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國際學院招生 教育部建議修正

為培養跨國人才,臺大計畫籌辦國際學院,地點就選在徐州路上的舊社科院地址。按照臺大校方規劃,國際學院最快在明(2017)年開始招收學生,學生來源國內外學生均可。然而消息一傳出,卻出現有關招收本地生的若干質疑。教育部已在11月9日行文,建議臺大校方能修正後再次報部。

根據校方原來的規劃,臺大國際學院第一年預計招收120名本地加外國學生。目前規劃申請管道獨招方式,審查標準則採美國大學入學測驗SAT成績、書面審查及面試等,決定最後錄取學生。

臺大國際學院在收費部分,一年學費定為2萬美金(約63萬台幣),比臺大一般生的收費高出許多。而在課程設計方面,國際學院則區分人文商管、工程科學以及生命科學與健康三個領域,讓學生依照興趣發展。

臺大依據教育部推出的「大專院校創新計畫」,決議設立國際學院。該計畫核心主要希望透過法令鬆綁,鼓勵大專院校提出創新辦學實驗計畫,以活化營運的方式,協助各大專院校面對少子化帶來的衝擊。

●國際學院朝通才教育發展●

談到國際學院的成立初衷,臺大教務長郭鴻基說:「我們希望藉由國際學院,培養臺灣的國際化人才。」他提到,有關國際學院的構想,早在十幾年前就已開始醞釀。當他到國外時,許多臺大校友就向他建議,成立國際學院是世界趨勢,各國大學都在爭取國際人才,臺灣既然有條件也該加入爭取。

不同於現行大學教育制度強調專業分工,國際學院代表的是從專才教育走向博雅教育的嘗試。因此,當教育部因應少子化下的高教危機,鼓勵各大學提出創新計畫時,臺大認為可以嘗試另一種辦學的可能性。

「國際學院想填補的,是目前臺灣比較缺乏的通才教育。」國際學院規劃的負責人之一、臺大副教務長康仕仲說道。

國際學院的概念並非全新,亞洲鄰近其他國家的大學,大約在十年前開始陸續成立國際學院。雖然細部設計有所不同,全英語環境及小班教學則是共同之處。以日本早稻田大學為例,學校在2004年成立國際教養學部,學部內區分七個學群,從哲學思想歷史、經濟商業學到表演藝術都有。另外韓國延世大學的國際學院也在2006年成立,學院內分為三大領域五大學群。

康仕仲表示,過去思維認為學生畢業於什麼科系,就做與該科系有關的職業。然而在現今時代下,這樣的思維已經行不通。即使學生畢業於某個科系,不一定就會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因此大學培養跨領域通才,有其必要性。

除了就業市場改變外,他也提到,隨著全球化下跨國之間的競爭交流越來越密切,業界對於跨文化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國際學院希望透過計畫導向的課程設計,強化本國生與國際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並增強臺灣與其他國家的連結。

●設立獎學金保障經濟弱勢生●

國際學院的嘗試固然有一定的理想性,然而外界質疑的是,臺大身為國內頂尖公立大學,每年接受政府補助,在學生受教權上,更應該顧及公平性及照顧弱勢。依照目前遠高於公立學校的學費,以及不同於現行入學管道的招生方式,很可能會擠壓弱勢學生的就學機會。

教育部針對獨招本地生部份,就認為臺大應該顧及本地學生公平性問題。因而已將計畫退回臺大,希望校方作出修正。

對此,郭鴻基強調:「我們絕對不會讓一個經濟弱勢的學生沒辦法讀大學。」他堅定地表示,這種事過去在臺大沒有發生過,以後也不會發生。

「壓低學費當然人人讀得起;另外還有一種作法是,升高學費後挪出一部分作為獎學金,提供給付不起學費的學生。」郭鴻基又表示,當初定價標準主要參考外國學校的收費標準,另外也是考量收支平衡,希望盡量避免國際學院佔用臺大既有資源。

