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人文講座-華盛頓大學David Knechtges (康達維) 教授暢談中國中古世紀望山觀岳的心靈世界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邀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亞洲語文學系教授Prof. David Knechtges (康達維教授) 來臺,於96年12月10日於臺大文學院會議室舉辦一場人文講座。康達維教授專長為中國中古文學,以一人之力完成全部「文選」的翻譯工作,為西方學術史上最了不起的六朝文學研究者。

康教授在四周環山的西雅圖市居住五十餘年,因此對山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這次的演講主題為”How to View a Mountain in Medieval China: Xie-lingyun’s Fu Dwelling in the Mountains”,以謝靈運的「山居賦」為主,暢談中國中古世紀詩人對山嶽的情感及描寫。演講一開始,康教授先簡短介紹古代歐洲人對山嶽的觀點,主要以Saint Augustine (聖奧古斯丁) 和 Petrarch (彼得拉克)描寫攀登法國南部Mount Ventoux (馮杜山) 的事蹟;接著介紹中國晉代詩人孫綽在「遊天臺山賦」中,描寫神遊浙江東部天臺山的妙景,最後並以佛、道兩教相融的境界結束。康教授也介紹了許多中國早期描寫遊山的賦篇,例如宋玉的「高唐賦」,作者對險峻的山勢極盡描寫之能事,此篇雖很可能只是作者的想像,但這種描寫所見的山景、高處遠眺的情境和心境的寫作方式,卻一直流傳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另外一篇山水詩則例如東漢馬弟柏的「封禪儀記」,描述光武帝攀登泰山的情景。

謝靈運是六朝時代最熱愛山嶺的文人,「山居賦」是其著作中最著名的一篇,文中詳盡描寫山居美景,以及追求自然平淡的心境,另外,他也以散文的方式寫了許多注釋。「山居賦」正文之前有序文點題,然後才進入描述莊園週遭的環境和情景,但文中重點還是在寫莊園南邊的兩道山峰為主,順著東、西、南、北的方向描寫;他最絕妙的方式是從最小的地方景致著手,然後逐漸擴大、放遠。除了山以外,謝靈運也描寫水景,「湯湯驚波,滔滔駭浪」描述錢塘江入海的盛況。謝靈運同時也追求平靜的心靈,他修建經台、講堂、禪室、僧房,顯示了他追求佛教、修身養性的一面。謝靈運講經聽經,心靈的靜寂與外在世界的清寂融合成一片,而與繁忙的田家生活形成強烈對比「山中兮清寂,群紛兮自絕」,此時謝靈運的視觀不再是登山越嶺的眺望,而是靜息山之高臺或流水之濱的靜觀。

康達維教授演講後,面對許多教授及學生踴躍的提問,康教授也都親切的一一回答。這場演講將會放在臺大演講網http://speech.ntu.edu.tw/user,有興趣的聽眾可上網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