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關懷社會

臺灣大學跨國、跨校研究成果發表系列

不知您平常如何作決定?理性推理或是直覺感性?愛情、股票、衣服、鞋子、家具採購...都必須抉擇。您是「衝動的」還是「智慧的」,都有模式ㄡ…本校上週五於校總區與《Science》全球同步發表台灣首篇經濟議題論文,並舉辦成果發表記者說明會,與國人分享此項傑出研究。

經濟學中著名的賽局理論,其相關研究多聚焦於其推理型思考的過程,但對於其中的直覺型思考過程研究甚少。臺大經濟系教授黃貞穎的跨校研究團隊以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分析發現,推理與直覺過程運用了截然不同的大腦皮質活化區、及不同的活化程度。此項結合經濟領域和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首度登上國際頂尖的科學期刊《Science》。

眾所皆知的囚犯兩難賽局:兩個囚犯各自依憑理性,推論計算出對自己為佳的選擇,而作出雙方都招供的決策。過去大部分的賽局研究中,多聚焦於由推理型思考主宰的「優勢可解賽局」(dominance-solvable game),其推理過程雖然有所依循步驟,但也相對緩慢。事實上有些賽局選擇相對而言並沒有足夠推理依據,但又需要更快速的決定時,則常依據直覺,但相關研究甚少。

以股票投資為例:我們在眾多的上市股票中,可以投資的選擇可能超過千種,而投資人在選擇初期階段,可能會以相關股票資訊為基準,加以「推理」的方式選出較佳的數十間公司。然而最後決定投資哪一間公司的依準,卻往往因為需要考慮的因素多而複雜,而可能藉由「直覺」性的方式在剩下的選擇中作決策。

2005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謝林教授指出,在某些策略互動中,決策者雙方必須在缺乏溝通的前提下做出相同的選擇。在上例中,影響最後股票成敗的因素,部分取決於眾多的投資者是否共同作出相似的選擇。這類仰賴直覺型思考的賽局,關鍵在於如何依循直覺找出決策雙方關注的「焦點」(focal point),即稱作「協調賽局」(coordination game)。這種思考過程通常相對快速,但較易受到情緒影響。

臺大經濟系黃貞穎教授研究團隊(共同作者依序為陽明神經科學研究所郭文瑞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經濟系Tomas Sjöström教授、臺大經濟系碩士生陳瑀屏、臺大電機系畢業生王彥襄),以兩種典型的賽局設計實驗─「優勢可解賽局」與「協調賽局」,輔以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分析參與者的大腦活動,成功找出兩種賽局背後隱含的神經心理歷程,研究成果發表於四月份的《Science》期刊上。

功能型磁振造影為時下研究大腦認知科學相當重要的工具,這是非侵入式高解析度的影像技術,除了提供大腦軟組織結構上的對比,更能含有功能性的認知活化資訊。本論文以功能性磁振造影作為技術,測量大腦皮質的活化程度以及相關的活化區,討論當受試者面對「優勢可解賽局」及「協調賽局」時,其策略互動背後所隱含的神經心理學機轉。

研究結果指出,在進行「優勢可解賽局」時,人類大腦皮質的前額葉及顱葉(frontoparietal areas)活化程度較高,而此一大腦神經網域與人類的推理思考有相當的關聯。在「協調賽局」中,偏向直覺型思考使得人類大腦中的腦島(insula)及前扣帶皮質區(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相對地活躍。而最近的研究中指出,此大腦區域與人類諸多社會行為相關:如合作、信任、同理心,甚至是愛情。此類社會性的行為多半伴隨著複雜而交織的因素,因此決策中往往需要迅速地找出關鍵所在而以適當的方式反應。這與「協調賽局」受試者必須快速仰賴直覺以找出焦點所在,有相當程度的相似。

而在先前經濟學的研究中,由於「協調賽局」在本質上難以數學量化的方法去描述,所以相關的討論一直為數不多,然而此類直覺性思考卻是人類社會行為中相當重要而獨特的思考模式,並大量使用於諸多策略互動中。所以縱使其過程難以理論化,瞭解其神經心理學機轉仍有助於我們明白社會性行為之成因及其生物性的意涵。

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優勢可解賽局」與「協調賽局」除了活化的區域不同,其活化程度也有相異。當「優勢可解賽局」中的推理困難程度提高時,大腦的顱葉活化程度也會跟著便高;然而當「協調賽局」中的思考比較直覺而容易時,大腦的腦島活化程度反而提高。此正負不同的相關結果,再次顯示這兩種歷程在本質上相當不同。

本次研究成果從經濟學核心議題出發,登上國際頂尖的科學性的雜誌,意義不凡。尤其,研究團隊由國內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學科跨領域的合作,更是國內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里程碑。研究團隊中還有一位瑞典籍的美國大學教授,因此,更是一個跨系、跨校、乃至跨國性的罕見合作,開啟了多元創新合作的研究模式典範。跨領域的合作仰賴不同專長的學者在知識上的交流與討論,並建立在良性的互動與尊重上。本次研究能有如此之成果,實應歸功於不同領域中的學者彼此傾聽以截長補短的科學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