「我們對於進來申請的學生,絕對一視同仁,不會因為他是經濟上的弱勢,就拒絕他們申請。」針對獎學金的發放康仕仲提到,目前國際學院計劃每年從學費當中,撥出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獎學金提供給學生,並成立委員會負責審理,一切專款專用。

●招生採納 SAT 成績疑慮●

臺大學生會會長呂姿燕說,她認為設立國際學院,可以增加臺灣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但站在學生會的立場,我認為學校應該提供規劃詳細的資料給學生及各系所,在聽取正反意見後,再來決定細部內容。」她舉例,例如獎學金的發放標準、各系所老師如何支援授課,以及是否會影響既有學生受教權益等,都應該一併討論。

目前她對於本地生採納外國考試成績,較有疑慮。她認為,學校應明確指出,採納國外入學測驗的必要性及可能的利弊。

康仕仲解釋,臺大國際學院之所以採取外國考試指標,除了基於招收國際生的考量外,還希望可以吸引歸國子女申請,並留下原本準備出國念大學的學生。     「很多父母在小孩高中階段,就開始讓他們準備美國考試,不可能要這些學生再回頭準備學測指考。」他指出,臺大在招生時,面臨的是與世界各國其他頂尖大學競爭,因此不能只採用學測指考標準。

「雖然我們是單獨招生,但標準跟國際完全接軌。」郭鴻基說。如果臺大國際學院要跟別人競爭,就要接受其他人的檢驗。他說國際學院不排除維持現有管道招收本地生,但若本地生有能力考SAT,也應該顧及這些學生的權益,對於這點他有所堅持。

針對獨招作業,目前依照教育部〈大學單獨招生申請作業要點〉第二點,大專院校可以針對特定科系進行獨招。若私立學校認為有獨招必要時,也可向教育部申請。然而臺大並不符合既有要點規定,因此當初是根據教育部的創新計畫精神進行規劃。

「我們會堅持理想,但我們會很務實地去做。」郭鴻基認為原先創新計畫主要精神就是鬆綁法規,讓學校嘗試新的辦學方式。因此站在學校立場,會繼續與教育部溝通,尋求雙方共識。他提到,很多人跟他說先從國際生開始做就好。但他認為,這樣與當初成立國際學院的初衷,就不相符了。

除了本地生獨招的必要性,呂姿燕也提到,學校在規劃課程時,應該考慮到課程的空間分配,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於徐州路校區,造成「特區化現象」。郭鴻基則回應,國際學院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國際生與本地生的交流,因此一定會讓國際生跟當地接觸。

談到國際學院的定位,康仕仲明確地指出,國際學院想做的,並不是與其他外國大學聯名的雙聯學位,性質與交換生及雙聯學位有所不同。對他來說,國際學院就是一個新開設的系所。

「雖然臺大有很多國際生,可是在專科教育底下,大家主要還是在忙自己的課業,彼此間還是有距離。」他認為國際學院在這部分,可以作為強化現有國際交流的催化劑。

康仕仲還提到,很多父母可能覺得將小孩送到國外讀書,會更有國際觀。但他認為,臺灣本身就是一個跨文化的環境,很適合培養跨文化的溝通人才。「我更期待的是,原本要出去的人可以留下來,然後在臺灣跟全世界的人溝通。」康仕仲說道。

●總編輯的話 臺大新聞所研二彭琬芸●

身為臺大人,必須擴大國際視野、增進創新能力;同時負起社會責任,關心身邊議題。本期《臺大校訊》先帶大家檢視臺大國際學院受到的質疑與願景。接著從結合程式語言的課程座無虛席,看見臺大學生增進職能力的企圖心。第三版我們探討媒體不合理的勞動條件,盼望新聞業更健全,讓整體社會獲益。最後,回到校園內,從你我身邊醉月湖的放生問題,了解人類對生態造成的衝擊。

記者/陳韻婷

責任編輯/劉又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