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來臺第五年 修讀學位人數首降 交流風氣仍盛

自民進黨在2016年勝選後,兩岸交流似乎出現倒退現象,最明顯的是中國大陸旅行團來臺數量減少,但自由行似乎不受影響。進入大學校園檢視陸生就學現象時發現,報名學位生的陸生人數,五年來首次下降。不過,藉由交換、訪問、研修來臺灣各大學,進行短期停留的陸生人數,反而比去(104)年同期還多。

●陸生申請臺灣學位人數 五年來首次下降●

根據「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簡稱聯招會)的資料顯示,陸生申請臺灣學位的人數逐年上升。但本(105)學年度人數則首度下降,比去年少了635人。      以臺大來說,呈現的現象和臺灣整體類似。近一年來的申請人數,也從799人降到657人。臺大的錄取人數則維持不變,約是在194、195人之間。可以說今年陸生錄取臺大的機率,因政治影響人心而提高了。

一名在臺灣就讀學位、不願具名的陸生L認為,陸生來臺意願和政治局勢絕對有關係,「有些人就是不喜歡蔡英文。」L說,他有許多朋友因為民進黨執政,而打消來臺灣攻讀學位、甚至是旅遊的念頭。

第一屆陸生,在臺灣讀學位邁入第五年的余澤霖也觀察到,中國大陸媒體報導中的臺灣形象,在民進黨執政後有負面化趨勢。另外余澤霖認為臺灣的大環境仍對陸生不太友善,諸如健保等陸生權益議題沒有進展,可能是陸生不願來臺的遠因。

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更讓中國學生在選擇要不要成為「陸生」前,產生學術以外的考量。來自南京大學、在臺大法律系交換的李心說,自己主修政治的友人不把臺灣學位列入考慮範疇,正因評估臺灣學位「可能影響未來出路」。

對陸生而言,臺灣學位像是雙面刃。「臺灣的學位在大陸不一定是加分效果。」陸生L說,臺灣經驗可能使學生無法進入特定官方組織工作,也有人聽說陸生因在臺灣上過某些教授的課,受到更頻繁的審查。

陸生的家人也會擔憂孩子的人身安全、或在臺遭受歧視。「可以理解,但這些擔憂實在有點脫離現實。」來自北京、現在就讀於臺大新聞所的楊鑫宇說,他覺得目前兩岸關係十分穩定。

●喜愛臺灣氛圍 陸生交流風氣仍盛●

在民進黨執政後,臺灣曾有媒體以「新政府上臺 陸生怕怕…來臺人數銳減」、「兩岸關係倒退嚕 陸生來臺緊縮 研修生 急凍」為標題,報導來臺陸生減少等議題。確實,陸生學位生減少了,但反觀其他以各種名義包括交換、訪問、研修等陸生人數,卻沒有因為臺灣政黨輪替而減少,反而增加。

臺北一所私立大學,辦理研修生相關業務的職員透露,該校這學期來臺的研修生人數還比去年多,顯示中國大陸學生來臺研修(大陸研修生/交流生)、交換的風氣仍盛。從數據上來看,累計至今(105)年八月為止,以研修名義入境的陸生,有17,688人次,比去(104)年同期的15,684人次還多出兩千人左右,可見不但沒有出現新聞報導所言的「急凍」狀況,人數反而攀升。

其實在 100 年正式開放陸生來臺就讀大學之前,陸生就開始以研修形式,來臺短期交流。近年來人數快速成長,去年達到最高,已突破三萬人次。

再就臺大國際事務處的資料來看,中國姐妹校來臺灣大學交換的人數,一直高於臺灣學生到中國交換的人數,可見臺灣對陸生的吸引力。

「學弟妹申請來臺交換還是很踴躍啊!」在政治大學交換的張瓅說,除了學術環境,臺灣的旅遊、美食,還有政治局勢的特殊性,都讓陸生十分好奇,想來臺灣。

「民進黨執政」會影響中國學生來臺交流意願,但未必是阻力。「我倒是因為蔡英文上臺,更想來臺灣看看了。」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在臺大新聞研究所交換的蔡天然,就提出不同觀點。

蔡天然認為,在中國大陸看到關於臺灣的新聞報導,總是「二手資訊」,唯有親身到臺灣來,才是真實的體驗。另一名同樣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在臺大政治學研究所交換的王慧也認為,無論是哪一黨執政,都不影響他來臺灣交換的意願。「我對兩岸政治很感興趣,想到實地來了解、觀察這個地方。」王慧說。

除了關心政治議題的陸生更想來臺灣看看,余澤霖則補充,政治因素對學生來臺交換與否,影響不大。據他了解,有許多陸生因來臺交換花費不比歐美貴、「CP值」高,或嚮往和競爭激烈的中國大陸不同,臺灣人與人之間「小清新」的交往氛圍,選擇來臺灣交換體驗。

製圖/彭琬芸、吳佳穎 資料來源: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記者/彭琬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