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教育的迷思系列Ⅰ講座基金設立之迫切性王榮騰臺大客座教授

編按:剛出爐的2010 年3月號期遠見雜誌刊載「校友回饋 促動教育善循環—史丹佛大學校友5年捐320億臺幣」一文,詳細敘述了臺大電機系與電子工程研究所客座教授王榮騰心懷臺灣高等教育的急切與期待。為饗臺大校訊校內外讀者,以及關心臺灣高等教育的海內外臺大校友,本期起「邁向頂尖大學系列」將配合相關傳媒的報導,推出「關懷臺灣高等教育系列」。

王榮騰董事長,1990年在加州矽谷成立SynTest Technologies (華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感念求學時期,恩師培育之情,多年來大力籌措高等教育經費不餘遺力。為呼籲各界重視當前臺灣高等教育之困境,特親筆為文。大聲疾呼之際,亦顯露赤子之心,及「立足天下、胸懷臺灣」之情。

去年歲末,在報紙上看到王永慶家族大和解的新聞。新聞內容主要是報導臺灣首富臺塑創辦人王永慶辭世後,在臺留下的600億元臺幣遺產,由3位遺孀分300億及12位子女平分稅後120億,同時一併撤銷在美國據聞達2000億元臺幣的遺產官司。

猶記在去年十一月,應臺大電機系邀請,回國做專題演講,搭計程車前往會場之際,聽到電臺播報,有關王永慶二房子女在美控訴三房子女侵佔父親海外遺產的新聞。只聽到司機很感慨地對著我這個陌生人說:「我很小就失去父親,由伯父母扶養長大。伯父在王永慶的工廠上班,王永慶對員工的照顧,甚至惠及家人。長年受到王永慶照顧的伯父,時時感念其恩,總是向子女說,長大後一定要效法王永慶,盡自己的能力幫忙別人。只可惜自己不爭氣,沒本事,只能開計程車養家糊口。但是我希望我的子女能有出息,有朝一日能像王永慶一樣為家族爭光。王永慶為臺灣這塊土地,付出相當多,他的子女也非常有出息,但是卻為什麼沒有一個子女提議將父親遺產悉數或多數捐出當公益基金?讓臺灣的子子孫孫能夠繼續蒙受他們父母親的恩惠,也讓王永慶及其家族的功德,世世代代地傳下去?」

他的一番話讓我頓時陷入沉思,在這社會上真有能力為社會做大事的,能有多少人?又有多少人能深刻了解王永慶「福澤庇孫」及「富不過三代」的哲理?這位計程車司機先生的伯父訓誡,不就是當年多少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出生農家的我,三十年前帶著家人的祝福,來美攻讀博士,至今雖不致於開計程車養家,但也無大本事貢獻社會。歷經五年波折,才能在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設立一名永久性全額研究生獎學金〈Irving T. Ho Engineering Graduate Fellowship〉,及在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設立一名講座教授,來紀念前國科會副主委及前資策會執行長何宜慈先生〈1961年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一則是感念老師,培育我們這一群1975年臺大電機畢業的學生;二則是紀念老師願意辭去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高薪,回國協助政府,與徐賢修博士〈前國科會主委及前清華大學校長〉共同籌創新竹科學園區的辛勞。

當年〈2003年12月〉,要設立一名永久性全額研究生獎學金,需要80萬美元〈約2600萬元臺幣〉,〈目前則需要100萬美元,逾3200萬元臺幣〉。當史丹佛大學承辦人告知,史大工學院〈School of Engineering〉可以提供其中40萬美元〈約1300萬元臺幣〉的相對基金〈Matching Fund〉時,讓筆者既感動又高興。據悉此相對基金係由惠普〈Hewlett-Packard〉創辦人子女所管理的惠普基金會提供,但是筆者還是花了近五年的工夫〈到2007年12月〉才募足所需40萬美元。因此從2008年秋季開始才有一名臺大電機系的高材生獲此獎學金,到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

2004年2月在臺大電機教授李嗣涔〈現任臺大校長〉的陪同引見下,與張宏鈞教授三人拜見了當時的臺大校長陳維昭教授。在李教授對校長說明了我們的來意後,陳校長很愉悅又似顯尷尬地告訴我們這群訪客說:「即使是在臺大,大額的校友捐款,主要還是用於蓋校樓,校方一年也只能收到數千萬元的小額捐款,用於補助全校相關費用。臺大沒有能力提供相對基金。如要設立一名永久性講座教授名額,以現在一年年息1.4%計算,就非需要7000萬元不可。」

