且無所不在的虛擬電腦一同服務未來的世界,使過去的夢經由不斷的努力來實現,未來的世界就是今天的願景、你我技術的堅持以及不斷的研發。我深信未來Anytime、Anyone、Anywhere將會有虛擬電腦服務大眾,且不需要再使用龐大的電腦。我希望推動臺大電機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電腦實驗室能有更多的學術交流,培育出更多創新的學生為台灣為國家創造下一波的新興科技高峰。

最後,我很感謝母校完成父親對於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