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創新 黑板教書永不退流行

記者/黃怡菁、黃硯琳

粉筆飛快書寫著,數字、符號滿天飛,密密麻麻地佈滿了將近一般尺寸四倍大的黑板。數學系教授齊震宇手拿著麥克風,另一手畫出一個又一個函數圖形。他一邊寫、一邊講解這週的微積分進度,試圖讓學生了解算式的推導過程。

偌大的教室約有近50個學生,仔細聽還可以聽見學生用鉛筆在紙張上試算時,發出的摩擦聲音。居然沒有任何一個學生在使用電腦,這在大學教室裡真是反常現象。

場景從臺大數學研究中心101教室,切換到社會科學院的201教室。近百人的教室裡,同樣只有忙著抄寫筆記的學生。學生李冠輝說,因為是黑板授課、不提供投影片,不來上課會聽不懂。

經濟系教授梁明義正在教授總體經濟學。他的黑色西裝褲和齊震宇一樣,腰際處已被粉筆灰染成一大片白。其他教室清一色使用投影幕上課的科技時代,臺大校園內依然有些老師,不怕吃粉筆灰,使用最傳統的黑板講授知識。

梁明義使用黑板授課,意外發現能夠督促學生專心上課。除了用板書授課外,梁明義規定學生不可以用電腦做筆記。如果堅持使用電腦,還必須向助教申請,課後也得寄一份電子檔給老師。

梁明義認為,板書的重要性在於可以邊寫、邊思考,當講者在台上畫圖、講解時,學生跟著抄寫,有助於建立思考的脈絡。尤其板書教學的速度可以放得比投影片慢,學生可以慢慢吸收。

●板書才是王道!●

「紙筆書寫也是很有力量的科技。」圖資系教授林奇秀說,他在圖資系教授的研究方法,是學生口中「必須強迫自己專心」的課程。林奇秀的教學以口頭講解為主。在講到案例時,他會用板書輔助。林奇秀故意不使用投影片上課。他認為,大學生應該要能自發地閱讀文本,擁有邊聽講邊抓重點的能力。林奇秀在課前會提供學生簡易的課綱,希望他在講解的同時,學生能做出屬於自己的筆記,這是他的課程設計。

圖資二年級的學生胡珈英說,一開始的確不習慣沒有投影片,但後來發現可以訓練聽力及理解歸納的能力,她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老師用投影片上課時,會忍不住滑手機。」胡珈英不好意思地說,自己也比較不專心。

從投影片教學重返板書懷抱的老師,還有地理系教授陳郁蕙。「學生在教學意見上跟我說:『板書才是王道!』」陳郁蕙很訝異學生會有這樣的回饋,讓她覺得很有趣。陳郁蕙解釋,後來她才知道,學生因為外務多,如果在上課時關燈放投影片,即使學生自己不願意,也很容易昏沉入睡。

因此,教授統計課的陳郁蕙除了「開燈叫大家起床」外,還刻意設計了「資料不完整」的綱要講義。她故意把課程重點挖空,讓學生在上課時填寫,可以督促學生在課堂上專心,而課前講義也能幫助同學預習課程內容。幾年實行下來,陳郁蕙認為教學效果很不錯。讓她欣慰的是,有許多其他科系的學生,甚至因此對統計產生興趣,進而選擇修更進階的課程,甚至變成專業。

●板書、投影片並行 提高學習成效●

同時使用板書與投影片授課的中文系教授丁亮,則表示對兩者沒有一定的偏好。根據不同課程內容,他會選擇不同教學方式。以文字學為例,丁亮認為人的筆劃再怎麼精確,都比不上圖片繪字。特別是要介紹古代文化或器物時,丁亮說與其用板書讓學生抄寫,不如以圖片展示給學生,更能達到學習成效。

提到投影片的授課限制,丁亮則坦承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會減少。「上課變成一場有主題性的演講,」丁亮說。土木系教授呂良正為了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在結構學的課堂上,呂良正會故意在板書上寫錯誤的內容,等待學生發現、指出錯誤。呂良正視板書為互動性的教學方式,他認為板書授課時,學生是學習的主動方;投影片教學時,學生的角色會顯得較被動。

雖然板書書寫耗費體力,長久下來對呼吸道也不好,呂良正卻樂在其中。他說:「不怕襯衫袖口超難洗!」他也因為看到學生有所收穫,而得到成就感。

●抄寫中理解知識內涵●

恐怕同樣懊惱著西裝褲很難清洗的,還包括物理系跟數學系的教授們。寫滿了一個、兩個甚至是三個黑板還是不夠的普通物理學,課程著重複雜的計算與理論的推導。授課教授賀培銘認為,投影片比不上板書的一點,就在於寫板書可以創造出一種「感覺」。賀培銘以畫畫比喻,他認為透過不同的筆法,人們可以感受到創作者的想法;同樣地透過板書,學生們可以去思考、體會老師抄寫這行公式的意義為何。

「這不只是符號的抄寫,而是可以去感覺抄寫者的想法。」賀培銘笑說。

對此,數學系學生也持有相同看法。數學一年級學生望開翔說,數學系課程幾乎都是板書上課,可能跟其他系所的上課氛圍大不相同。齊震宇則解釋,這與數學的科學屬性有關。他說,尤其是數學基礎課程,牽涉許多符號,符號中的定義必須邊寫邊解釋,才方便理解。

齊震宇說,他看過一篇研究報導。報導說,一件事情經過推導思考後,比較容易變成深層記憶。他認為學習數學,如果只用看的,即使明白其中原理,也很容易忘記;最不容易忘記的方式就是把內容講給別人聽。但課堂上他能折衷做的,就是讓學生手抄、寫過一遍。

教育學程學生、國發所三年級學生李浩銘,介紹自己過去是從師範體系畢業。李浩銘說,早期的師範院校甚至會舉辦全國性的板書比賽。現在,板書能力依然是優良教師檢定的評分項目之一。雖然他認為板書的功能性漸漸式微,有更多的電子教材可以使課程更活潑,他仍然肯定板書存在的必要性。

李浩銘說,有時教師沒有辦法確定,教室內一定可以使用電子器材;例如偏鄉學校或停電的狀況。這時候,板書還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李浩銘說,目前所有的教師甄試,還是要考驗老師的板書能力。但他也提到,臺大的師資培育中心沒有板書課程,他覺得很可惜。

對於這些仍在使用板書授課的教授而言,原來板書的意義,不在於訊息的傳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以邊寫、邊思考的方式,理解知識的演進過程。

相較於一張又一張的簡報、教室內此起彼落的打字聲,板書在授課上的速度,的確是慢了一些。但正如賀培銘於課堂中說的: 「知識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事物彼此間的關係。」板書也許不能直接給學生知識,卻能帶領學生在一筆一劃間,發現知識與事物間的過程。

責任編輯/吳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