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需求反映薪資高低 要高薪也得付出付價
臺大校訊調查畢業生發現,理工科畢業生確實不同於人文社會,在畢業就業時的心情都較為篤定。
畢業於臺大化學研究所的林士凱, 2015年退伍後第一份工作,選擇進入半導體科技業擔任產品工程師,年薪約 80 . 90萬,同時會依分紅而調整。他說,化學系畢業的人,大部分都是擔任製程工程師,進入實驗室,負責產品製作過程。但他因為自己的個性喜歡和人互動和溝通,產品工程師的工作需要和客戶往來,幫對方解決技術問題。他認為這樣的工作內容,較符合自己個性。
同樣畢業於臺大化學系的柳冠宏,研究所選擇轉念臺大藝術史研究所。他說,大學時因為興趣,修了亞洲藝術學程,並以美術為主要的研習領域。雖然同時具備理科學識和文科涵養,但他洩氣地說,找工作的過程很不順利。
柳冠宏表示,藝術領域的工作不好找,最後是以大學的化學系背景錄取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助理,月薪為科技部訂定的三萬六千元,負責文物檢測。這份工作和藝術相關,較符合自己的興趣;加上其他藝術相關工作機會甚少,於是決定選擇這份工作。只是柳冠宏也無奈地說,這工作是一年一聘,不具穩定性,而且研究助理也沒有升職機會,他仍在尋找其他出路。
今(2016)年三月,教育部、勞動部、財政部聯合進行跨部會的大學畢業生就業調查。該調查結果顯示,從事設計、環境保護、農業科學、社會服務、民生學門的大學畢業生,工作三年後的平均月薪約在 2.9萬到 3.1萬之間,在統計數據的調查中居於最後三名。這份調查資料還指出,在 21個學門中,文組的學士畢業生月薪都在三萬九千元以下。另外,三年內任職於同一公司的比率,除了法律學門最高到 37.4%,其他文組科系僅介於 19.7%(民生)到 33.6%(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之間。學士畢業者以民生、傳播、設計學門的轉職率最高。以從事設計類工作者為例,三年間只有 24.4%的人選擇留在同一間公司。
●市場供需決定薪資高低●
市場供需決定薪資差異。臺大電機系名譽教授許博文說,臺大電機系的碩士生起薪約是 22K的三倍。他認為,科技業常有大量的人才需求,所以是市場的供需決定薪資結構的差異。
畢業於臺大社工系的陳韋翔認為,理工科在臺灣就業市場比較有利,相較之下,文組會比理組辛苦一點。但他認為還是要看個人有沒有用心經營工作。他說,雖然自己沒有往社工方向發展,但他從不認為當社工就沒有優勢,主要還是看工作者是否用心。畢業於圖資系的何穎怡則表示,不管文組還理組,重點在工作態度。從事業務工作的她認為,自己最大的優勢是態度和毅力。她身邊同事學歷背景都不同,但很多人都可以達到年薪百萬。她認為,只要肯努力,都可以直接反映在工作薪資的回饋上。
觀察身邊的大學同學,確實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焦慮,轉職的情形也滿多的。她認為,這是因為社會系或某些文組科系,比較沒有相對應的畢業出路,所以很多工作都可以嘗試。另外,陳靜芳說,很多人認為文、理組最大的優勢差異在於薪水。但她表示:「科技廠都在尋找一個新鮮的肝,那不是我嚮往的生活。」她說明,對她而言只要有夠用的錢,有時間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較重要。她直言:「再多的薪水都影響不了我。」
林士凱也說,他不會以薪資作為就業的唯一考量。他在半導體公司工作了幾個月之後,因為對資訊科學、程式設計有濃厚興趣,決定以學習的心態轉職到中研院擔任研究助理,年薪從原本的 80 . ~90萬減少為 45萬。他說,他有很多學長姐去台積電等科技廠工作,雖然年薪有的會到 130萬左右,但生活都被剝奪了。強調工作和生活要分開、也要發展個人興趣的林士凱強調,這是個人選擇,當他看到他們整天都在工廠裡,下班非常疲累、沒有自己的時間。「我很清楚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林士凱說。
化學所畢業的楊尚融提到,從早上八點半工作到下午五點、六點的「表定」下班時間,回去後可能還要待命、作業到九點、十點,甚至更晚。工時長、龐大壓力,加上不正常的作息,許多同事離職都是因為身體出狀況。
除了工時長、壓力大外,工作內容固定可說是工程師生活的寫照,一年就可以推估未來十年的生活模式。「整天對著電腦寫程式實在很無聊,待個三年賺到三、四百萬就想轉行了。」資工所畢業的陳韋銘笑著說。但薪水的部分很誘人,因為科技公司敢給,一進去底薪就有七萬六,不含分紅年薪就將近百萬。如果有機會他也會想進去工作。「這是個人選擇,想賺快一點。」陳韋銘表示。
曾工作一年、現就讀臺大科法所的鄭羽秀同樣提到,薪水是基本門檻,但不表示薪資越高就越快樂,接著就是還要考量工時、跟家人相處時間、生涯發展等。她先前離職的原因正是發展上的考量,希望接下來能從事社會、公司重視的工作。她認為編輯、社工等工作的確有它的專業,但從薪水上就可以反映當前的社會氛圍,並不被當作是專業知識看待。「我所擁有的東西,社會或公司應該要給相對應的薪水。」鄭羽秀補充。
●不要因就讀學系限縮自己的未來●
陳韋銘在大學跟研究所讀的都是資工,目前有計畫做個求職資訊流通平台。他認為在國內求職的時候,工作資訊很不清楚,甚至到面試時都還不知道工時或薪資多少。他想讓更多資訊變得透明、更容易取得。「當工程師每天都要寫無聊的程式,做這還可以對社會有些貢獻。」陳韋銘說。
已經從科技公司離職轉向創業之路的楊尚融表示,過去在公司、以及現在在做的,跟大學所學其實沒有太大關係。現在回頭看,大學生最該做的是找出自己要做甚麼。參加社團認識各領域的人、跟有經驗的人對談都有幫助。「如果不去了解,怎麼知道自己喜不喜歡 ?」
楊尚融認為,臺大生不要怕犯錯,若是僅以大學就讀的科系影響接下來的工作選擇,這樣的想法實在太狹隘了。他建議臺大生,畢業時徬徨是必經的過程。「不要只順著社會潮流,要多嘗試。」楊尚融這樣建議畢業生。
記者/吳淑鈴、林承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