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序設計」教學理念講座專題報導

文/教師發展組規劃師李紋霞

本校教學發展中心4月25日邀請到美國耶魯大學教學中心主任 Dr. William Rando 在校總區主講「最後一堂課-談卓越教學策略」(Excellent Teaching from the Very Last Day),這場講座在陽光燦爛的星期五午后吸引了 80 多位臺大師生聚集在總圖國際會議廳聆聽。Dr. Rando 藉由多彩的圖片與生動的案例說明,分享耶魯大學部分系所如何以「倒序設計」(backward design)原理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教學改進。

倒序設計希望帶來的三種改變

「倒序設計」的教學精神強調教師在開始規劃課程的教學內容時先問自己:在課程的最後一堂課時,會希望學生有什麼不同或是有哪些改變?Dr. Rando 提出三個他希望在學生身上看到的改變。(一)想像力的增加:學生能夠產生新的想法、議題觀點,想像不同的可能性,或是問題解決的方法。(二)課程所傳授的專業知識增加。(三)學生展現出不同的技能和才智,能夠從事一些他們之前不能做的事。而這樣的改變,Dr. Rando 認為必須來自有別於以往大學校園中傳統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

倒序設計的三個課程教學設計:獲得持久的了解、

培養六大能力、提供深刻的學習經驗

處於知識來源多元化與科技便利化的電腦資訊時代,現今學生的學習特質與態度已迥異於以往的學習世代,並且有太多事務吸引學生的關注。Dr. Rando分享他在課堂觀察到的現象:即使是在耶魯大學這麼要求嚴格的學術環境中,當台上老師口沫橫飛的同時,還是有學生在個人筆記型電腦中做自己的事情,例如瀏覽網路鞋店的商品或書寫個人電子郵件,而不是記錄課堂的內容重點。因此,他以「倒序設計」理念的精神提出了三個課程教學設計面向的建議,藉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教師的課程教學要能讓學生獲得持久的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s),而不是短暫記憶的知識。Dr. Rando以耶魯醫學院解剖學課程為例,說明如何透過不同的課程設計來激發學生主動深入的學習。以往耶魯大一解剖學課程只強調知識的記憶性學習,不僅無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日後在高年級課程中檢視學生的相關知識程度,大多證明當年解剖學的學習只是應付課程考試的短暫知識記憶。因此,Dr. Rando 這幾年協助耶魯醫學院課程改進小組將解剖學課程轉變為新的課程 “Clinical Reasoning”。新的課程設計藉著患者病情診斷的案例討論,打破傳統單向循序漸進式的系統知識講授,讓學生以病人角度出發學習相關的解剖學專業知識與臨床推理。

另外,有效的教學設計要能幫助學生呈現不同的學習技能(modes of demonstration)。Dr. Rando 提出六種他認為重要的能力:1. 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能加以說明、2. 詮釋、3. 應用、4. 對相關議題能有自己觀點、5. 能強調這門課程的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6. 能自我瞭解本身學習上的限制,並開始嘗試自我改變。

第三個有效教學設計之要素是提供深刻的學習經驗(learning experiences)。Dr. Rando舉芭蕾舞課的教學方式來強調要讓學生真正學到東西並加以應用,不能只是讓他們被動地聆聽,還必須讓他們親身感受與經驗。

綜觀式與高潮式講授法

目前大學校園普遍採用的演講式授課法,Dr. Rando認為當結合以學生為主體考量的教學理念時,可有以下幾種模式的呈現:第一種對比為綜觀式與高潮式講授法(Overview vs. Climax)。Rando以音樂劇院演奏和高空煙火播放來說明兩種演講授課法的特色。高潮式的演講授課規劃是如同煙火施放般,剛開始一小部份的間歇性單色火花綻放,慢慢的不同色彩煙火陸續出現,到最後在高空中以最燦爛多彩的大爆發作為結束。但Rando 提醒這樣的課程設計要注意進度的掌控,因為很多教師往往沒有剩下太多時間讓學生學習課程最精采的部分,或是學生沒有耐性等到最後去體會此課程的精華。相對於高潮模式之平順漸進的課程設計,綜觀模式是將課程的重點在剛開始時全部瀏覽一遍,日後課程再對細節深入的學習,就如同劇院樂團將所有表演曲目的精華彙整在開場時演奏,讓聽眾有機會在一開始了解整場演奏會的主軸,並引起他們繼續聆聽的興趣。目前耶魯醫學院和電機學院的院系課程改進,也採用綜觀法設計模式來規劃,亦即讓學生大一大二修習的課程不再只是枯燥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科目,而是提供一些能激發學生深入學習動機和生涯願景的創新專業課程選修。

高結構化與低結構化講授法

第二種對比為高結構化與低結構化講授法(High vs. Low Structure)。Rando 認為高結構化和低結構化的演講授課模式沒有所謂優劣之分,完全視教師希望學生在課程中達到哪些學習效果而定,而且這二種模式是可以交替使用的。當教師授課時有一定的講述結構,重點內容由教師有條理地呈現,即為高結構化教學;反之,教師只做提綱挈領的講述,剩下來的學習內容就由學生自行探索、消化和整合則為低結構化教學。不過 Rando 指出,有些教師沒有對學生清楚說明自己採用某種授課模式之用意,是比較值得憂慮的。因為當教師以低結構化模式授課,學生卻認為是高結構化之課程時,教與學之間會產生學習方式和態度期待上的落差,而可能導致最後的教學成效大打折扣。因此,Rando 建議在今日的大學校園中,教師們對自己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應公開透明化(transparency)。

最後,Dr. Rando提醒演講式的授課法仍然需要提供學生一些練習機會,因為學習是經由練習而來。親身的體驗能讓學生和學術知識進行有意義的連結,也才能產生持久性的了解。當然,教師需要花些心力去思考:如何設計適當的體驗活動讓學生自我練習或和其他人合作;如何讓練習活動像芭蕾舞課一樣有效率的達成教學目標;當學生實作時如何給予即時且有建設性的回饋意見?而「倒序設計」的理念精神──考量最後一堂課學生因著學習而產生的改變──是幫助教師思考有效教學設計的最佳策略之一。

由於Dr. Rando感性與知性兼具的演講魅力,讓這場兩小時的教學饗宴欲罷不能,講座結束後仍然有幾位老師留下來繼續交換意見。Dr. Rando 講座的全程實況錄影將上載於臺大演講網(http://speech.ntu.edu.tw/user/),歡迎有興趣的師生同仁上網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