陳校長的一番話,潑了我們一盆冷水。走在風雨交加的寒冬路上,我們想,若有一位善心人士能像惠普創辦人子女一樣,提供相對基金1000萬元臺幣,則只需要另1000萬元臺幣捐款及以年息5%計算之衍生利息,這個講座或許就能永久成立,便可以支付一年100萬元臺幣的講座補助。因為制度及資金的限制,筆者最後只能商請前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貝蘇章教授,簽定以5年500萬元臺幣設立何宜慈講座教授。迄今已有三位榮獲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的電機資訊學院教授陳宏銘、陳光禎、傅立成獲此殊榮。雖然貝院長提及之後也有另外三個延用此方式設立之講座來資助院方,筆者深切期望政府能及早鬆綁校務基金運用制度和捐贈稅法,讓大專院校能較容易地設立永久性講座教授及籌募相對基金,以資助和吸引國內外傑出教授、院士及專家,協助國家發展尖端科技及培育本地優秀學生。

其實,資助高等教育是一項相當艱辛的工程。全球各國政府,包括美國政府,對此都心有餘力不足,因為政府政策與經費多以照顧全民福利及發展全民教育為主。鮮少有人能真正體會這群教授,在為國家發展尖端科技及培育人才背後,所面臨的現實環境及研究窘境。而又礙於已是社會公認的翹楚,此等教授們大都寧願選擇沉默,任勞任怨地利用現有資源進行教學和作研究,對自身的物質待遇及未來長遠發展的前途多半是棄而不顧。有鑒於此,美國高等教育學府,包括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及柏克萊加州大學,都自行籌款,請求校友及熱心人士慷慨捐款,協助設立永久性講座教授基金〈Endowed Chair Professorships〉以延攬並留住表現傑出的教授,同時也設立永久性獎助學基金〈Endowed Fellowships and Scholarships〉期能吸引全球特優學生。

以史大電機系為例,該系有40餘位教授,其中有近半數因為表現傑出獲校方或院方聘任為終身講座教授。由於史大肯定他們的成就,全球特優學生齊湧門下,這群講座教授正帶領著學生不分晝夜地在為史大及國家社會貢獻心力,期能創造科技歷史與培育未來領袖人才。他們的努力,自然更容易地讓他們得到社會的肯定,獲得IEEE獎章與榮譽,從而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或美國藝術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迄今史大工學院已有超過80位教授及榮譽教授獲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其中包括一名1983年畢業之臺大電機系系友孟懷縈〈Teresa H. Meng〉講座教授。而史大前後也有18位院士膺選諾貝爾獎得主。

反觀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現有百餘位教授,擁有近30位優異之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但卻苦無能力為這群傑出教授提供與國際水準齊平的研究環境和待遇。究其原因,乃因所有臺灣高等教育學府無法籌募足夠基金為該等傑出教授冠以講座教授之榮銜,以肯定他們的學術貢獻並讓其研究更上層樓,以致國際社會也難以依慣例認定他們的頂尖表現。於是,這群臺灣傑出教授要能進一步獲得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獎章」或更高的殊榮,甚至從而當選美國國家院士或中央研究院院士,簡直如緣木求魚一般。這些不健康的發展或多或少磨耗了這群臺灣傑出教授的夢想與鬥志,以及削弱了想要協助國家發展尖端科技及培育優秀學生的意願,誠屬國家的損失,為社會之痛。

再以史大為例,筆者夫婦有幸出席史大校長軒尼詩〈John Hennessy〉院士於2006年10月邀宴史大數十對校友為其榮任第二任校長的慶祝晚會。逾百位史大講座教授兼院士作陪。只見各院院長及校院方人員忙於招待貴賓。筆者夫婦被安排與另一對創業相當成功的創辦人夫婦及各獲雙院院士的兩位商學院與醫學院講座教授坐一桌。史大校長在問候來賓後立即恭賀兩位正榮獲2006年諾貝爾醫學獎及化學獎的院士;接者馬上感謝校友們的支持讓他能在前5年任內達成10億美元〈逾320億元臺幣〉的募款目標。為了讓史大能繼續領先全球高等教育發展,他向這群史大最為慈善的校友們說明他的教育藍圖並要求校友們繼續支持他能在他連任內募集43億美元〈近1400億元臺幣〉;同時當場宣佈已經有校友及友人願意提供22億美元〈逾700億元臺幣〉相對基金,此時全場響起掌聲不絕於耳。

