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 平價標籤背後的污染隱憂

近年來崛起的「快時尚」(fast fashion),大大顛覆了傳統成衣產業的生產邏輯。過去成衣產業的商品週期為半年一次循環,以春夏和秋冬兩季為主。然而,當國際各大服飾品牌紛紛往「快時尚」靠攏時,商品週期可以只有14天。

●快時尚改變全球成衣生態●

換言之,每一件衣服從設計師的圖稿到消費者手中,只需要短短兩個星期就能達成。快時尚滿足了大眾求新求變的消費心理,也宣告著所謂的流行時尚,就是該如此即時和多變。

當商品週期不斷地被壓縮,成衣產量更是急遽地以倍速成長。英國倫敦藝術大學教授Lucy Siegle 2015年出版《TO DIE FOR: IS FASHION WEARING OUT THE WORLD?》一書,在臺灣有一個很長的書名:《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拯救地球,也拯救你衣櫃的新購衣哲學》。Lucy Siegle於書中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約生產800億件服飾,相當於地球上的每個人平均每年增加11件衣服。而從ZARA(西班牙快時尚品牌) 2015的年度生產報告中可以發現,光是ZARA一個品牌的年產量,就高達8.5億件服飾。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有需求才會有供給。既然這些快時尚品牌每年生產了如此大量的服飾;自然也意味著,消費端確實存在著龐大的需求。快時尚標榜的不僅是時間上的快,更提供消費者難以抵抗的平價誘因。過去「時尚」二字,專屬於金字塔頂端的消費客群,快時尚卻將「時尚」往下帶進金字塔中端的消費大眾,並告訴消費大眾「花小錢就能享受時尚。

●買得快,丟得也快●

快時尚改變了大眾的消費習慣。當衣服售價低廉又方便取得,人們不再珍惜,「丟了也不心疼」的心態,使得一件衣服或許穿不到半年就被淘汰了。快時尚的快速生產,同時也塑造了消費者快速淘汰衣物,無形中自然不斷地浪費。綠色和平組織2016年的調查報告指出,臺灣20歲到45歲的消費族群中,平均一年至少丟棄520萬件衣服、420萬件褲子以及540萬雙鞋,相當於每分鐘就有9.9件衣服、8件褲子和10雙鞋被丟進垃圾桶。狀況好的衣物或許還能流入二手衣市場、再度利用;但若是破舊、不堪使用的衣物,最終只能送往垃圾掩埋場,長年累積下來的是對環境永久的污染與傷害。

文化大學紡織工程學系副教授賴秋君表示,除了棉麻絲毛這些天然紡織原料所製成的衣物外,只要含有人造材料或化工添加物質的紡織品,以目前的技術而言,是沒辦法完全被分解掉的。也就是說,這些廢棄衣物就是垃圾,而且是「無法分解的垃圾。」

●環境污染不斷累積●

除了廢棄物污染,快時尚服飾造成的環境影響還包括生產端的化學污染,當快時尚以平價為號召,吸引消費者、刺激買氣的同時,又要從中賺取利潤,就必須從成本下手。為了壓低成本,成衣製造商所使用的紡織布料、染整劑料或化學添加物是關鍵所在。「我始終相信,一分錢一分貨。」賴秋君說。紡織染整過程中多多少少會使用化學劑料,當然有好壞之別。品質好的染料,對人體影響就小,甚至無害。「反之亦然。」賴秋君接著說。

綠色和平組織曾抽樣141件各大國際品牌服飾,其中就有89件檢測出含有化學物質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占所有樣本的63%。NPE是紡織漂染與洗水工程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劑,能幫助衣物上色,在清洗衣物時會被大量釋放於水中,當NPE進入自然環境後,會分解為環境激素壬基酚(NP),影響生物的荷爾蒙及生殖系統,甚至進入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

除了NPE,在綠色和平的檢測報告中,141件樣本中也被驗出有31件含有鄰苯二甲酸酯,即俗稱的塑化劑,其中更有4件樣本達高濃度含量,最高達到37.6%。塑化劑通常是作為衣物塑膠熔膠的印刷用途。

綠色和平防治污染專案報告《毒衣吾惡》指出,雖然每一件衣物的化學殘留並不高,但由於每年成衣產業的生產總量相當龐大,這些化學物質仍舊會透過生態系統在全世界廣泛累積,造成環境負擔。

此外,紡織工業是相當耗水、且耗電的高污染產業。根據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的數據資料,光是染整一噸的布料,就必須耗費200公噸的水。從紡織原料的染整、印染和洗水過程,處處都必須用上大量的水。Lucy Siegle也提及,平均一個成衣服飾品牌,一年就要用掉相當於43000座標準游泳池的水。因此,從最源頭的成衣製造端開始到末端的垃圾掩埋,形成一連串不可逆的污染循環,包括化學污染、水資源浪費和廢棄衣物的污染。

目前全球過度生產與浪費的快時尚成衣市場,已使得服飾產業成為全球第二大的污染源,僅次於石化產業帶來的環境污染。

●是「需要」還是「慾望」●

面對全球快時尚成衣產業所造成的龐大污染,綠色和平組織在2016年喊出「減法生活」運動,呼籲民眾應從根本生活做起,減少物慾,改變過度購買與浪費的消費習慣。針對目前市面上成衣的化學殘留,消費者保護基金會表示,消費者除了在購買前須詳盡閱讀衣物標示,注意相關成份外,也應注意衣物下水後是否有大量染劑釋出,若有不正常脫色現象都應主動送檢消基會,盡可能保障消費者權益。

目前政府對國際進口成衣,並無直接抽查檢驗的法規辦法,所有成衣的檢驗報告僅單方面由成衣商提供,只要成衣商能拿出合格檢驗報告,無論哪個單位的合格證明,就能夠合法進口臺灣。換言之,「政府對國際成衣進口商,目前並無明確且直接的相關法條適用。」賴秋君指出,面對成衣或品牌商所提出的檢驗報告,除了仔細審視外,她也呼籲政府和品牌商,應統一送檢具公信力的國際認證單位。

如現行的瑞士Blue Sign認證就是由學術界、工業界、環境保護及消費者組織代表共同訂定的新世代生態環保規範。經過這個認證的紡織品牌及產品,代表其產品與製程都符合生態環保、健康、安全(Environment、Health、Safety, EHS)等要求,也是目前全球最新的環保規範標準。

全球快速時尚所造成的環境危機與隱憂正處於現在進行式,甚至還在擴張中,這是成衣商與消費者雙重產銷邏輯下的共業後果。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下回在踏入這些快時尚服飾店前,或許能先問問自己,我們買的是需求?還是慾望?

記者/攝影/製圖 劉佩姍