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Mi望見書間 看見東南亞多元文化風景

(記者/黃楸晴)

在桃園後火車站一條巷子裡,豎立著一間不怎麼起眼的書店。微微的黃燈在夜裡照亮,卻不時聽到歡樂的笑聲從書店裡發出。這是「望見書間」,是臺灣開設的第一間東南亞書店。

問到為何選擇在桃園後火車站開設,書店創辦人-林周熙解釋,桃園市擁有最多的東南亞移工人數,多元的族群文化匯聚地,卻是藝文沙漠。因此他選擇這裡,來推廣東南亞文化文創事業。

●東南亞文化資源匱乏●

根據經濟系學者-徐美和陳晏羚的研究報告顯示,自 1980年代開始,由於國內廠商面臨生產成本上升,以及中國、東南亞國家等產業競爭力上升,臺灣開始引進外籍勞工,並以「產業外籍勞工」和「社福外籍勞工」為主。

桃園市由於境內大、小工業區林立,因此引進最多的產業外籍勞工;這也使桃園市相較其他縣市,成為最多外籍勞工移入地。桃園後火車站逐漸成為東南亞移民工假日的聚集地,大量的外籍移民工,使後火車站儼然形成一座具東南亞風貌的後花園。根據勞動部最新資料顯示,在 104年 10月底的資料統計,桃園市外籍移工人數總計為 96,848,居其他縣市之冠。其中,產業外籍勞工人數是 77,919人,社福外籍勞工人數則是 18,929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灣對於東南亞文化資訊的蒐集卻相當稀少。曾就讀東南亞研究所的林周熙,因為寫論文需要找東南亞的文獻資料,就發現了這樣的資訊缺口。「臺灣人民沒有管道學習東南亞文化,」林周熙說道。他認為,我們對於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都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想像;然而在臺灣有將近 60萬的東南亞移民工,我們卻對東南亞文化想像模糊,甚至將這十幾個不同文化的國家混為一談,用不負責任的分法將他們統稱為「東南亞」。

目前在臺大就讀的嘉麗明,表示自己雖然是華裔和智利的混血,並無東南亞血統,但是她的外貌卻使她深刻感受到臺灣人對於東南亞人的歧視。她舉例,當陌生人問起她的背景,知道她是來自智利之後,態度卻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儘管刻板印象還是存在,林周熙仍舊不忘試圖消弭臺灣和東南亞之間的隔閡。意識到「韓風」對於鄰近亞洲國家的影響,林周熙認為,若是能夠學習韓國如何推廣藝術和文化,把東南亞文化散佈到臺灣各地,讓臺灣人主動去了解東南亞文化,也許就能夠讓臺灣人對東南亞文化,抱持較具正面的印象。

●空間經營與營運難處●

在這樣的理念下,「望見書間」就這麼產生了。它是一間東南亞書店,滿足在臺的東南亞移民工閱讀母語文字的渴望,也提供移工們聊天、泡茶的地方;它也是臺灣人了解東南亞文化的橋樑,書店透過不定時舉辦免費講座,使臺灣人有機會更了解東南亞各國的風俗民情,書店甚至開設了泰語、越語、印語、和菲語等語言課程。

林周熙的好友、也是書店志工的黃微容就說:「望見書間不僅僅是間書店。」黃微容接著又說,對於某些東南亞移民工來說,這間書店提供他們一個溫馨、具安全感的地方;而在這間書店工作的員工,也像家人一樣親切、溫暖。在這裡,臺灣人能夠和東南亞移工交流,便更能體會他們在臺灣遇到的困境。

例如,在望見書間自己發行的期刊裡,提到 2014年一群來自印尼的社福移工,利用休假日來到望見書間,一起討論法律上遇到的問題。由於來臺灣之前,經由仲介公司的引導,簽訂了一些條約,到臺灣後除了要繳交仲介費,還需要繳納其他繳費單。一個月不到 20,000元的薪水,繳交這些費用後,只剩下 2、3,000元新臺幣的生活費,再加上語言隔閡以及法律知識的缺乏,讓這些印尼社福移工吃足了苦頭。

而提到書店經營上的困境,林周熙表示,第一年由於得到政府和基金會的贊助,才能順利成立望見書間。目前這間書店已經落實了最初的理念,也就是「分享」。分享代表的不僅僅是書籍上的分享,也代表書店空間的開放,更指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然而,社會面相的理念做到了,但是企業面向的經營則還在努力。往往具公益性質的事業,很難與經濟收支打平。林周熙表示,現在這項文創事業,他也是邊做、邊學、邊改進,因此還沒有什麼長遠的經營計畫。他給這間書店設定三年的經營時間,他認為即使這間書店最終無法長久經營,「至少我這三年做好了社會性的角色,總要有人起頭。」他微笑地看著些許斑駁的牆。

隨著林周熙的眼神望向牆邊,會看到書店牆上貼著素人分享遊歷東南亞各國的相片,每張相片背後都有一則故事,林周熙一邊小心翼翼地撕掉膠帶,一邊整理相片。問到為何選擇這樣的方式來展示相片,「因為資金不夠啊。」林周熙靦腆地說道,一張相片裱框要 1,000多元,所以才暫時先這樣擱置。

●讓SEAMi望見書間不只是書店●

林周熙繼續提到,在社會理念實踐的部分,他曾幫忙他的好友、四方報前任總編輯-張正,舉辦移民工文學獎的活動。此獎設立的初衷,是認為移民工擁有創作的多樣性與豐沛能量,需要一個平台,藉由書寫、文字創作來抒發他們的感受。第一、二屆移民工文學獎得獎作品,已經集結成書並將要發表,發表地點則是位於新北市的「燦爛時光」,是由張正負責的第二間東南亞書店。

其中在臺工作的印尼籍社福移工-小莉 (Yuhalini),和「燦爛時光」合作,將在新書發表會上,發表她的個人著作。在臺灣工作之後,小莉因為有閱讀和書寫的習慣,加上雇主願意讓她使用電腦,她開始用印尼文寫文章。她的文章慢慢地在朋友之間流傳,最後出版;而她的事蹟也吸引印尼記者報導,讓燦爛時光的志工注意到小莉。他們邀請小莉一起合作,將她出版的書籍翻譯成中文,並且在移民工文學獎作品集新書發表會上,一起發表小莉的書籍。

談到她的兩本書被翻譯成中文出版,小莉對於「燦爛時光」這間書店所做的一切抱持感謝。「我真的很開心 !」小莉笑笑地說著。已來臺灣工作 6年的她表示,書寫是她的興趣,即使工作再累,也不會放棄書寫。新書發表會的這天,是小莉這個月唯一的一天休假。小莉表示,通常她在臺灣工作的朋友,和她一樣幾乎沒有什麼休假日,因為雇主害怕若讓他們放假,會鬧出什麼事情來。

這樣的刻板印象,小莉體會非常深刻。在臺灣工作期間,她看到臺灣主流媒體,建構東南亞移民工的刻板印象,使臺灣人對於東南亞移民工以偏概全。而她很慶幸,有「望見書間」和「燦爛時光」這樣的文創事業,幫忙縮減臺灣和東南亞文化之間的隔閡。她希望能夠透過她的出書事蹟,改變臺灣人對於東南亞移民工的印象,「證明我們這些外勞之中,也是有好人的。」小莉激動地說著。

(責任編輯/陳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