一位近90高齡的校友在妻子的扶持下,以幾乎聽不見的聲音告訴史大校長,他們夫婦願意捐5000萬美元〈逾16億元臺幣〉共襄勝舉,讓全場來賓為之動容。這一晚,讓筆者見識到史大校友的慷慨與凝聚力,也讓筆者徹底了解為什麼史大能吸引並留住表現傑出的教授。尤有甚者,截至2010 年2月,史大就已從135,000校友及熱心人士募集近47億美元〈近1500億元臺幣〉,超過三年半前校長策劃的5年募款目標。史大慷慨的校友及友人提供國際舞臺讓這群史大傑出教授能無後顧之憂傾全力貢獻自己造福社會,獲選講座教授,近而當選美國國家院士甚至膺選諾貝爾獎得主,為史大及國家帶來無上的光榮。史大校友及友人功不可沒。

臺灣僅花了近20年就能從一個以農業加工出口為主的低附加價值國家轉形成一個以電子研發出口為主的高附加價值科技王國。新竹科學園區及雙語實驗中小學的設立,為海內外有理想抱負的華人企業家以政府為後盾提供了一個國際舞臺,創造了臺灣經濟奇蹟,也讓數以萬計的成功企業家因此變成了億萬富翁。而銜政府之命創辦新竹科學園區的第一任園區管理局局長何宜慈博士,如果不是當年〈1974年8月〉遠東集團在臺大電機系設立遠東講座教授,何博士也難恭逢其會,成功引進加州矽谷經驗,參與此項劃時代的創舉。

臺灣要在未來數十年甚至百年繼續維持其科技王國的美名,就必須能吸引並留住更多像何宜慈的全球華人精英為國效力。現在許多傑出教授、專家已經返回或留守國門並加入臺灣高等教育學府。如果這群創造了臺灣經濟奇蹟的成功企業家能夠結合臺灣各行各業的領袖精英兼天之驕子,像史大校友及友人關心史大般關心臺灣高等教育,提供相對基金或永久性基金,臺灣將能永保科技王國美名,臺灣的子弟也將能永遠立足天下。臺灣將有更多高等教育學府能進入世界百大,以及有更多傑出教授能當選美國國家院士和中央研究院院士;甚至膺選諾貝爾獎得主也是指日可待。

於此,筆者不禁自問,史大校友及友人可以,難道臺大校友及友人不可以?惠普創辦人子女能為父親管理遺產移作公益基金,難道臺塑創辦人子女不能?現在所有臺灣高等教育學府迫切需要協助設立永久性講座教授基金,期能創造臺灣教育奇蹟,從而協助企業界再次創造臺灣經濟奇蹟,難道有能力有遠見的華人不能當開路先鋒做政府的後盾?

願菩薩保佑臺灣及她的子民!

王榮騰 (何宜慈基金會董事長、臺大電機系與電子工程研究所客座教授)/ 2010年3月1日/

財團法人何宜慈科技發展教育基金會網址:http://www.irvinghofoundation.org

何宜慈先生〈1921—2003〉早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後赴史丹佛大學研究榮獲電機工程博士。1974年蒙國科會聘任遠東講座教授,回台奉獻所學;在臺灣大學電機系開授 「微處理機之設計與應用」,同時協助國科會推動大型研究計劃,培育國家科技人才無數。1979年榮聘國科會副主任委員,銜政府之命與徐賢修博士〈前國科會主委及前清華大學校長〉共同籌創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及吸引海外人才回流創業投資,使台灣電子、電腦、 及通信工業得以脫胎換骨。在美被譽為當代高科技界的播種者-The contemporary Johnny Appleseed。2003年辭世,享年82歲。為紀念何宜慈先生並回饋社會,王榮騰與近十位何宜慈先生的在美、在台學生已籌募近3000萬元,除於2004年以 500萬元在台北市成立「財團法人何宜慈科技發展教育基金會」〈Irving T. Ho Memorial Foundation〉之外,其中1000萬元將優先使用於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設立『何宜慈講座教授』名額。同時在美國史丹佛大學電機系設立『何宜慈研究生獎學金。』

當年何宜慈先生奉命籌創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及榮聘擔任資策會執行長,造就不少享譽國際的公司及企業家;為進一步協助國家培育科技人才,期企業界共襄盛舉,籌足其餘的2000萬元,以在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設立『永久性何宜慈講座教授』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