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水域新生命 再現瑠公圳水路

記者/吳淑鈴

和甘俊二約訪這日,他慎重邀了張煜權、余化龍、胡明哲三位老師一同到訪。甘俊二笑說,對於瑠公圳的研究他算是「阿公」輩,指著張煜權說他是「爸爸」輩,再接著指余化龍說他是「兒子」。「我們算是一代一代、不斷地持續下去。」甘俊二說。

前述三位老師研究的開端,竟起因於瑠公圳的結束。 1984年一月,瑠公圳結束灌溉供水機能,走入歷史。

失去功能後,時間和空間也逐漸遺棄瑠公圳,其實瑠公圳與臺大環境息息相關。只是臺大校園多數水圳都已地下化,圳路也已封閉為排水幹管。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簡稱生物環工系)教授余化龍說,目前在水工試驗所(簡稱水工所)東側的水圳,是校園裡僅存未加蓋的古圳道。在 2001年整頓之前,這段水圳只是一處雜草叢生、隱沒在校區邊緣的骯髒角落。

兩百多年前,墾戶郭錫瑠於北部從事開墾,因水源不足、稻田無法豐收,於是他便在新店溪畔,築壩蓄水並建造輸水圳渠。歷經二十二年,終於完成新店到臺北、長達二十多公里的瑠公圳。瑠公圳灌溉新店、景美及大安等地兩千多甲農田,為臺北盆地主要的灌溉渠道。其中進入臺大的瑠公圳大安支線,圳路經過校園內的農場、生態池、舟山路、小椰林道及醉月湖商業、住宅等用途。由於灌溉的農田面積日漸減少,瑠公圳最終於 1984年結束灌溉供水機能,功成身退。

●瑠公圳淪為人水疏離的邊緣地景●

褪去灌溉用途及生活機能的瑠公圳,不但影響環境衛生,甚至成為治安死角。臺大農業工程學系博士、醒吾科技大學教授張煜權解釋,瑠公圳過去可供孩童戲水游泳、婦女洗衣服,和臺北居民的生活緊密結合。從灌溉、飲水、玩樂、洗澡,民眾都須仰賴瑠公圳提供的豐沛水量。但水源轉移之後,瑠公圳和市民的關係逐漸疏遠,還產生安全疑慮。

張煜權進一步說明,瑠公圳停止運作後,因缺乏維護管理,導致橫跨新北市和臺北市有些地段的圳道,因為兩旁公寓私接排水管,水圳變成排水溝;淪為汙水排放、堆放垃圾甚至散發異味的臭水溝,附近居民避之唯恐不及。

臺大校園也不例外,水工所東側的圳道失去功能後,導致淤泥嚴重、兩旁雜草叢生。圳道成為一處骯髒的死角,隱沒在校園邊緣的角落裡。

「我一直念念不忘,早年瑠公圳在臺大校園內的綿延圳道和流水,以及岸邊綠茵垂柳的景象。」現齡近八十歲的生物環工系名譽教授甘俊二說,當年他代表臺大出席瑠公圳終止儀式,見證瑠公圳卸下灌溉任務的最後一刻。多年來,他看著校園的圳路逐漸填平或加蓋,甚至成為校園裡不起眼的地方,心中一直盼望臺大能重現瑠公圳的景色。

直到 2000年左右,甘俊二和研究團隊提出瑠公圳復育構想。他說,當時校長陳維昭希望臺大能像英國劍橋大學的康河;一條穿越校園、具人文特色的河流,因此非常支持他們的計畫。陳維昭請甘俊二等人組成規劃小組,針對校園整體親水空間進行統籌規劃。臺大校務會議也在 2001年通過「瑠公圳臺大段親水空間復育計畫」,進行水域復原,更獲得臺北市塯公農田水利會的經費資助。

但甘俊二遺憾地說, 2000年的復育計畫推動了生態池的興建、重整了水工所東側的圳道等工程,但生態池僅能依賴地下水,無法外流至其他圳道,難以建立成貫串校園南北的水道。因為水源問題無法解決,復育計畫也因此中斷。

●治水到親水 發揮教學、生態遊憩功能●

時間快轉到 2014年。總務處營繕組幹事林宗永說明,因為總務長王根樹具備土木工程、環境工程的背景,對水的運用較了解,便重啟瑠公圳復育計畫。此計畫在 2015年初的校務會議獲得一致通過,預計三年內完工。而水源問題則由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提供每日 200噸的新店溪原水作為復育案使用。

臺大城鄉所副教授、同時也是校園規畫小組召集人黃麗玲說,椰林大道往總圖延伸以及舟山路等,屬於東西向的樹木、草坪綠帶開放空間;貫串校園南北的瑠公圳復育水路,則取藍帶的意象,稱為藍帶計畫。她表示,瑠公圳水路的復育及活化,有文化保存的意義;同時水體有助於城市的降溫,提供調節環境生態的作用。此外,藍帶水岸不但對人們具有親水性和景觀價值,她也希望透過此計畫重整校內的交通系統,讓人車分離,形成更友善的校園環境。

張煜權則說,在研究團隊的規劃中,他們想像臺大校園未來除了藉由瑠公圳復育形成親水空間,並在渠道兩岸栽植親水性植物與校園教學結合,作為實驗或研究的場地;貫串校園南北的水道,也能規劃作為遊艇競賽水道或戲水池等遊憩用途。林宗永也說,之後的工程除了規劃瑠公圳水路的完全復育,還會復育古生物,如螢火蟲、青蛙等,並栽植水生植物發揮淨化水質的作用。

瑠公圳復育工程也可用來解決基隆路、長興街一帶的淹水問題。臺大生物環工系教授余化龍說,基隆路下方本有大型箱涵可將雨水外排至基隆河,但興建國道三號時,在辛亥路建置車行地下道,擋住了排水路。每逢大雨來臨,車行地下道以上的區域,因為積水無法排出,常常造成水淹及膝的狀況。余化龍說,未來可取附近蟾蜍山降下的雨水,並在較少用路人的芳蘭路挖置水道,將雨水引進雨水下水道,作為瑠公圳的活水源頭;並以生態池為供需的調節池,調節雨季和旱季時的雨水供應量,以及形成活水的循環及回收體系。

甘俊二補充,蟾蜍山為軍事要塞,屬低度開發區域,擷取流下的雨水,不但能讓校園圳道擁有較好的水質,也能解決基隆路的淹水問題。同時此方案也可解決瑠公圳的水源問題,不須再另外購買水源。黃麗玲表示,接引蟾蜍山雨水的方式,目前學校還在評估。

●第一期整治 處理原址碑錯置問題●

余化龍說,目前生態池和醉月湖的水源來自地下水,屬於不流動的死水,容易造成優養化、水質不佳的情形。林宗永則說,瑠公圳規劃為四期工程,第一期整治工程為生態池和醉月湖的水道建置,工程時間預期三到四個月。

甘俊二說,目前臺大靠新生南路人行道邊的瑠公圳原址碑是錯誤的,底下為排水用途的崛川,並非瑠公圳遺址。林宗永表示,未來在進行藍帶計畫的工程時,會將此碑移到校內瑠公圳的真正遺址,如農場或生態池附近,確切地點會再評估。

有感於當年瑠公圳停止灌溉後,反成為都市治安死角和髒亂區域,張煜權提醒,若後續沒有人維護,所有的復育計畫都只是空談。甘俊二則遺憾地說,臺大有很好的條件,他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臺大的水路重生。

「總有一天,臺大校園內的瑠公圳一定會再生,我們一定能擁有親水的藍帶空間。」甘俊二說。

責任編輯/楊雅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