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攔才與留才 臺大教授薪資怎麼算
十年來,隨著中國、東南亞國家經濟崛起,全球人才搶奪戰場更加激烈。沙烏地阿拉伯千萬年薪重金挖角臺大某電機系教授,並配置實驗室、宿舍、多名博士生獎學金。至少五名臺大、政大商院教授西進中國北京大學,發揮在地經濟和傳媒影響力。與此同時,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地,也開出比臺灣高三、四倍的底薪和各式津貼,積極延攬高等教育人才。
前臺大副校長陳良基表示,國內教授人力流失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前幾年是每年六、七人被挖走,去(2015)年達到快十人,大部分是各領域的中生代教師。
●留住人才 臺大祭出薪水加碼●
陳良基坦言,除了薪資、研究經費過低等現實問題外,臺灣整體經濟狀況不好,沒有財力支援教授的研究,也導致職涯上發展性的缺乏。
為改善此一現象,自去年十二月起,臺大推出積極的攬才措施,為期三年,提出新聘助理教授加碼六萬的措施,一半由科技部支出,一半則由院系自籌再加碼。副教授和教授以此類推,先利用科技部計畫分別加碼六萬、八萬,再加碼則由院系自籌。但管院是目前唯一能夠藉由EMBA等五項自籌經費,再加碼新進教授薪資的院系,不過無論職級,一律加碼三萬元。
「新進教師的基礎比較不穩、實驗室也還沒有set up,前面會比較辛苦。」陳良基認為,這是新進教師需要獎勵的主因。相關獎勵措施也將逐漸擴大到居住(教職員宿舍)、新進教師子女的教育(就近的雙語學校),以及初始的加碼研究經費(約一、兩百萬元)。臺大管理學院從去年到今年四月,透過這個計畫招募到三名助理教授、一名副教授,教師的錄取報到率比往年些微增加。
臺大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表示:「臺大因為開出的薪資過低,連報名都不報的隱性人才流失無法評估。」尤其近年出國留學生逐年減少;國外的職場待遇又比較高,美國會計年薪至少二十萬美金起跳,臺灣的薪資水平與其他新興亞洲國家相比,仍然遜色。
臺大電資學院院長陳銘憲認為,臺大電機系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十三,直逼鼎鼎大名的普林斯頓;資工系則是排名世界第四十二名。但他開玩笑地說,這CP值是很高的,「如果多一個指標,除以教授薪資,臺灣絕對是世界第一!」
陳銘憲也表示,「我從IBM回來臺灣的時候,薪資不到原本的三分之一。」儘管如此,電資學院和產業界的密切合作、工研院和資策會的計畫,讓他不僅有學以致用的成就感,計畫津貼多少能彌補薪資上的不足。
●人才回流 考量在地影響力●
在家鄉的影響力也是人才回流的考量之一。郭瑞祥認為:「在美國,就是個教書的老師,在臺灣卻不一樣。」他說從歐美回臺教書的商學院教授,多是覺得在臺灣比較具有政經上的影響力。而外移的教授也多往具地緣關係和人際網絡的華語系國家為主。
研究領域的競爭力,對人才也是一大拉力。臺大社科院長蘇國賢說,臺大經濟系今年透過人才延攬計畫,招募到一名來自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年輕外籍教授。他雖然受到很多學校邀請,個個薪資都高出臺大許多,但他仍認為臺大經濟系的某些領域享譽國際,對他未來的職涯發展性有幫助,所以還是願意來臺灣。
「臺灣整體研究環境仍是不錯的。」陳銘憲說,美國的老師計畫額度雖然高,但臺灣許多經費(如學生出國)可另外申請;美國政府計畫的通過率亦較低,有些領域甚至僅一成。即使拿到研究經費,計畫管理費亦高,整體可能高達百分之六十,用以支付自己之暑期薪資或博士助理的獎助學金等。
此外,愛國心也是一大誘因。蘇國賢表示,社會系今年新聘的助理教授,本來是要去新加坡做博士後研究。但藉由家鄉的吸引力、加碼三萬的薪資,她也願意回來奉獻臺灣,雖然新加坡的底薪仍高過臺灣至少一點五倍。同樣地,經濟系之前延攬到的韓籍、日籍教師,三、四年後,仍然不敵母國、家庭團聚的誘因,又回到故鄉擔任教職。
不過,「他們對學術國際化的幫助仍然很大,這樣的流動不一定就有問題。」蘇國賢樂觀地表示,即使很多臺灣留學生畢業後,留在研究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日後他們學成再回到臺灣,也不是壞事。
●齊頭式薪資 不利大專教師發展●
蘇國賢補充道,若臺灣沒有一樣好的資源,未必要急著搶人才,否則也是可惜了人才的發展性,和臺灣學者在國際上的學術能見度。
雖然,臺大有許多具備學術競爭力的領域,在攬才上暫時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助理教授、正副教授,組間、組內差異不大的公務員式齊頭薪資,在留住人才和獎勵學術上,的確有待改善。三年後攬才計畫的短暫性新進教師加薪結束後,也是個問題。
除了積極延攪新進教師外,臺大也希望能留住優秀人才。「留才才是重點,做得好的老師應該要有鼓勵。」陳銘憲認為,應以尊重(respect)跟榮譽(honor),作為肯定老師的方式。他說,公務員體系裡,教授集體加薪是不可能的,因為正教授已接近文官最高職等能拿的薪資。但只要績效制度健全,自然能夠留才。所以陳銘憲就任後努力向系友、企業募集講座教授名額,一年總共可多提供老師七十萬薪資,等於每個月加薪五萬多元。去年就任以來已增加了三個,他的目標是十個名額,仍在繼續努力。
管理學院則是擴大既有獎勵論文發表的制度。郭瑞祥表示,往後將依期刊等級不同,將教師發表期刊的獎金差異拉大,最高可以拿到一百萬元。
雖然臺大也有教師績優補助等辦法,陳良基說明,績優補助目前只有政府經費,換算下來只有四十幾個老師可以拿到,大部分的老師即使表現優良,獎勵也有限。陳良基指出臺大願景是將目前績優教師人數比例,擴大到40%、約八百多名老師可以拿到,這部分經費每年預計需要一億到一億五千萬。
但這部分的經費只能靠學校自籌,需要倚靠產學合作、社會和校友的捐款。因為臺灣有一百六十九所大學、五、六萬名大學教師,教育部很難建立一個績優評鑑標準。
陳良基說,像中國大陸有一半教育經費先撥給北大、清華等大學;韓國、新加坡、日本,也都是先將資源挹注在重點大學。但臺灣偏偏因為整個社會氛圍,認為不能獨厚臺大。當討論教師薪資時,也要考量整體環境。「只要有付出,就有收穫。」郭瑞祥說,管理學院教師隨著年資增長,可以透過擔任企業董監事的機遇、EMBA在職訓練教學,獲得穩定的額外收入。但郭瑞祥也說,大部分老師的額外收入來源,仍是來自於政府的科技部計畫。計畫主持人的薪水,也都是齊頭式的一個月一萬元左右,其中可運用的經費又多限制在買文書、報帳、請研究助理。他建議這部分應該多一點彈性。
社科院的產學合作比較多是接政府、非營利組織的計畫案,雙方都是基於政策與公益執行。「把計畫經費挹注到個人薪資,老師自己也覺得不洽當。」蘇國賢說,因為缺乏誘因,反而吸引不到學者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政府計畫,這部分則需要政府進行整體制度的調整。
記者/羅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