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談薪資 人文社會科系只能當魯蛇?

六月為畢業季,畢業生心情最是複雜。即便畢業後的規劃歧異,畢業生終將在「工作」之路聚首。值得關注的是,畢業生抱持的工作價值觀,似乎因為自身科系所學,以及社會結構的外力因素,呈現喜憂參半的面貌。

本報導為此一專題採訪多名受訪者,發現不同科系,對薪資的期許也不同。人文社會科系學生多數不將薪資擺在選擇工作的首要考量,對月薪的期望值落在 25000 . 50000元的範圍,平均約 36000元。他們的共通點在於滿足基本的生活條件之下,擁有並追求理想性的價值,並避免工作熱情被薪資、工作壓力等現實因素消磨。

反觀,電資與工學院則多數在找工作時,會將薪資待遇、升遷機會納入考量,其中化工系學生黃品勛提及社會地位的流動也很重要。因此,他們偏向畢業後繼續就讀研究所,努力讓自己的能力與就業市場的其他人明顯區隔,以便未來能爭取到更好的薪資與位置。以研究生剛畢業的薪資來說,他們能接受的起薪為 50000元,工作三至五年後,一個月至少應有 100000元,他們也相信這是他們的職業能達成的目標。

另外,受訪的管院與理學院學生,未來的薪資會與他們選擇跨足的領域有關。像是未來想走教職的國企系許家豪、物理系連苡粧,都預期月薪差不多為 50000元;而數學系的范振強則致力於轉戰財金領域,他希望跨領域能力的優勢,能在未來達成 70000~120000的月薪數字。范振強目前將就業目標定位在銀行內部、需要跨領域人才的職位。在他的多方評估下,他認為要實現他期望的薪資是有機會的,但他同時點出這樣的職缺相對比較少。

●不同科系 畢業兩樣情●

當人文社會科系出身的學生,被問及畢業後的工作規劃時,多數人並不諱言地表示,苦於工作機會限制與薪資待遇差,自己與同學普遍都在經歷畢業潮的焦慮與迷惘。反觀電資、理工與管理學院的畢業氛圍,畢業生對未來似乎比較沒有那麼強烈的不安。

電機系學生高名彥認為,因為台灣產業鏈重心就是電子業,使得需求帶動人才的供給。對比人文社會科系,他們在產業上發揮的價值能以量化方式展現,也因此容易獲得賞識與錄用。他透露,幾乎從未耳聞同學害怕找不到工作,話題反而圍繞在研究所要到國內或國外就讀。他們比較擔心的是,如何在未來兩年內,強化語言、國際觀與專業能力,建立自身在工程師世界的競爭優勢。

就讀化工系的黃品勛表示,工學院具備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是橫跨所有產業生產製造的幕後推手。正因科系專業很難被取代,以及相關產業永久存在的必要性,想獲得一份工作,肯定辦得到。

本科物理系、同時雙主修數學系的連苡粧則觀察到,物理、數學兩系都已接受紮實的理論訓練。雖然這些理論知識,放在本科領域看似狹隘,實際上卻有很廣泛的應用範圍。她說,物理系的工作仍以教授與研究員為大宗,但有很多同學轉往電資、工科與經濟等行業。

國企系許家豪直言,商管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被取代。但他也矛盾點出,許多同學手上都有好幾個 offer在抉擇。

對此,他解釋,假設一個人文社會學科和一個管理學科的人,到同間公司應徵,即使他們在行銷、財務觀念具備相似水準,後者還是會雀屏中選。這就是社會對這兩個學科根本上的看法差異。

●科系定位與社會外力造成就業落差●

許家豪除就讀國企系外,也是社會系的雙主修學生。由於雙重學院身分交會,使得他對人文社會科系在就業市場的需求與待遇落差,有他自己的心得。

他認為,人文社會科學有很大部分的學生會走向學術,而學術研究創造出來的價值,並不像實務產業能夠直接看見產值數字。台灣對於無法量化的學科人才,又較缺少投資意願。雖然有產業發展來自研究發現一說,但這個說法僅適用於理工科。此外,因為開設人文科系的成本比較低,在大學擴張的政策下,導致現在人文社會科系與學生太多,供過於求也會牽動薪資的相對下降。

哲學系王嘉榮則把焦點放在「產學落差」上。他說,不只是科系專業不為市場看重如此簡單,而是這些科系本身並沒有相對應的產業,才會造成就業落差。比起其他學院,人文社會科系自建立以來,就不是商業導向,也不是為了滿足某個具體工作設立,理所當然無法像其他科系對應到市場上某個職位。以致人文社會科系學生,多少會感到迷惘。

●人社思維有其價值 學生的心態調適●

即便如此,不論是人文社會科系,或是來自電資、理工與管理學院的受訪者,多數仍認為人文社會科學在每個產業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可以提供給一味追求產業發展與績效的台灣,另一種不同的觀點與選項。

人文社會科系或許能為台灣單一價值觀帶來不同反省與深化,就如中文系的金敏所言:「請想像這個世界上如果只有理工科、商法科、醫科等學科存在.這個社會不就像機器社會一樣冰冷無趣嗎?」此外,她覺得如果輕易被「讀人社學科的是魯蛇」這種想法打敗的人,可能比較不適合踏入人文社會學科。

從原先生機系轉入哲學系的王嘉榮,就充分體認到,人文社會學科建立的是學生特定的思維能力,至於如何在社會上運用這項能力,並不是科系的設立目標。學生應該自覺「人文社會科系不是拿來吃飯的」,並做出對應的調整跟努力。未來想從事使用者經驗設計的王嘉榮、試圖走數位行銷的圖資系學生邱祥兒,都努力培養自己的跨領域專才,以便未來進入實務工作時,能更順利接軌。

●確立目標 文組不是就業市場的低薪族●

畢業於臺大社會系的陳靜芳,三年前開始到北投國中任教,負責公民科目。因為她希望和學生有比較深入的接觸,想當導師的動機大於當公民老師,一開始便接下導師工作。從小就想當老師的陳靜芳坦言,她大一到大三完全沒有想過就業的問題,升大四時才開始思考就業問題,並決定修習教育學程。大一開始申請就學貸款,生活費都必須靠自己打工賺取的陳靜芳說,會選擇當老師,除了喜歡,穩定性。薪資也是她選擇教職的重要原因。

陳韋翔畢業於臺大社工系,選擇工作時一樣考量工作穩定性和薪資條件。他說,大二下的時候,他開始評估自己的興趣和個性,認為自己不適合社工;於是從大三起,他開始選修商管類課程。在進入就業市場時,陳韋翔一開始就選定銀行業,這個行業的穩定性、薪資、具挑戰性是他認為的重要價值。已經工作將近兩年半的他表示:「會繼續耕耘下去,也沒有想過轉職。」

畢業於臺大外文系的鄧偉強,在外商貿易公司工作近四年。大學時除了多益(TOEIC)證照考到近滿分,日文檢定也通過最高等級的 N1。選擇工作時,他設定要找具規模的外商公司,於是透過人力仲介順利找到自己理想的公司。他表示,穩定不錯的薪資、職涯發展未來性,是他選擇這份工作的重要因素。

記者/陳巧婷、吳淑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